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方言文化積澱?陝西自古帝王都,曆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曆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由于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關中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陝西方言文化積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陝西自古帝王都,曆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曆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由于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關中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由倉颉造字,到秦始皇統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楷書。陝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地位:很多人其實覺得陝西話土氣,難登大雅之堂,但其實并不知道,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秦統一全國後統一了很多東西,包括文字在内。不過秦時的秦話和現在的陝西話還是有一定區别的。漢代的大一統格局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陝西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國外使節均說陝西話。也就是說秦朝以及唐朝,陝西話是标準的“普通話”。另外,陝西話其實是中國古漢語的活字典!
發音特點
陝西關中方言中隻有四個聲調,但與普通話聲調有很明顯的對應關系。大部分字讀音符合聲調對照表。以下以西安話例:不符合以上對應關系的主要是清聲母及次濁聲母的入聲字。普通話把清入字不規則地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把次濁入聲字入去聲,而關中話則将清入、次濁入入陰平。如清入“八、福、筆、各”?次濁入“麥、月”等。
普通話發陰平(一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都念輕聲
普通話發陽平(二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仍讀陽平
普通話發上聲(三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發去聲
普通話發去聲(四聲調)的,陝西關中方言發陰平
在讀以元音或半元音為開頭的字時,有“ η ”(ng)做為聲母。如:愛,讀作“ηāi” 安,讀作“ηan”正是因為陝西話中沒有上聲,發音不需要拐彎,所以講起來酣暢淋漓,十分痛快。另外陝西話會有拖長音的現象,聽起來比較流暢。
在關中農村,古老的漢字音還有很多,入聲也并未完全消失,颚化程度關中片各不相同。
部分詞彙
日頭(ш21 tou21)(同義詞:爺,ye11):太陽。
把式(博士)(ba shi、中古音bak si):内行人,源于古代的官職“博士”。據介紹,博士這一官職,居此地位的人都知識淵博,該詞傳播到今蒙古一帶後,流變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的别稱。
角落卡卡(ge21 lao44 qia53 qia24、古音keok lak ka ka):角落。角落二字疑似古音,“旮旯”是角落的方言的借音後造字。
咋(za53):怎麼(為“怎麼”的古音zen ma合音)。
啥(sa53、sa44):什麼(為“什麼”的古音sim ma合音)。
蝌蟆蛤蜍(ke ma gut dou):蝌蚪,陝南詞彙。
蛤蜍(gat/get21 dou21):蛤蟆,關中詞彙。蟾字仍有入聲。
阿房(本字為那傍wo44 bang21、上古音ηua baang):那裡(指近處方向)。
《史記·秦始皇本紀》:“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唐代訓诂學家、西安出生的顔師古注釋得更明白:“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号曰阿房。”、“阿房”二字的準确讀音:阿讀“窩”,《說文》:“阿,烏何切。”佛語“阿彌陀佛”,全國幾乎都念“窩彌陀佛”。房讀“傍”,《史記》正義注:“房,白朗反。”
關中話“阿房”的準确讀音是“窩傍”,它和“這傍”相對應,“阿房(窩傍)”指的是那邊,“這傍”指的是這邊。“房”字是“傍”的假借字,已被公認,隻是“阿”字出現了多個解釋。有人說是此宮旁邊有個村子叫“阿房”,這個地方本是秦皇家上林苑,誰能誰敢在這建村?有人說此宮靠近的一個大土包叫“阿”,這裡是渭河沖積平原的第一階梯,誰去堆積如此大的土包?關中人現在還把“那就是”說成“阿是”,那不是說成“阿不是”。由此看來“阿房”應該讀作“窩傍”,僅指很近而能看到的地方。當然,“阿”在關中也讀作“兀”,如“兀傍”就是那邊。古代就把“兀”當那或這講,關中人說“兀麼(門)多”就是那麼多、很多的意思。
我(ηe53、nguo53):第一人稱。
我(ηai21):第一人稱(第一人稱複數 我們=ngai,我 親屬稱呼 我媽ngai ma)。
你(ni53):第二人稱。
你(ni21):第二人稱(複數 你們=ni21)
他(她/它)(ta21):第三人稱他她它。
人家(nia53):第三人稱(由“人家”的中古音ηin ga合音演化後形成)。
捋碼(lü ma):收拾、整理。
麻麻明(ma ma ming):黎明。
後晌(hōu shang):下午。
晌午(shāng wu):中午。
圪蹴(ge jiou/zou):蹲,特指在土堆土丘上蹲。
蹴(jiou):蹲。
笤帚(tiáo zou):掃把。
細詳(xī xiang):詳細,仔細。
這搭(zhi da):這裡。
那搭(wo da):那裡 。
哪搭(a da):哪裡?一般回答用:那兒(wō ш)。
哪是(a s):哪個是?一般回答用:那是 (wō s)。
夜兒個(yē ш ge):昨天 。
前兒個(qián ш ge):前天 。
後個(hōu ge):後天 。
明兒個(míng ш ge):明天 。
年時(nian si):去年。
《江神子》:“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猙(zeng):性情暴倔。《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
咬咀(ηiao za):吃飯。
咥(die本字亦疑為食上古音為diek):吃。《辭海》: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挕(die):打。
避(pi):避開、滾遠。
谝(pian):聊天、說話。
紮勢(zha shi):擺架子。
花攪(hua jiao):開玩笑、惡作劇、取笑 。
騷情(sao qing):熱情過分、讨好獻媚之嫌 。
瞀亂(mu luan):不舒服、不适、思緒煩亂 。
老漢漢(lao han han):四十歲以上男人的稱呼(前加姓,如姓“張”則為“張老漢漢”)。
老漢(lao han):一般指的是對丈夫的稱呼(比如我老漢,指的是我丈夫,也可以說某人的老漢,指的也是其丈夫)。
二不愣後生(ш bu leng hou seng):年輕男人的稱呼(如姓“張”則為“二不愣張”)。
女娃娃(nü wa wa):年輕女子的稱呼。
猴娃娃(hou wa wa):小孩子的稱呼,不分男女。
他誰(ta sei):第三人稱,誰。
《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彼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沁園春》:“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幹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創業史》:“他誰愛那麼笑話人。”、《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
蕞(sui):小的樣子。《論衡》:“蕞殘滿車,不成為道。”、《左傳》:“抑語曰:蕞爾國。”
左月右上天右下韭(sa):頭。
先後(xian hou):妯娌。
《辭海·漢書·郊祀志上》:“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顔師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也。
叵煩(pe fan):不耐煩,糾結。
《說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嫽(liao):美。
《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方言》“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三夢記》:“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婑(we):好。
湯(tang):熱水。
讓人(rang ren):指取笑、譏笑别人。《信靈君竊伏救趙》:“魏公子讓信靈君曰”
鄉黨(xiang dang):老鄉。
《逸周書·官人》:“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誠信。”、《漢書·司馬遷傳》:“仆以口語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污辱先人。”、《陳書·任忠傳》:“﹝忠﹞少孤微,不為鄉黨所齒。”、 《論語·鄉黨》:“ 孔子 之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後漢書·許劭傳》:“ 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 、《夭桃纨扇》第七折:“玉府仙郎,喜皇都得意首登龍榜,還鄉黨。”、《袁太學傳》:“明末,中原莽為盜區,廷推其才,特命為本省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袁可立子袁樞)宅開府,鄉黨以為榮。”《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幻中真》:各官之後,就是親戚,以及鄉黨。、《資治通鑒》:還付鄉黨。
畢了(bi lie):完了。《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聞(wen):趁。
《二月五日花下》:“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秋日後》:“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木蘭花令》:“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牽人虛魂亂。”、《行香子》:“自歎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
白雨(bei yu):暴雨。
《和複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鬥寒衣可增。”、《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投(tóu):等到例詞:投明。
《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複昔,當時山水故依然。”、《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
霍閃(huo shan):閃電。顧雲:“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挂金繩長。”
科樹(本字為劊樹kuo su):砍樹。《寄終南隐者》:“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
饦饦馍(tuo tuo mo):一種餅子。
《方言》&《酉陽雜俎·酒食》:“餅謂之饦。”、《齊民要術》中稱為“餅饦”。
馍馍(mo mo):炊餅。又寫做饝饝。
《談徵·言部·母母叵羅》:“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裡語徵實》:“餅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馎馎也。”
肉夾馍(rou jia mo):即肉夾于馍。
蒜蘸面(suan zan mian):即蒜蘸于面。
拾掇(shi duo):收拾東西。
打摺(da zei):收拾屋子。
該(gai):拖欠。
争錢(zeng qian):欠錢。
黏(rán):甩不掉;黏糊。
黏面(ran mian):黏面。
言傳(nian pvan):傳話。
目買眼(mai nian):閑看。
癶剌(bo la):亂動。如杜甫詩:江月去人隻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鹭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拤(qia):拿。
嫑(bao):别。
耍貨(sua/fa huo):玩具。
窩窩(wo wo):棉鞋。
搭手(da shou):幫忙。
括摸(ku me):把握。
拈菜(nian cai):夾菜。
停當(ting dang):完成。
迿(xun):指二人矛盾深。
《公羊傳·定公四年》:“朋友相衛而不相迿。”、徐彥疏:“迿者,謂不顧伍步,勉力先往之意。
捊(bao):撥動或攬收。《說文解字》:“引取也。步侯切。”、《集韻》:“蒲交切,音庖,引取也。或作捊,又作抱。”、《漢書·郊祀志上》:“見地如鈎狀,掊視得鼎。”、《後漢書·百官志》鹽官注:“鹽官掊坑而得鹽。”
荃(cuan):香。
《廣韻》“此緣切”就證明古讀音氽。《說文》:“芥腌也,香草也。”屈原《離騷》就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在他的《九歌》裡将賢君良臣比作“荃蕙”,即香草;把昏王奸雄比作“汗垢”,即臭污。香和荃同義,故關中人多把女孩的名字叫“香荃”。“香港”旁邊就是“荃灣”,意為“芳香的港灣”。
老伧(lao ceng):脾氣不好的人。《宋書·王玄谟傳》:(玄谟)性嚴,未嘗妄笑,時人言,玄谟眉頭未曾伸,故帝以(‘老伧’之目)戲之。”《晉書·文苑列傳》:“此間有伧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倔人(jüe ren):固執的人。
倯管(song guan):懶得管。《楊子方言》:“隴右人名懶曰倯。”、“燕之北郊曰倯。”
倯樣子(song yang zi):懶樣子。
黠上屍下從:壞蛋。
徉啥呢(yang sa ni):耽擱啥呢。
《風賦》:“然後倘徉中庭,北上玉堂。”、《楚辭·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
色昭了(sei sao lie):指衣服暴曬變白。
臉昭了(lian sao lie):指羞愧臉紅。
天昭了(tian sao lie):指陰雨天天色發亮變晴。
《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于天。”、
底道(di dao):不知道。《辭源》:“底,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為‘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雲等物耳。應璩詩雲: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早出晚歸》詩:“自問東京做底來。”、《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婵(can):指人脾性、心腸、樣貌好。《說文》:“婵娟,态也。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吳都賦》:“檀栾婵娟,玉潤碧鮮。”、《注》:“言竹色美盛也。”、《孟浩然詞》:“花婵娟,沃春泉。竹婵娟,籠曉煙。雪婵娟,不長姸。月婵娟,眞可憐。又婵連,親族也。”
婵合(can huo):事情很合适,日子美滿、很舒服,婵和啴分别指女子和事物。
婵事(qian/chan s):好事。
亘(geng):主要指伸手求取。《說文解字》:“求亘也,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彌(mi):加長,加高,彌補。《左傳》:“彌縫其阙,而匡救其災。”、《三國演義》:“加緒含容,冀可彌縫。”
饑了(ji lie):肚子餓且一般程度不深,程度深就說餓太或餓太太。《說文》:“饑,餓也。”
脖項(bo hang):脖子。
《說文》:“項,頭後也。”、《史記·張丞相列傳》:“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胡挏(hu tong):拉亂;揮霍。
挏亂子(tong luan z):闖禍。挏,攪和、擁引。
《玉篇》:“挏,動也。”、《說文解字》:“挏,擁引也。漢有挏馬官,作馬酒。”、《漢書·禮樂志》:“給大官挏馬酒。”顔師古注引李奇曰:“以馬乳為酒,撞挏乃成也。”、《淮南子·俶真訓》:“撣掞挺挏,世之風俗。”
礭蒜:搗、舂蒜。
《說文》:“礭,敲擊也。”、《漢書·五行志》:“先是高後鸩殺如意,支斷其母戚夫人手足,其眼,以為人彘。”、顔師古注:“礭,謂敲擊去其精也。”、《北堂書抄·郭子》:“何次道嘗詣,王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
撷(xie):拾。《東籬記》:“放翁日婆娑其間,掇其香以嗅,撷其穎以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踅:盤旋,轉圈兒(把老鷹,鴿子在天上盤旋叫做匝踅兒。匝就是一周,一圈兒的意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飛行,就是匝踅兒。
尋(xing):找。:《青玉案》:“衆裡尋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拓(ta):量詞,一疊如一疊紙。魯迅《祝福》,其中有“拓片”一詞。
揣(cuai):猜;摸;拿。
谝閑傳(pian han cuan):扯淡、閑談。
《說文》:“谝,便巧言也。”、《論語》:“友谝佞。”、《書·泰誓》“惟截截善谝言。”
老鸹(lao wa):烏鴉。《紅樓夢》第五七回:“衆人笑道:‘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豈有兩樣的。’”
尻子(gou z):屁股。
尻子蹲(gou z dun):跌倒了。
尻子客(gou z ki):陽奉陰違的人。
《聊齋志異·狼三則》:“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增韻》:“脊骨盡處。”、《注》:“尻,脊骨盡處。以山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也。”
屋裡人(wu li rin):已婚的人。
《朱子語類》卷八一:“不知當初[周公]何故忽然使管蔡去監他,做出一場大疎脫,合天下之力以誅纣了。卻使出屋裡人,自做出這一場大疎脫。”、《紅樓夢》第十六回:“[香菱]竟給薛大儍子作了屋裡人。”姚雪垠《差半車麥稭》:“沒有聽隊長說俺的屋裡人跟小孩子到哪兒啦?”、《紅樓夢》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裡人。’”、一百二十回:“襲人想‘……其實我究竟沒有在老爺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裡人。’”
二百五(ш bei wu):蠻幹胡撲的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沒向(mo xiang):不行。
搌布(zhan bu):抹布,喻其為仆婢,故音為pe0,另可寫作搌仆。
《三俠五義》第四三回:“他便将小人困了,又撕了一塊搌布,給小人塞在口内。”、《中國歌謠資料·長安民歌·風擺門簾瞧見她》:“紅漆桌子搌布抹,四個碟子并擺上。”
扌寨:把衣物粗粗縫綴;把門栓上;用木棍、用樹枝紮籬笆。
揳(xie):釘;砸人。
《大刀記》:“要往牆上揳釘子,比往木頭上揳個釘子花費的力氣要大得多。”、《集韻》《韻會》:“訖黠切,與戛同,擊持也。”、《史記·貨殖傳》:“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又與擊通。”
摎(jiao):衣服縮水,纏繞;擔心,揪心,心絞到一起。
《儀禮·喪服》:“殇之絰,不摎垂。”、《注》:“死生相摎擾,故萬物亦纏綿而成就也。”、《玉篇》:“絞也。”、《注》:“不絞其帶之垂者。”、顔師古注:“摎,繞也。”、《集韻》:“物相交也。”
扽(deng):猛拉,把摎在一起的衣服拓展,叫“扽平”,把松弛的繩子拉直,叫“扽直”。
揞(ηan):給傷口上敷藥粉,用手指緊緊按住。
捾(we):把手捾了,把書角捾起來,同折。
掝皮(huo pi):裂皮,先讓皮松動與枝脫離,再慢慢從枝上卸下。一不小心,柳哨會被劃開口子,便不能用了,叫“掝皮”,意近于“剖”。《唐韻》《集韻》:“裂也。”
撋(kuàn/yuàn/wàn):滾邊,如撋鞋口子;繞,如走撋路。
瞀亂(mu luan):關中人表示心緒煩亂。
《文選·宋玉<九辯>》:“忼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張銑注:“歎與相絕而不見,使中昏亂迷惑也。瞀,昏也。”、《後漢書·廉範傳》:“融怪其貌類範而殊不意,乃謂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範诃之曰:‘君困戹瞀亂邪!’”、王維《宋進馬哀詞》:“忽思瘗兮城南,心瞀亂兮重昏。”、蒲松齡《聊齋志異·樂仲》:“瞀亂中覺有人撫摩之,目微啟,則母也。”、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三》:“我想,我的神經也許有些瞀亂了。否則,那就可怕。”、《南史·後妃傳下·陳後主張貴妃》:“閹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史通·品藻》:“斯并是非瞀亂,善惡紛拏。”、《錢生肅潤之父出示所輯方書》:“和扁日以遙,治術多瞀亂。方書浩無涯,其言比河漢。”、《訄書·序種姓上》:“然上世自母系廢絕,諸姓會最而為父系同盟,則邦邑、種族、姓氏三者,時瞀亂弗能理。”
燋(jiao):人性情急躁、火爆;太陽暴烈。《列子》:“名乃苦其身,燋其心。”
抶打(c da):鞭打,今指口頭挖苦、諷刺,青海方言亦有抶ci4一次且同意。《說文》:“抶,笞擊也。”、《五人墓碑記》:“衆不能堪,抶而仆之。”
扡(c):蹭,比蹭更為用力。《詞源》裡析意為“順木之紋理以剖析。”《詩經》:“折薪扡矣。”
擸sa(la sa):(sa字左為提手旁,右邊上為喬,下為韭字)垃圾;髒亂不整,意等同于邋遢。俗語說:“幹淨白雨擸sa雪”。、《通俗編·狀貌》:“拉飒,言穢雜也。”
垢圿(gou jia):身上的污垢(圿字同解過去都以g為聲母圿讀ga0 解讀gai4)。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垢圿塵滓也。”、集韻》标明:“垢,音苟。圿,音嘎,積垢也。”、《新修增補大藏經》:“一者頭發長。二者爪長。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廣雅·釋言》:“圿,垢也。”
磕你馬刺(ke li ma ca):快點。關中人表示催促時常說“磕馬”,或者“磕你馬刺”。
乘馬出行時說“磕馬”,就是提示同伴用馬靴磕擊馬腹、催促馬快行。“磕你馬刺”中的“馬刺”就是馬靴底的突起物,專門用來刺激馬腹,催馬快行。“磕你馬刺”中的“你”音變為“li”, “磕你馬刺”音變為“磕li馬刺”或“磕li馬ca”。
碨(wei):碾磨(豆子成粉)。漢代之後才用“磨”這個名稱,之前則稱作“碨”。
杴(xian):鐵鍬,古謂“臿”,“杴”。
聒(guo):吵擾,聲音高響或嘈雜。
《蒼颉篇》:“聒,擾亂耳孔也”、《楚辭·疾世》:“鸲鹆鳴兮聒餘”、《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聒而與之語。”
绾毂(guan gua):控扼,扼制。
關中的大人教孩子寫字要公正,不要胡“绾毂”,或說“嫑胡绾毂”。《史記·貨殖列傳》:“唯有褒斜绾毂其口。”
顯豁(xian hua):炫耀,出風頭。
《黃粱夢》:“你得了鬥來大黃金印一顆,為元帥佐山河,倒大來顯豁。”、《對玉梳》:“莫不靈堂前要顯豁。”
得是的(dei s di):陝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将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
些(xie):與唐宋文獻詩歌一樣,大量使用“些”字,用法極其複雜,用于表示量詞和多種諸如命令、催促、請求、禁止、冷淡等語氣詞。
唐代《敦煌變文集》:“自家身上割些吃,有罪無罪便應知。” 、白居易《贈諸少年》:“些些貧困奈吾何情願世尊加被我,三十二相與些些。”、唐代顧況《朝上清歌》:“ 曼聲流睇,和清歌些;至陽無谖,其樂多些; 旌蓋飒沓,箫鼓和些;金鳳玉麟,郁骈羅些; 反風名香,香氣遐些; 瓊田瑤草,壽無涯些;君著玉衣,升玉車些;欲降瓊宮,玉女家些;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止(z):停止住。
至(zh):最多。
眯(mi):打瞌睡。
瞓盹(cuan dun):打盹。
趔遠(lie yuan):走開。
卸(xie):從高處取、摘。
囚(qiu):“宅”在屋裡,不出門。
污兮(wu xi):髒,不幹淨。
絆嘴(ban zui):吵架。
绁絆(die ban):阻礙他人做事。
招禍(zhao huo):惹禍。
硬整(ning zheng):蠻幹。
眉眼(mi ηian):眼色。
招識(zhao shi):理會。
竅道(qiao dao):辦法。
蓍龜(shi gui):精心推測,揣摩、研究、實施等繁雜的事務的代名詞。
“蓍龜”本是古代普遍的占筮蔔卦的過程。《孔子家語·卷七》:“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設制度、祝嘏辭說,故國有禮,官有銜,職有序。”、《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易經·系辭上》:“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史記·龜策傳》:“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略聞夏殷欲蔔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及猛将推鋒執節,獲勝于彼,而蓍龜之日亦有力于此。(皇)上尤加意,賞賜至或數千萬。”“人民好用卦者,取滿六十根莖的蓍草,長滿六尺者,即可用矣;取龜得長七、八寸,可寶矣。”蓍龜在遠古社會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今天雖不蔔筮,但蓍龜一詞并未消失,事做得好說“蓍龜的好”。做得不好說“胡蓍龜”。衍生的俗語有“胡蓍龜,弄棒槌”,因為蓍龜使用的蓍草又細又長,二棒錘又粗又短,比喻胡來。寫成“日鬼”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關中話裡無“riㄖ”字。日讀er。
蓍龜陶誕(shǐɡǔi tǎo tān):比喻胡作非為,蓍龜陶誕,本指占蔔過程的作假行為。
蓍龜:本意為占蔔,正規的做法,按司馬貞注。陶誕:陶,通謠,謠傳。誕,荒誕。
《荀子·榮辱》:“陶誕突盜,愓悍憍暴,”、《王先謙集》:“郝懿行曰:‘陶,古讀謠,陶誕如謠誕。謂好毀謗誇誕也。’”、《強國》:“陶誕比周以争與。”與:與國。陶,通謟,荒謬。不能寫作“日鬼掏蛋”。“白蓍龜”,不是“白日鬼”。而“白日鬼”,根據1915年《辭源》的解釋是:“大白天明目張膽地“竊騙之徒”,稱之為白日鬼。”、《遊覽志餘》:“宋時的臨安,奸劫繁盛。有以僞易真者,至以紙為衣,以銅鉛為銀,以土木為香藥,變換如神。謂之白日鬼。”、《劉跂暇日記》:“宋時指賊人為白日鬼。彼中人見誕謾者,亦曰白日鬼。”
偾(fen):指丢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響、詛咒而産生的失敗。
孔子《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偾事,一人定國。”、《禮記·射義》:“贲軍之将。”鄭玄注:“贲,讀為偾,猶覆敗也。”事情辦壞叫“辦了個偾事”;丢人現眼叫“偾人”;不嫌羞叫“不嫌偾”;羞不羞說成“偾不偾”;太丢人了說成“偾地狠”。甚至别人的失敗給他人帶來晦氣也叫偾。如打麻将的說:“今日手氣不好不知叫哪個‘偾死鬼’給偾的來了!”“偾死鬼”是關中人常用來罵那些咒人失敗的魔鬼。
肫(zhun/zun)。指人人都心悅誠服地喜歡。孔子《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洋洋(yang yang):最好的衣服,“洋洋”在古漢語裡形容美盛的樣子。
孔子《中庸》:“大哉聖人之道!洋洋呼!”、《論語·泰伯第八》:“子曰:‘師執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洋洋在此指美妙。《韓非子》:“洋洋纚纚然。”、《詩經》:“河水洋洋。”亦指盛大、美好、衆多。
看象(kan xiang):就是看情況,決非“看相”。
孔子《系辭》:“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兇吉。”、《系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穎達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尤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觀象”是根據“卦”的變化推算兇吉,根據兇吉而決定對策。“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易》有象,所以示也。”“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易經》裡,“象”屬于一種變化的狀況。民間衍生很多與“象”有關的詞語。“看象着辦”即根據情況而定;“變象”即改變情況。《易·系辭》:“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系辭》:“八卦以象告。”“變象”亦作“變卦”,即其中一爻的變動而成另一卦。觀象後識别分析情況的過程叫“識象”。陝西人說“看你識象不識象”,就是能否看準情況,把握時機;或者有無自知之明,采取主動。“識象”後,又有兩種請況,一種是“有象”,即有門兒,有希望。如“我看這門親事還有象”。“沒象”在關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沒有希望,不行。《系辭》中說:“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說乾、坤二卦是《易》的精髓,若被毀滅,《易》之倫理無法體現,象征意義就沒有了。二是無法估量,“象”的象征(象的征兆)意義博大精深,變化莫測。關中人說“好的沒象”,“壞的沒象”,類似“無法形容”。
黠(ha):壞、狡詐、精。
讦人(jiuo):罵人,同觖人。
《論語·陽貨》:“惡(不喜歡)徼以為知者,惡不遜以為勇者,惡以讦為直者。”徼,即抄襲;“不遜”即傲氣;“讦”即揭短罵人。《漢書·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讦。”顔師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現代漢語詞典》裡寫作“撅人”是缺乏依據的。
擿觖(shi jiuo):挑發的意思,引申為被指責。擿為挑發。
觖是角字旁,有矛盾。高誘注《淮南子》:“觖,不滿也。”、《漢書·孫寶傳》中“…:‘馮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揚我惡。’”。
匍匐(papu):倒仆伏地,趴伏。
《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鄭玄注:“匍匐,猶颠蹷。”、漢《九思·憫上》:“庇陰兮枯樹,匍匐兮巖石。”唐元稹《寄吳士矩》詩:“強起相維持,翻成兩匍匐。”、《王昭君》第五幕:“休勒衣服破碎,頭青臉腫,繩捆索綁,一下子被推在地上,匍匐在單于腳下。”
蛐蛐(ququ):蟋蟀,促織。
“促織”為晉朝人常用稱呼,後世變為“趨織”,又因關中喜疊詞,如馍馍,雲雲馍等,故又稱趨趨,今多做“蛐蛐”。
傭賃(yong lin):雇。
《史記·儒林列傳》:“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閑行傭賃,以給衣食。”。唐《代園中老人》詩:“傭賃難堪一老身,皤皤力役在青春。”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烈婦之父傭賃為輿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