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局部署。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重要支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廣大鄉村地區,教育不僅承載着傳播知識、塑造文明鄉風的功能,更成為鄉村建設人才支撐的“源頭活水”。
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指出,鄉村振興必須以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教育振興為基礎。要讓教育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能”。
從綿陽師範學院畢業的阿皮伍呷,是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昭覺縣開鄉灑瓦洛且博村幼教點的第一批老師。她至今還記得剛剛工作時的艱難場景——孩子們隻會說彜語、甚至連彜語都講得磕磕巴巴,老師們的普通話發言不标準、“也不知道怎麼教”。不會說普通話,成為了這些大山裡的孩子外出學習和工作的最大障礙之一。
然而,數年之後,昭覺縣的孩子們不再隻會說“阿姆拉”(彜語音“媽媽來了”),還能喊出一句“老師好”,村村寨寨都回蕩着用普通話讀書、唱歌的稚嫩童音。
一切都得益于那位帶不走的普通話“老師”——AI老師普通話教學系統。2018年9月,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網校“AI老師智慧教育”項目在昭覺縣正式啟動。當地絕大部分小學、教學點與幼教點的電腦和電視設備都安裝了“AI老師普通話教學系統”。
打開電視機或電腦,彈出的小機器人會用彜語和漢語打招呼,“大家好,我是你的AI老師。”當孩子對着麥克風發音後,機器人會立刻給出了評分。“AI老師”的到來,讓當地孩子有了帶不走的普通話老師。目前,該系統已覆蓋昭覺縣72所小學、252個教學點,惠及近9萬名學生、2000多名老師。
教育興則鄉村興。鄉村教育,不但照亮了無數農村學子實現夢想的征途,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磅礴動能。
彜族孩子使用移動版“學而思網校AI老師普通話教學系統”學習
在跟着AI老師學習普通話之前,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彜族女孩馬海羅英從不敢用普通話和人交流。有了AI老師後,她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跟着AI老師朗讀課文,人也自信多了。和馬海羅英一樣,6歲的小男孩曲木阿且在跟着AI老師學習普通話一年後,不僅會用普通話作自我介紹,還會用普通話唱歌。如今,他還是家裡的小小“翻譯官”,當家人和“外面來的人”交流時,都是他在做“翻譯”。
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一批批生于農村、長于農村、了解農村、熱愛農村的學子們,得益于教育走出大山,又因鄉情萦繞回到大山,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力量。
馬海羅英當下的目标是考上西昌的中學,“那裡的學校教學水平更好,希望以後能把更多的知識、好的行為習慣帶回自己的家鄉,這裡有太多和我一樣的學生。”
互聯網正為鄉村教育插上“雙翼”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利用好網絡平台,讓鄉村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在科技互聯網的助力下,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正不斷得到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得到擴大,農村孩子也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7年前,杜婧大學畢業,選擇回到家鄉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這個經曆過都市繁華的年輕姑娘,走進托斯特鄉牧業寄宿學校,成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她希望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帶着那些哈薩克族“小鷹”們沖破天際、翺翔萬裡。
最初,這樣的理想難以照進現實。地處大西北、世代皆為農牧生活的吉木乃縣,教學環境窘迫、師資力量匮乏……這樣的條件沒有讓杜婧退縮,她深知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後面的路還很長。
一年年過去,如今,“小鷹”們不僅能和城裡孩子一樣有塑膠操場、多媒體教室,還能同樣享有優質教育資源。2018年,當地在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的幫助下引入了“雙師課堂”服務,以及多媒體一體機等教學設備。三年來,吉木乃的學生和北京的老師每周準時“上線”,隔着5300公裡的距離開始“面對面”上課。
更讓杜婧感到欣喜的是,“自己的思維也被打開了”。原來,好未來還在吉木乃當地搭建了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選拔培養了一批“種子教師”。好未來志願者老師不僅每周會定期通過大屏幕為當地學生遠程授課,還堅持為當地教師們進行教學教研在線培訓。
好未來講師為吉木乃物理學科種子教師進行教學教研在線培訓
從雙師課堂到教師培訓體系,優質教育資源逐漸從“輸血”走向“造血”。在與好未來開展“雙師課堂”的同時,吉木乃也将這種模式運用到城鄉不同學校之間。如今,接受種子計劃的教師正在帶動更多的當地教師發展。
在好未來的技術和設備支持下,杜婧所負責的班級和吉木乃另一所鄉鎮小學的班級結成了雙師夥伴。兩個班共同在線上課,由杜婧擔任線上主講老師,當地老師擔任線下老師。
讓孩子們接受好的教育,鄉村便不是文化沙漠,鄉村振興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氣和依托。
(以上圖為好未來授權中國網财經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