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大多數人往往以為農曆就是陰曆,公曆就是陽曆,其實還真不是這樣,我們老祖宗發明的農曆是陰陽曆,即混合了陰曆和陽曆。那麼究竟什麼是陰陽曆呢?如果農曆真的是陰曆,為什麼二十四節氣的陽曆日期相對固定呢?
太陽、地球、月球
日、月、年的設置曆法是為了确定時間,而日、月、年的設置其實都是有天文學的周期意義的。
一日,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
一月,就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公曆的月份設置不是這樣,陰曆的确是這樣)
一年,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
由于觀察方式的不同和曆法計算的習慣,會有閏月、閏年等不同情況。
陽曆和回歸陽曆陽曆,就是太陽曆,Solar Calendar, 源自古埃及,根據地球上太陽的直射點的變化而制定的曆法,一年約有365.24天。現在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
赤道和南北回歸線
由于一年比365天多了0.24天,正好每四年多出0.96天,每四年置閏日。現在的公曆是一種回歸公曆,在地球公轉過程中,春分時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平分,之後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逐漸變長,到夏至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日照時間最長。到秋分時,陽光再次直射赤道,晝夜平分。而到冬至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日照時間最短。如此交替反複,而根據陽光直射點的周期變化而制定的公曆,就成為回歸公曆。像公曆、格裡曆、伊朗曆都是回歸公曆。除了回歸公曆以外,還有根據地球公轉時,根據太陽在黃道帶上的位置的周期變化規律而确定的曆法,成為恒星陽曆。例如印度曆、馬拉西亞曆都是恒星陽曆。
陰曆
朔望月
陰曆,又稱太陰曆,Lunar Calendar,正好與陽曆相對,它主要是根據月亮的月相周期而制定。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的位置,一年有12個朔望月,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個月,稱為朔望月,大約為29.53日。比如伊斯蘭曆就是一種陰曆。
農曆
二十四節氣
中國、朝鮮半島、日本普遍使用農曆,相傳為黃帝時代創制,又稱為黃曆、夏曆。建國以後,把黃曆改稱為農曆。
農曆計年是按照太陽直射周期來計算,配合有二十四節氣,也就是節氣其實隻與太陽的直射位置相關聯,因而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相對固定。而農曆中的月,則根據月相的朔望變化而定,1個朔望月為29.53日,12個月約為354.36日。而回歸年為365.24日,兩者相差11日左右,為了調和兩者的時間差,設了19年7閏月,也是是在19年中設置了7個閏月,同時定制了閏月的規律。所以在農曆年份中閏月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農曆,或者說黃曆的計算其實綜合考慮了地球繞太陽公轉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變化(計年法)又同時考慮了月球繞地球公轉造成的月亮朔望變化(計月法)。前者對種植業和季節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後者對總結潮汐規律具有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