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長治久安的起點在哪?個人走向成功的途徑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老聃看來,“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是“愛惜”。領悟了“愛惜”的内涵,就懂得了老聃的“成功學”。
《道德經》第五十九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釋義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
夫唯啬,是謂早服: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
早服謂之重積德: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何謂“啬”?“啬”既指“稼穑”,又指“吝啬”,國家需要重視“稼穑”,人需要對生命“吝啬”,其深層含義就是愛惜自身。
在老聃所處的時代,百姓的主要生活目标就是吃飽。所以,國家最根本的就是農業,隻有農業發展地好,才能夠養活足夠的百姓,進而完成國家的上層設計。
農業是國家的命脈。國家發展農業,就猶如人重視生命,是愛惜自身的體現。中國封建時代之所以發展出了“農工商”的等級,正是農業重要性的體現。如果國家不愛惜自身,為了物質利益而輕視農業的發展,轉而把所有精力用于工業等産業,無疑是舍本逐末。其他産業無論發展得再好,也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唯有農業才是“織錦者”。
國家發展的“根柢”是農業,隻有百姓吃飽了,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提升精神文明,“重積德”。精神文明富足了,國家就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深厚的人才儲備,從而實現長治久安。
我們之所以要堅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正是我國重視農業這個命脈的體現。
對于個人而言,生命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無論何時都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哪怕生活給了你重重磨難,都不要輕易放棄生命,或許多堅持一會就會柳暗花明,苦難賜予你的幸福或許就在前方。
不過,對生命的“吝啬”與愛惜,不代表苟且偷生。我們需要最大化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普遍價值就是生存,所以活下去自然是常态;但是,當在某些情況下,生命具有超越生存的更大的價值時,我們應當舍生取義,用我們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換取民族的獨立自強,換取真理的振聾發聩......
關注我,與你分享《道德經》,用老聃哲學看社會現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