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一直是我們非常喜歡的知識體系。但是這類書籍,要麼是大部頭看着太累,要麼不太容易讀明白。所以,普通人很難有機會讀懂這些書籍。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本人文類書籍--《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這本書遴選了30部人文社科的經典,對它們進行了解讀。從寫作背景、探讨的核心問題、傳達的思想觀點等多個角度,剖析這些大師們的思想智慧的精華。
貳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這本書深度解讀不可錯過的人文社科經典,重新學習30個理論思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認為有三個點值得推薦。
一、知識體系清晰
通讀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這30部經典都做了具體剖析。一篇文章對應一部經典,每部經典的精華都體現出來。文章大體的結構為介紹作者生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研究的出發點是什麼,研究的核心觀點是什麼,以及研究的方法或者思路是什麼。
通過這種文章結構,我們就能夠清楚知道,每部經典所講的内容。這樣來看,整個知識體系非常清晰,不容易出現混淆。我們在閱讀文章以後,可以記錄下來重要的知識點。然後根據個人的需要,對喜歡的經典進行叙述。這樣在以後的寫作中,我們就可以引經據典,為論點提供論據支撐。
二、教育是家庭的重心
如果你考過教師職業資格證,應該會對這些教育學大師的理論有印象。這些教育學理論,會考很多知識點。選擇題簡答題,基本上是靠大腦記憶。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想一想,這些大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根據人身心發展的自然進程,将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童年期教育,不要強迫兒童去學習大量的知識。青春期教育,作為人生的重要階段,兒童要接受道德教育。每個家庭都在為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我們更需要想一想,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三、超越自卑才能變得更好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自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其實很常見。比如在上學時,我們的學習成績、家庭條件不如别人好,在得不到正确引導時,很容易産生自卑心理。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就講述了自卑感産生的根源是什麼?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社會性和生理性缺陷。
一個人的歸屬感越強,他的自卑感就越弱。如果我們在童年時代的歸屬感強,這也許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發展。這就不難理解,有些人的自卑感強,就是因為在童年時代受過太多傷害。這需要我們在成年以後,用很長的時間進行療愈。當我們超越了自卑,我們就可以變得更好。
叁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解讀的理論有很多,大師們的作品值得被認真對待。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進步。這些人文經典理論,在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正因為有了他們作品的快速傳播,才有了更多的思想開花結果。
或許在當時,他們不受人理解,被主流所排斥。但是,時間會驗證一切。正如我們現在的人生,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被身邊人理解。
隻要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勇于去堅持,我們也可以變得更好。
我是來自孔孟之鄉的傑克小鎮,喜愛讀書分享,當個有趣的獨立閱讀推廣人。歡迎點贊關注我,大家一起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