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書中有一段描述,很有趣:
“在一輛電車裡,一個男人愛上了對面穿着淺藍色旗袍的女子,甚至想為了她而跟妻子離婚。”
這個描述,就是“一見鐘情”具體到生活中的表現。
異性相處過程中,兩個單身男女在初次見面就有了一見鐘情,那接下來就是一段幸福的感情之旅的開始。
倘若兩個已婚人士産生了一見鐘情,接下來就是道德感與激情的考驗。
人很難抗拒“一見鐘情”帶給我們的“視覺和心理刺激”。
單向的一見鐘情,會讓人陷入癡迷;
雙向的一見鐘情,正是一段感情的開始。
什麼是一見鐘情?
心理學家對此解釋為:
“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就産生了相互吸引,互相愛慕的感情;并且,十分渴望在接下來與對方有更多的交集。”
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都有過類似的感情經曆。
有人說“一見鐘情,無非是見色起意”。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顔值決定情感”,這樣的一見鐘情就像泡沫,一觸即碎,并不真實。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長得不好看,你還是會對他一見鐘情?
這樣的感情,才是真實的一見鐘情。
那麼,如何解釋這樣的一見鐘情呢?
第一:相似性心理
在心理學上有兩個情結。
男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女人的艾利克拉情結。
可以簡單理解為:男人在将來擇偶的過程中,會傾向于尋找與自己母親相似度高的人。
而女人在擇偶過程中,也會下意識地選擇與父親相似的那個人。
包括:長相,性格,行為處事的方式,對方帶給自己的感覺等。
越是與父母相似度高的人,就越能夠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這也是為什麼說:父母的婚姻,性格,往往決定了子女将來的婚姻。
比如說:
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産生“想要保護媽媽”的心理,并且會對父親産生一些嫉妒心;
而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是自己的父親,他的優點,他對自己的保護,他對自己的愛與照顧等,這些都是女生的擇偶标準。
與父母感情越好,原生家庭幸福度越高的人,成年後的一見鐘情就越真實。
第二:第一印象效應
與第一印象相似的心理學效應,叫“首因效應”。
可以理解為:
人與人之間第一次接觸時産生的“眼緣和好感度”,決定了兩個人接下來相處的程度。
有些人,你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喜歡,讓你眼前一亮,那麼你就有強烈的沖動,想跟對方繼續相處下去。
還有一些人,你初次接觸,對方就帶給了你不好的體驗;你會刻意地跟對方保持距離,減少和他的接觸,并且今後也不想與他有什麼交集。
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了兩個人接下來的感情。
所以總有人說一句話:第一眼就讨厭的人,今後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
先入為主,十分影響一個人對感情的判斷力。
盡管了解過後,對方并不那麼讨厭,相反還有着許多優點。
可沒辦法,在你心中早已給對方打了一個很低的分數,你懶得在對方身上花時間了解他。
先說結論:
眼前的這個人,無論你第一眼看到他,是喜歡還是讨厭,都需要花費時間來驗證這個答案。
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是:
當你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對方,在接下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你都會對這個人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就像你喜歡的某個偶像,是他忠實的愛豆。
那麼,愛豆所表現出來的性格,行為,都會被他帶給你的“光環效應”遮蓋,隻剩下優點。
這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道理。
你喜歡的人,他邋遢懶惰,在你眼中也變成了不拘小節;
他的暴躁情緒,在你眼中變成了豪爽不羁。
你總是有理由為他開脫。
直到他做了足夠多傷害你的事情,并且讓你徹底死心,你才會幡然醒悟:原來,你的感情付錯了。
而那個你第一眼就讨厭的人呢?
可以想象: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你不願意主動跟他産生任何交集,即便你們倆是工作上的同事,你也會刻意避免與他接觸。
但當某個偶然的機會出現,你不得不花時間跟他接觸。
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對他的好感度和評價,會随着他展現出來的性格、人格魅力所改變。
有些人是“外表與行為統一”,有些人則剛好相反。
我們不應該将重點放在“一見鐘情”上,更應該關注在接下來你與對方相處時的感受。
畢竟,唯有雙向的一見鐘情,才是最有意義的。
你會因為第一印象,喜歡上某個人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