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屈原精品課教案

屈原精品課教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03:45:57

我教《屈原列傳》

程 翔

(北京一零一中,北京 100091)

屈原精品課教案(名師課堂我教屈原列傳)1

  摘 要:從屈原的出身和才幹入手,把握屈原遭受小人嫉妒這一關鍵内容,進而認識楚懷王的昏庸,以及頃襄王和群小構成的惡劣的政治環境,引導學生認識屈原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認識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司馬遷傳記寫作的特點,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以啟發、引導為主,以必要的講解、鋪墊和提升為輔,讓學生整體把握該文的思想脈絡。

  關鍵詞:《屈原列傳》;屈原人格;楚懷王;漁父

  我酷愛《屈原列傳》,每次讀它都内心顫抖。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收入《屈原列傳》,并與《蘇武傳》《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組成第三單元,對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可謂選文精當。教《屈原列傳》不必過多考慮什麼“任務群”,而是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文本本身,要學得紮實,并要引發學生對人生和社會深入思考,助力學生成長。下面說說我教《屈原列傳》的大體思路。

  本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列傳”二字,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解釋為:“其人行迹可序列,故雲列傳。”這是司馬遷首創的人物傳記體例,後世多沿用之。學生先讀課文,認真看注釋。

  學生讀完第1段,我問:屈原什麼出身?才幹如何?學生回答:“楚之同姓,出身高貴,才華出衆。”師生進一步交流,發現屈原并不姓“屈”,而是姓“芈”,學生知道芈月。“屈”是氏。“楚之同姓”,是說他與王族同姓。這就是出身高貴。才華出衆呢?學生很容易找出“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這是何等人物?國之棟梁也。楚懷王對他怎麼樣?——“王甚任之”。

  按說,屈原可以一路順利,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建功立業。接下來的第2段是寫屈原順利的人生嗎?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看注釋,然後回答: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出現了一個小人——上官大夫。為什麼說上官大夫是小人呢?中學生接觸過小人嗎?學生對此是模糊的,然後引導他們認識一下這個小人。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華,“心害其能”。小人,往往嫉妒心強,精于進讒。君子則相反。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奪”,課文注釋為“強取為己有”,合乎邏輯嗎?學生說不合邏輯,因為後文上官大夫說:“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此處“奪”釋為“強行改變”于義為勝,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舅奪母志”的“奪”相同。這樣,“屈平不與”的“與”即可釋為“贊同”,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吾與點也”的“與”同義。“平伐其功”的“伐”與《〈老子〉四章》中“自伐者無功”的“伐”相同。前挂後連,融會貫通。

  上官大夫進讒言的水平的确很高。我問學生能不能看出來,學生說:“非我莫能為。”意思就是說屈原目無君主。這就說到要害處了。君主最忌諱什麼?——功高蓋主。在楚懷王看來:你屈原有才華,那是我會用人;我不用你,你有天大本事也無處施展。現在你竟敢目無君王,可惡至極!于是“王怒而疏屈平”。

  我問學生有什麼感想,學生說上官大夫太壞了,真是一個典型的小人。我及時活躍學生思維:假如換了你,會對楚王說什麼呢?學生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有學生說:“大王真會用人,屈平大夫憲令寫得極好,真乃國之棟梁,楚國之幸也!”這樣說,楚王高興,屈原也高興。當然這就是君子,不是小人了。學生又進一步想到,如果楚王是一位明君,即便上官大夫進讒言,也不會得逞。我請兩位學生現場扮演,一位扮演聖明的楚王,一位扮演小人上官大夫。對話如下:

  上官大夫:大王,您讓屈平大夫起草憲令,衆人皆知,這是您會用人哪。可是屈平目中無人,說别人誰也做不了,隻有他才能勝任,這都是他的功勞。您說,他眼裡還有大王您嗎?

  楚王:屈原大夫乃國之棟梁,是一位君子,他絕不會說這樣的話。我看你是一個小人,嫉賢妒能,挑撥離間,陷害忠良。來人,把這個小人給我轟出去!

  學生演得很好。可惜楚王不是明君,是昏君。他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就相信了上官大夫的讒言。屈原的悲慘命運就此開始了。我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上官大夫想要改動憲令,屈原就同意呗,何必得罪小人呢?你們對此怎麼看?

  這個時候可以放開讓學生發表看法,沒有标準答案。但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屈原始終堅持自己的治國主張,毫不動搖。人生在世,隻要堅守,就會得罪人。得罪君子不礙事,得罪小人有麻煩。若怕麻煩放棄堅守,那就不是屈原了。我請學生要記住:上官大夫這種小人,過去有,現在有,将來還會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要結合過去所學内容,融會貫通。

  有學生問:楚懷王不是對屈原挺信任的嗎?為何又聽信讒言呢?這就需要全面了解楚懷王這個人。我請學生看課文第4、5、6、7自然段,讀注釋。我問:本傳記還寫了楚懷王哪些事情?說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在性格上有什麼弱點?此教學環節跳過第3自然段,直接進入第4、5、6、7自然段的閱讀,第3自然段的學習往後放。這有别于傳統的教學順序。

  學生分組學習,了解楚懷王這個人。我深入各小組,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解答學生的問題:注意,“商於”課文沒有注音,明确“於”讀wū。學生歸納如下:楚懷王受張儀欺騙,是貪婪所緻。張儀的鬼話,稍有理性的人都能識破,然而楚懷王竟然相信了,撕毀了與齊國的盟約。這就是利令智昏。當張儀說是六裡不是六百裡時,楚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結果損兵折将,兵敗失地。失敗後,楚懷王“悉發國中兵”“深入擊秦”,遭魏國偷襲,隻好撤兵。齊國因怒于楚的失信也不援救,楚國陷入窘境。由此可見,楚懷王易怒,性格暴躁,缺乏理性,所以他才會輕信上官大夫。

  學生的歸納分析頗為紮實。我及時引導:楚懷王缺少一種自覺——及時反省。我接着問:楚懷王在哪個環節應該反省?學生又一次被激活。他們說:第一,當知道張儀欺騙他之後就應該反省,應認識到與齊國斷交是錯誤的,應立即與齊國修複外交關系,共同對抗秦國。第二,攻秦失敗後,應該及時反省,認識到攻秦行為魯莽,還應該預料到魏國可能會偷襲。撤兵後,應主動向齊國道歉,修複關系。但是楚懷王沒有這樣做,可見這是一個缺乏反省的國君。

  第5自然段寫秦國割漢中地與楚和好,但是楚懷王“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由此看出,楚懷王意氣用事,極不成熟。相反,張儀的做法令人感動,“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張儀的行狀可以從《戰國策·楚策》《史記·張儀列傳》中獲得更多了解)我問:張儀之所以敢冒風險進入楚國,勇氣來自哪裡?學生說:來自對楚懷王及周邊小人性格弱點的深入了解。據文獻記載,張儀來到楚國,便被楚懷王關入監獄。但是張儀卻能夠暗中賄賂靳尚,并編造假話迷惑鄭袖,讓鄭袖吹枕邊風,使楚懷王放走了他。屈原從齊國回來後,進谏楚懷王:“何不殺張儀?”楚懷王這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第7自然段寫楚懷王聽信子蘭的話,盲目入秦,結果被扣,最後死在秦國。由此可見,楚懷王極為昏庸,毫無主見。

  我問:《屈原列傳》主要寫屈原,卻用了很多筆墨寫楚懷王、頃襄王,這是為什麼?學生回答:這是因為楚懷王的昏庸導緻了屈原的被疏遠。楚懷王、頃襄王與屈原的悲慘命運有密切關系,寫屈原,就必須寫他們。我引導:楚懷王的貪婪、易怒、輕信、昏庸,恰恰說明了他太需要屈原這樣的忠臣來輔佐了,可屈原卻被他疏遠了。正因為這樣,楚國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淵。這恰恰說明了屈原是棟梁之材,一旦被疏遠,國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禍。這是從側面寫屈原的才幹。

  以上可以作為第一節課的内容。下面進入第二節課,主要學習第3、8、10自然段,以及最後一段。

  學生讀第3自然段,看注釋。我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學生回答寫了兩個方面的内容:①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②屈原的偉大人格。這兩個方面比較容易總結出來,但僅僅總結出這兩個方面還不完整;還有兩個方面,即《離騷》一詩的藝術特點和本段所體現的語言特點。我闆書如下:

  ①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②《離騷》的藝術特點;③屈原的偉大人格;④第3自然段的語言特點。

  其實,學生對已經總結出來的兩個方面未必有深刻的認識,教師這時的引領就很重要。“離騷”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實際上是在講什麼?孔子講過,“詩可以怨”。這表面上看是在寫《離騷》的創作緣由,若再聯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這幾句,就能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人窮則反本。”這裡的“人”,已不是單指屈原一人,而是泛指。這裡的“窮”就是“窮則獨善其身”的“窮”,就是不得志。“可謂窮矣”是說屈原所處的政治環境太惡劣了,小人猖狂,君子受難。正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陰風怒号,濁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嶽潛形”,“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這種橫向聯系,對于打通學生的思維閘門很有意義。

  也可進一步聯系“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奮之所為作也”,使學生深入體會人生遭遇和文學創作的關系,借用馬克思“憤怒出詩人”的名言,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司馬遷深谙文學創作的規律。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常常是心靈疼痛的結晶。學生以前學習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夢遊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蔔算子·詠梅》,以後還要學習的《歸去來兮辭》等,都是寫心靈疼痛的名篇。那麼,學生的作文呢,往往是無病呻吟,流于假、大、空。閱讀和寫作是一緻的,不是割裂的。現在中學生的寫作與閱讀是割裂的。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

  司馬遷是如何表述《離騷》的藝術特點的呢?“刺世事”,就是諷刺。“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這是指《離騷》采用了托物言志、比興寄托的表達方式,也就是“香草美人”的手法。這也是屈原作品突出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于屈原的偉大人格,司馬遷借用淮南王劉安的話作了高度贊美(參見班固《離騷序》)。接下來,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理解司馬遷在本段的語言特色。司馬遷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了對屈原的敬仰之情,要格外注意本段的句式。有三字句、四字句,還有對偶句,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格,句式豐富多彩,變化繁複,讀起來铿锵有力,抑揚頓挫,節奏感極強,充分體現了司馬遷傑出的語言修養。

  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理解第3自然段,學生能受到深刻啟迪。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幾遍,教師也可以示範朗讀,讀出感情,來感染學生。

  第8自然段存在文意前後不連貫的問題,顧炎武《日知錄》、梁玉繩《史記志疑》中都有所論述,當代學者也多有研究,并提出錯簡、竄入、拼湊等觀點。因屬于學術研究領域,一時難有定論,故在教學中可以避開。若學生質疑,教師可建議學生課下通過閱讀文獻資料來拓展了解,課上不必深究。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随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這些議論的理解上,讓學生翻譯這幾句,鍛煉翻譯能力。然後,再聯系第3自然段,進一步理解司馬遷寫《史記》的特點之一就是在記錄曆史的過程中加進了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有大量的議論和抒情。

  第10自然段寫了一個對話場景。對話的雙方是誰?屈原和漁父。此段内容出自屈原作品《漁父》,但學術界有争議。今人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認為是屈原弟子所作。先以漁父的視角看屈原:“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我請一位學生來扮演屈原,要求弄清“顔色”和“形容”的含義。接下來是漁父(注意此處的“父”讀fǔ,是古代人們對老年男子的尊稱)的問話,又請一位學生扮演漁父。這是很有意思的課本劇。

  漁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夫聖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接着再改用白話重新對話,比較兩種語言風格。我問:聽了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同學們有何感想?你們内心受到觸動了嗎?

學生回答:這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漁父顯然代表了另一種人:不必堅持,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不必顯示自己的清高,同流合污就是了。漁父認為屈原不聰明。屈原則堅守初心,甯死也不改變。

  我繼續問:你們受到觸動了嗎?請舉手。學生舉手,說受到觸動了,屈原這樣的人太少了!我又問:你們願意做這樣的人嗎?學生說:做不到。我說:做不到是允許的,正常的;但是,我們要對屈原持什麼态度呢?學生說:敬仰。我問:屈原投江自盡,你贊同他的行為嗎?學生說:不贊同,但能理解。我又問:屈原之死有什麼意義?學生說:他照亮了這個世界,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與日月同輝。那麼,屈原之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一學生說是清高。另一學生說是堅守理想,甯死不屈。還有學生說是屈原敢于和邪惡勢力作鬥争,甯死不屈。我問:如果像漁父說的那樣,同流合污了呢?學生說:那就不是屈原了。屈原跳江自盡,說明了黑暗勢力的強大,說明了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說明了屈原對祖國深深的熱愛,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注意,此處不宜拔高,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自然會不斷加深對屈原之死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又問:司馬遷是如何評價屈原之死的呢?然後請學生讀最後一段。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我問:司馬遷是想表達什麼呢?學生說:司馬遷非常同情屈原,在汨羅江憑吊時,司馬遷掉淚了,因為他與屈原有相通之處。可是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和《服鳥賦》之後,司馬遷又“爽然自失”了,若有所失。為什麼呢?此處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賈誼“同死生,輕去就”,與司馬遷的人生觀相同嗎?不同。司馬遷為了《史記》甯肯接受宮刑,也是一種堅守,與屈原的精神實質相同。可是,賈誼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對此司馬遷就似乎有些困惑了,難道自己的堅守錯了嗎?其實,司馬遷一點也不困惑,他隻是用這樣的表達來引發讀者的深思。

  凡是讀了《屈原列傳》的人,都會不斷思考下去。屈原遇到的小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迹。賈誼的人生悲劇也令我們深思。司馬遷的個人遭際,更讓讀者感慨萬千。大概賈誼、司馬遷與屈原是心心相通的。《屈原列傳》帶給我們的思考太多了,而這兩節課隻是一個開端而已。

(本文原載于《語文教學通訊》A刊2021年第10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