01
偉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像李白這種有時想上天摘星,有時想下海撈月的人,尤其孤獨,因為他的内心太過于浩瀚了,一般人難以理解。
所以,李白的詩中,有着許多描寫他内心孤獨的詩,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要說最能表達他那曠世的孤獨的詩,我卻覺得是這首隻有二十字的《獨坐敬亭山》,這首五言絕句,讀起來就像白話,卻是他那孤獨的内心的最好表達。
02
獨坐敬亭山
李白
03
看過很多鑒賞這首詩的文章,都是這麼寫的,詩人李白獨坐在敬亭山上,鳥飛盡了,雲自去了,仿佛世間一卻都厭棄自己,唯有眼前的敬亭山,與詩人兩不相厭,聊慰李白内心的孤獨。這鳥雲,自然是影射世人的。
不過我總覺得這樣來讀這首詩太過凄涼了,而李白的孤獨不是凄涼的孤獨,而是浩瀚的孤獨,是一種自我精神異常強大的孤獨,唯此,李白的孤獨才能稱得上是曠世的。
這樣的解讀,着眼于一個厭字,重心變成了詩的前兩句,認為詩人是用隻有敬亭山不厭棄自己來反襯自己被世人厭棄的凄涼。但是詩的重心顯然應該是後兩句,雖然用詩中用了“厭”字,用了“不”字,但依然能感受到詩人與敬亭山的脈脈情懷。這樣的解釋恰恰相反,詩人李白是用世人都厭棄自己來反襯敬亭山不相厭的難能可貴,世人的厭棄李白會在乎嗎?對他而言,有一敬亭山相知足矣。
04
其實,上述兩種解釋都太過于看重李白寫這首詩時凄涼的背景,詩人寫詩的背景自然會對詩的内容有一點的影響,但是文學作品是有很強的獨立性的。
如果隻關注這首詩本身的内容,而不是将詩的内容附會詩人寫詩的背景,我們會發現,也許李白這首詩的主題根本就不是寫世人厭不厭棄他,就隻是寫他在敬亭山獨坐的内心體驗,這在題目中已經點明。詩人的人生經曆隻是這首詩裡的遠山淡影,隻是這幅獨坐圖裡的一些隐約的背景。
衆鳥高飛盡,山中的聲音多是鳥發出的,沒有了鳥,山由躁而靜,孤雲獨去閑,在山中,能大幅運動的,也隻有鳥與雲,雲也自去,山由動而靜。
當耳中聽不到聲音,眼裡看到不運動,再也沒有外物來分散人的注意力,人的内心就會漸漸靜下來,于是,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面前的敬亭山上,他眼中隻有山,山面前也隻有他。
相看兩不厭,厭在古漢語中,還有滿足的意思,這裡應該就是指詩人李白與敬亭山相互看不夠,他在獨坐中,已經與敬亭山物我交融,此時敬亭山即是李白外化的自我,而他自己,也已經與敬亭山融為一體。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這敬亭山,就是詩人李白内心自我的外化。山沉靜如此,任鳥自飛,雲自去,李白鐘情敬亭山,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他才不會去在乎世人是不是厭棄自己,他就像這敬亭山一樣,沉靜,絕世獨立。
李白是孤獨的,但他的孤獨是強大的。
《唐詩别裁》雲:傳“獨坐”之神。《唐詩訓解》雲: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看過衆多解讀,唯此二語得我心。
文 | 謝小樓精讀《唐詩三百首》035:李白《獨坐敬亭山》,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