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就很奇怪,其他國家常見的事物或現象,在澳大利亞都能成災: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本土生物泛濫災害、甚至于野火都能夠連續燒上四五個月。
澳大利亞野外大火非常恐怖,一連幾個月的大火使地面上的動植物損失慘重,除了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其餘動物雖然疲于奔命,但也難逃一死。
澳大利亞的野火非常頻繁,當旱季來臨時,也迎來了野外大火的多發季節。去年,澳大利亞大火一連燒了四個多月,有人懷疑這場大火,差點使鴨嘴獸、考拉等澳洲國寶級動物瀕臨滅絕。
澳洲國寶動物考拉的新陳代謝速率十分緩慢,低至每千克體重每天耗能410千焦,可比肩著名的節能王樹懶(160千焦)和大熊貓(183千焦),為了節約能量,平時考拉的移動速度也非常緩慢。
當大火襲來時,考拉不能像鳥類一樣展翅飛翔,不會像袋熊一樣鑽入地洞,面對熊熊烈焰,它們為了保全生命,隻能不斷地向樹頂爬去。
一般小型的森林火災,桉樹的樹頂由于含水量大,所以并不會燃燒,考拉可以在此避險,往往都可以逃出生天。
但長時間大範圍的森林大火,導緻樹木從根部一直燒到樹頂,許多考拉都因此喪生,當時考拉即将功能性滅絕的傳聞也此起彼伏。
但事後,科學家們根據考拉種群的分布狀況預測,考拉并不會功能性滅絕,因為功能性滅絕指的是某一種生物不再具有充足的種群個體成員來繁衍後代,或在整個生态系統中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
生物學家在五年前通過考察發現,澳洲共有考拉329000隻左右。幾次超大規模和超長時間的火災過後,截止到去年年底,僅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考拉數量就已損失了近30%。
盡管如此,澳大利亞還是擁有足夠多的考拉,大約112萬平方千米的森林可供考拉繁衍生息,所以考拉并不會功能性滅絕。
如此大的火災就給當地的生物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近10億隻生物因火災死亡。澳洲野火破壞力如此驚人,其實還存在更為極端的自然災害與火災“狼狽為奸”,它就是火風暴。
兩年前的年末,拜恩斯戴爾的叢林野火開始大肆蔓延。與此同時魚貫而入的遊客也開啟了逃離模式,離開了被大火包圍的澳大利亞東海岸地區。
當時人們肉眼可見大火的頂部逐漸形成了焦雲母雲,這是一種超大規模火災或者活火山噴發時才能形成的雲層,是火積雲的超常規現象。
野火産生的深色棉絮狀濃煙,快速飄散在上層大氣中,形成了局部的雲團,在半個小時左右後,它就能夠産生造成巨大危害的雷暴,這種極端的自然災害叫做火風暴(PYROCB)。
火風暴可以加劇火災現場的火勢,還能給火災尚未蔓延到的區域帶來大風、閃電,甚至能把起火點帶到此處。
許多地廣人稀的地方會出現這種極端自然災害,三年前美國加州發生了讓人聞風喪膽的卡爾大火,在短短一刻鐘的時間内,火風暴就從4.5千米的寬度擴展至12千米,随後還在此地引發了龍卷風災害。
氣候變暖,全球溫室效應明顯,越來越多的區域幹燥高溫,大規模的火災此起彼伏,而火災形成導緻的火風暴更是令人頭疼不已。
火風暴極端災害專家戴維弗洛姆認為,當一個區域持續高溫、幹燥、大風天氣時,這也具備了引發火災的條件,而這些因素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火風暴就此産生。
而且,火風暴和水龍卷、火龍卷、塵龍卷一樣,都是無法預測的,這種現象反複無常,但是其造成的損失,卻是非常嚴重的。
當火災上方形成積聚足夠多的熱空氣時,會快速産生一股向上的氣流,這個時候,煙囪效應就産生了,濃煙像被倒灌入煙囪一樣,逐漸上升、冷卻和凝結,最後便形成了雲。
在特定過程中,周圍的環境都開始變化莫測,有的科學家認為海拔越高就越有可能形成雷暴。
而火風暴和雷暴景象上看起來非常相像,但關鍵的區别就是和雷暴相比,火風暴不會帶來撲滅大火的雨水天氣,火風暴能産生正電荷,而不是負電荷,正電荷的持續時間則更長,破壞力也更大。
正電荷使火風暴過程中電擊地表的時間更長,有時候,火風暴會停滞不前,籠罩在大火正上方,從而使地面大火越燒越旺。
自從2005年起,澳洲每年的氣溫都在不斷攀升,其實許多國家也是如此,今年夏天,美洲部分國家的氣溫甚至超過了56℃,出現野外火災的次數也明顯增加。
科學家也預測火風暴将在未來的幾十年内,不斷地襲擾澳洲、美洲及歐洲等地廣人稀的國家,突然爆燃的大火随時都可能吞噬到地表上的生物。
全球氣候變暖其實是火風暴産生的最根本原因,(氣候變暖,許多地區高溫幹燥,導緻野火頻發,而野火正是産生火風暴的直接原因),這一切也為人類敲響了最後的警鐘,環保問題的确亟待解決。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