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與子的一段故事

父與子的一段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15:26:15

《父與子的精神聖殿》

——路世敏、路廣照《父子耕耘集》序

陳躍康

父與子的一段故事(父與子的精神聖殿)1

父與子,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穩定的社會關系;也是最核心的家庭、親情與血緣關系。

《直方周易·序卦》曰: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在《原道》一文中指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韓愈強調: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按照仁義的原則去做,就是道;内心具備仁義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幫助,就叫做德。據此,韓愈将其社會關系、倫理次序梳理為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 . .

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子關系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與親密。

中國古代父子關系,最本質的體現是孝道。所謂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養親與敬親、順親與谏親、喪親與祭親、立身立功以顯父母,因而也就有了廿四孝故事的久遠傳頌。所謂不孝,具體有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在今天看來,中國古代有關“孝”與“不孝”的涵義,由于受曆史、社會的局限性而顯得過于狹隘了。今天的孝的新增定義,便有了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塑造文化等五個方面的新的内容。

庚子之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仍籠罩在人們心中之時,當我看了好友路廣照發來的《父子耕耘集》書稿之後,便進一步明确了我的這一判斷:今天,父與子之間完全不能用古人的标準來衡量其情感的深厚與親密、抑或作為“孝”和“不孝”的準繩。現當代社會,父與子的關系和内涵,早已大大超越了古代人文倫理的範疇而變得更加豐厚與多元。

《父子耕耘集》一書的作者路世敏與路廣照,是一對父子。父親路世敏,是貴州省地礦局112地質大隊的退休職工;兒子路廣照,是貴州省地礦局實驗室黨辦幹部。在他們父子中,我先認識的是路世敏,後來才熟悉路廣照。

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貴州省地礦局宣傳部工作,路世敏老師當時在112隊宣傳科工作。在那火熱的改革年代,貴州省地礦局的社會宣傳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全國地礦系統也頗有影響,這就少不了各基層地質隊宣傳科的積極配合與支持,其中,112隊宣傳科就是最得力的單位之一。那幾年,我經常與路世敏老師在局裡一起開宣傳工作會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聆聽了怹很多人生的經曆與故事,心中的敬重感油然而生。

路世敏老師在舊社會度過了自己艱辛的少兒歲月,在新社會迎來自己幸福的青年時代,并成長為一名富有傳奇色彩的地質工作者。

路世敏老師與愛人吳華榮養育了三個兒子,路廣照是長子,也是唯一留在兩位老人身邊的兒子,廣照雖有個優秀的女兒在國際公司謀職,兩個弟弟及其家人亦已遠渡重洋,膝下子孫、盡享天倫之歡便顯得略有些淡然了。

路廣照過去是做财務工作的,與我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不同專業的同屆同學。近年來,他從單位财務部門調到黨辦部門工作,我們的接觸才頻繁起來。

路世敏老師的文筆,我二十世紀末期就有所了解,那時以寫公文和論文居多。路廣照的文學愛好得益于父親的熏陶,開始偏好于寫古體詩、對聯和俳句,由于性格的内向,多以自娛自樂,很少對外交流。

也許是出于對路世敏老師的敬重,又與路廣照是同學,前幾年我在局黨辦工作時,就與廣照交流加多。我鼓勵他加強與文學大家的溝通,同時在文學寫作上,要敢于突破和創新自己,不要僅受制于俳句的約束,應走向更廣闊的文學領域。

這些年,廣照憑借自己的努力,創作了各種體裁的地質文學作品,受到大家的認可和稱贊,成為《杜鵑花》編輯。可以說圓了他夢寐已久的地質文學夢,我相信他的父親路世敏老師也一定會為之感到高興!

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想象得那麼簡單和膚淺。如今他們父子倆竟向我捧出了五十餘萬字的《父子耕耘集》,并希望我為其作序。似乎以我與他父子倆的交往和淵源,這序比讓其他領導、作家來寫顯得更合适一些。我深知,以他父子倆低調的為人和淳樸的品格,他們是不屑于求助不相幹的達官貴人、名人專家的。請我為他們父子倆的合集寫序,一則是情誼,二則便是緣分了。

《父子耕耘集》由【父之卷】與【子之卷】兩部分構成:

【父之卷】收入路世敏的作品,分為“紀實回憶”“散文遊記”“科幻科普”“趣聞轶事”與“楹聯詩詞”五個單元,近百篇文章,另有書法、繪畫作品數十幅。

【子之卷】收入路廣照的作品,分為“散文遊記”“小說雜談”“文學評論”“紀事紀實”“古風習韻”“漢俳短句”“古詞學填”“現代詩歌”及“楹聯對句”九個單元以及兩篇附錄,共三百餘篇作品。

關于路世敏老師的作品,廣照已在《不倦耕耘存實意 唯有承傳是真情》一文中,做了較為全面的評述。我這裡想要補充說明的是:路世敏老師的作品,不論回憶錄、散文還是詩歌,甚至包括他的書法、繪畫作品,既是一位跨越新、舊社會兩個時代老人的現實主義的人生寫照;也是跨越計劃經濟與改革開放兩個曆史時期親曆參與者的樂觀主義的情懷抒發;更是老人曾經花甲前與耄耋之年兩個時期的積極工作與老有所為的人生品質之典範呈現。

從文學的意義來講,路世敏老師的作品内容的豐富性、體裁的多樣性、語言的生動性和構思的想象性,是令人敬佩的。尤其是在其退休以後,七八十歲的高齡,還緻力于科幻小說《M星掠影》、系列科幻《虹虹的科幻夢》等的創作,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和贊歎!

從曆史的意義來看,路世敏老師很多往事如煙的作品,再現、記錄、保存了不同社會曆史時代的一些往事的因果與生動的情節,從而具有一定史料性的價值。這一切表明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無比向往,堪稱文如其人的樣闆!

相對于【父之卷】,【子之卷】就顯得過于龐雜而瑣碎。對于作品的提煉,有如對于人生的提煉,看來“小路”的火候比“老路”還差得很多,文學之路也還更長。

廣照的作品避開其細碎部分不說,他的紀實篇、小說篇和評論篇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其地質文學的特質和與脫貧攻堅的主旋律是相一緻的,在表現手法上也有别具一格之處。如紀實作品《為了貴州高原的生态安全》,駐村扶貧小說《風雪獨山村》《李老大的菜園子》;誦讀長詩《追求頌》及評論作品《文化構築地礦靈魂》、《惟有詩歌益抒懷》等。

廣照幾乎是地質作者中唯一寫漢俳短句的作者,如《四季:寫野外地質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曾發表于《中國地質報》文學副刊的《山花》版頁:

皓蔚翠青朱/塔白半隐鄧林處/溪漂紅雨憷

鳴蟬綠蔭鼓/孺子牛犁正當午/汗滴黃金土

昨夜賞玉兔/而今又探霜晨路/還譜秋色賦

朔濤蕩寒谷/一朵紅梅點玉樹/絕景最先睹

不僅如此,廣照還寫了一篇文論《俳文淺談》,對漢俳的創作作了初步的探讨,可見對于漢俳創作,他是頗有體會的。

不過,作為這篇序文來說,與其說評價本書的作品,不如回到開篇的話題:父與子,也許應當更有意義。因為從貴州地質文學或地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父子共同出一本書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本,不失為一段地質文壇之佳話。

幾年前,廣照就對我說過,他父親一輩子人生坎坎坷坷,工作兢兢業業,沒有留下什麼物質和經濟上的财富,卻留下了不少文化和精神财富。将父親的文學和書法、繪畫作品結集出版,是他最大的心願,也是盡孝的最好表現。廣照顧慮父親作品有限,出一本專著,篇目也許不夠。便決定與父親合出一本集子,我十分贊同他的想法,并在拟定書目時也與之共同商議,并做出參考意見、建議的提出。

這幾年來,為了實現父子出書的目标,廣照與父親都在勤奮寫作、努力積累,父子倆都寫出了不少好作品,終于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如今一本《父子耕耘集》的書稿,就厚重地放在了我的桌上。

捧着書稿,讀着文章,我的眼前就漸漸地浮現出了他們父子兩人的形象:一個瘦瘦的、目光慈祥而深邃,這是父親;一個黑黑的,心地寬厚而善良,這是兒子。他們是地質隊再普通不過的一對父子,與世無争,任勞任怨,真誠待人。

然而,他們心中一直熊熊燃燒着地質文學的爐火,這爐火融化了生活的冰霜,孕育着精神的花朵。不論順境還是困境,父與子就這樣相互依偎着、相互鼓勵着、共同奮鬥着。

在文學磅礴力量的推動下,他們超越了傳統父子孝與順的關系,升華到了一種共同追求的境界,他們為實現其共同的人生夢想,走向了共同的精神聖殿!

當我的目光再次聚焦,落在這清晰的、帶有墨香的《父子耕耘集》書稿上時,這“父與子的精神聖殿”竟赫然已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