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著名作家季羨林的一生,也是如此。
他與妻子相敬如賓,後來卻兩地分居長達31年。
生活的不完美,往往會使大多數人走上極端。
而季羨林沒有如此,在他這裡,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敬重但疏遠
季羨林非常渴望家庭的溫暖,可輪到自己的婚姻時,卻充滿了遺憾。
他的一生,與家人團團圓圓的日子屈指可數。
他與妻子彭德華相敬如賓,後來卻兩地分居長達31年。
分居多年,是因為季羨林不愛她嗎?
答案是否定的。
隻是,季羨林對她的愛,是敬愛。
夫妻之間的敬愛,哪裡有親密二字可言呢?
相敬如賓,太疏遠了。
沒有愛情的婚姻,哪裡會有激情。
在季羨林寫的《寸草心》裡,談及彭德華,他深切地說道:“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了婚。父母之命,媒約之言,自不在話下。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彭德華沒有多少文化,年幼喪母的她性格内向,不愛說話。與季羨林結為夫婦後,她也是默默為家庭付出,無怨無悔。
她的脾氣很好,是長輩眼裡的好媳婦,子女眼中的慈母,季羨林眼中的賢妻。
1929年,她和季羨林在父母的安排下結婚。不過一年,季羨林就離開了家。中間橫跨許多波折,直到1962年,彭德華才搬到北京與他同住。
從結婚,到住在一起,相隔了31年。
二、 參透缺失
除了與彭德華的婚姻有不盡人意之處,季羨林與兒子的季承的關系,也不是很好。
1992年,彭德華去世,因為喪葬費糾葛,兩人完全撕破臉。
季羨林常年在外,對妻子、兒女的陪伴,都十分缺失。
因此,季承對父親的态度,一直很冷淡。
季羨林年少時的不完美,一定程度地上演在他的兒女身上。但他太身不由己了,個人的力量太渺小,永遠無法做到十全十美。
季羨林晚年之際,與兒子的關系越來越差。
到後來,連續13年,兩人都沒有相互聯系見面。
直到季羨林97歲,兩人才重歸于好,最後季承一直陪伴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後。
不完美的人生,才會凸顯幸福的珍貴。
季羨林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獨自行走多年,他早就參透了個中道理——“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羨林留學歐美期間,曾愛上了一個外國女子。但因為極強的責任心,他選擇了快速脫身。
即使他對彭德華隻有敬沒有愛,他依舊記得他作為丈夫的身份。
婚姻不美滿,他也堅決不背叛婚姻。
三、年少離家
每一個出色的作家,經曆都十分複雜。季羨林婚姻的不完美,一定程度上與原生家庭有關。
他晚年的時候,曾這樣說起自己的早年經曆。
“我六歲離開父母,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試想,我能躺在一個父母之外的人的懷抱中,撒嬌打滾嗎?不,不能,這是難以想像的叔父當然對我好,但他‘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
普通人6歲時,在父母的庇護下,無憂無慮。而季羨林,顯然很少享受過這樣的溫情。
他6歲離開父母,去的雖然是親叔父那裡,但依舊是寄人籬下。叔父對他有偶爾的好,但始終隔着遙遠的距離。
季羨林叔父很注重對他知識的培養,在學問功課上面,他有着不可動搖的嚴厲。在他的影響下,季羨林獲得了終身受益的學習态度。
但叔父的教育,卻不完整,那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極其重要,如若缺失,也将是整個人生的缺失,一生的遺憾。
而季羨林的遺憾還不僅于此,他的母親過世之時,他沒有在身邊,并且8年之久,他也沒有機會回家看望一次。
人是群居動物,特别是歸屬感強烈的中國人。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往後餘生,季羨林都十分重視家庭的原因。
因為一開始的缺失,他終身都在尋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