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2020年,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了水産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其中一項便是在遼甯、江蘇等12個省(區)開展試驗,針對大黃魚、大口黑鲈等品種,逐步用人工配合飼料來替換幼雜魚投喂。
有關幼雜魚、魚粉、魚油的争議一直困擾着水産養殖業。近年來飼料轉型問題也在我國愈發得到關注,從政策引導到産業發展,鼓勵減少水産養殖中幼雜魚的投入比例。漁民們用捕撈的幼雜魚直接給人工養殖的魚當餌料,亦或是先把小魚加工提煉成魚粉魚油再添加到配合飼料中來養魚,看上去都是“大魚吃小魚”,但實際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筆經濟賬,到底哪個買賣最劃算呢?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認識一下FCR這杆養魚必備的寶秤!
01 FCR是什麼?魚粉和魚油竟如此重要
FCR(Feed conversion ratio)即飼料效率,是指飼料消耗量和養殖水産動物重量增量比值的百分率,可以表示生産一公斤水産品所需要的飼料重量。也就是說,當FCR<1時,投入1公斤飼料就可以得到大于1公斤的魚,這波不虧。用這種方法換算時,飼料效率的數值越小,說明轉化效率越高,效益也越好。
目前,我國水産養殖産量保持了平均每年5%左右的快速增長,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但實際上,世界範圍内的投餌型水産養殖産量仍遠超非投餌型(如生蚝等濾食性生物,以海水中的微藻為食,無需額外餌料投入)水産養殖産量,飼料占水産養殖總生産成本的50%-70%。由此,養殖戶都對FCR格外重視。
4畝魚塘,不畏懼高溫,一年輕松養出3批羅非魚,他是怎麼做到的?圖源:恒興魚料
想要減少飼料投入又不影響魚類生長,那麼魚粉、魚油便是繞不開的話題。“濃縮就是精華”這句話簡直是為魚粉和魚油量身定做的。在魚粉和魚油的加工中,盡管其産出率僅為原料重量的25%,但少量的魚粉和魚油就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常規的水産養殖飼料成分中,魚粉和魚油在數量上屬于次要成分,但它們提供了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在營養價值上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還原動物在野外環境中的飲食結構。
飼料中的魚粉是配合飼料中優質的蛋白飼料原料,動物對其的消化吸收率高,特别是賴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顯著高于一般的植物性蛋白飼料資源,對動物的生長發育及提高成活率具有顯著的作用,而魚油也能提供必要的n-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
02 三文魚長一公斤肉,需要吃掉多少魚粉魚油?
提到魚粉、魚油,總被點名的三文魚養殖業表示瑟瑟發抖。以三文魚為首的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的飼養曾經高度依賴富含魚粉魚油的飼料,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三文魚配合飼料中魚粉和魚油的比例一度超過80%,因此“黑粉”衆多。但好消息是,随着對魚類營養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三文魚飼料中魚粉魚油的添加比例正在逐年降低。
植物油脂和蛋白質便是替代傳統魚粉魚油的解決方案,大豆、小麥、玉米與蠶豆等經濟作物可為三文魚飼料提供豐富營養來源(占比可達60%)。現今三文魚的FCR低至0.8,且據挪威漁業水産養殖和食品研究機構Nofima在2018年發布的報告,現今三文魚飼料中來源于海洋的蛋白質和油脂分别僅占14.5%和10.4%[5],較90年代相比下降了約6倍。
那利用飼料魚提煉成魚粉和魚油,再輾轉制成飼料進行投喂,在魚類資源的消耗量上,跟直接投喂幼雜魚又有多少差别呢?
那就需要引入一個FCR的姐妹概念,FIFO指數(Fish In Fish Out),即用消耗飼料魚(用于加工成飼料的魚)的重量來衡量生産1公斤養殖魚類的成本。以典型代表挪威三文魚養殖産業為例,每2.5公斤飼料魚(其中90%的魚類本就不能被人食用,因此并非在跟人搶魚)加工成飼料後,就可以得到一條一公斤重的三文魚(FIFO指數為2.5),同時剩下380克的魚粉(如下圖),用以生産更多其他海鮮。
相比起FIFO指數高達10的野生三文魚來說,養殖三文魚可謂是“多快好省”的優秀代表了。此外,由于全球25%的魚粉其原材料大多來自魚副食品加工業的下腳料(魚鳍、魚鱗、内髒等),飼料魚的使用量會進一步下降,這莫不是就是魚兒們的循環經濟?!
近年來,産業内的飼料效率在不斷優化的同時,魚類養殖相比于其他肉類生産,本身便具有較高的生産效率、較低的飼料效率和較低的環境影響。如下圖所示,魚類的飼料效率普遍在1.2-1.5之間,相比之下,家禽的飼料效率在1.7-5.0之間不等,而羊增長一斤肉所消耗的飼料量更是三文魚的6倍之多。所以,多吃魚且多吃養殖魚,能讓自然界的營養被更高效利用哦!
作為“低投入,高回報”的動物,一般養殖魚類的收獲率能達到68%,而大西洋鲑魚更是高達86%。同時,養殖魚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相較于家禽類,尤其是牛類,是環境效益更優的産業。加之較低的飼料效率,溫室氣體和碳排放的環境影響也在進一步減少。
03 魚粉魚油用途變動
看着三文魚養殖業曆過多年努力,終于降低魚粉投入的同時也壓低了FCR,走上可持續的光明大道。但實際上,其他許多養殖魚類仍舊無法做到FCR值小于1。那麼在水産養殖産量逐漸增長的當下,我們是不是要消耗更多的魚粉和魚油,難道這波注定要虧?
如上圖,1988-2016年間,世界魚粉産量自1994年以後大體已呈下降趨勢。可以看出,此期間盡管水産養殖業的發展使配合飼料中的魚粉比例增加了約7倍,但并未促使魚粉總産量上升。一方面,由于水産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水産養殖業對魚粉的需求量其實是逐漸上升的;但另一方面,随着魚粉的價格逐漸上漲,相對廉價的大豆粉等植物蛋白成了畜牧業養殖戶的首選,小豬、小牛們便慢慢吃起了"素"。
加之以魚鳍、魚鱗、内髒等"下腳料"為來源的魚粉、魚油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可以說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水産養殖是一項不會讓資源賠本的買賣。
近十年我國的魚粉魚油消費量和進口量基本維持在穩定水平
04 三文魚光輝事迹中國翻拍?大黃魚飼料轉型中!
目前,我國63個養殖大類或養殖品種中(如下圖),像三文魚一樣全部依靠人工配合飼料的養殖種類約有12種(14%),完全不投喂配合飼料的種類(含水生植物)有14種(23%)。其中,另外49種(63%)部分投喂配合飼料的種類中,均需在養殖過程中都需要投入配合飼料或直接投喂幼雜魚。
在這些養殖品種中,盡管沒有三文魚的身影,我國同為明星物種的大黃魚也一樣身陷“FCR醜聞”。大黃魚屬于雜食性魚類,傳統養殖中需大量投喂魚肉,幼雜魚消耗量大。據2017年一項專題調查顯示[7],大黃魚的FIFO指數約為7.15,即每生産1公斤的大黃魚,約消耗7.15公斤的野雜魚,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由此,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五項行動”便是為大黃魚打造的一場和三文魚一樣的“逆風翻盤”計劃。以大黃魚養殖最發達的福建省為例,其大黃魚年産量約為15-18萬噸,如能實現配合飼料替代率60%的目标,則将有50多噸幼雜魚被成功“解放”,這幾乎等于2018年廣東省海水養殖魚類的産量。
轉型升級後,水産養殖漁業将會以低飼料效率、低魚粉魚油使用率、高蛋白質産出率的姿态亮相,成為養殖業的勞模。
屆時,養殖魚兒們将吃的越來越“健康”,漁業生态也越來越健康,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來源:智漁)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水産養殖##魚##科學燃計劃##魚飼料##魚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