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必讀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聽力語言殘疾居五類殘疾之首。每1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3名有聽力障礙。我國0~7歲的聾兒有80萬人,每年還以3萬名聾兒遞增着。
出生後的前三年被認為是一個人語言-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美國有一項調查表明具有聽力損失的兒童平均确診年齡為三歲。并且聽力損失的程度越輕微,發現的時間越晚。
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是聾兒可以被早期發現、早期幹預的有效方法。
”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三個“不一定”
當别人的寶寶已經伶牙俐齒,講的話能讓大人肚子笑疼時,你的寶寶卻仍不會開口說話,或是說的話讓人聽不懂時,你會想到可能是寶寶的聽力存在問題嗎?
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4~9個月,最遲不超過11個月開始咿呀學語。如果寶寶聽力有障礙,在咿呀學語的階段缺乏語言和聲音的刺激,那麼,在語言發育的最關鍵時期(1~4歲内),寶寶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學習,就會說話不清,甚至會聾啞。
初篩:嬰兒出生3-5天(72-120小時),至少出院前完成。
複篩:初篩未通過者,嬰兒在出生後第42天複查。
複篩仍未通過者,在其出生2-3個月時轉診至上海市兒童聽力障礙診治中心進行确診檢查。仍無法确診嬰兒,于出生6個月時再次進行複查和确診。
漏篩的補救時間
初篩沒通過,漏了産後42天的複篩時,應在3個月内進行複篩或直接進行确診檢查。
如果初篩和複篩都漏了,則應以篩查沒有通過對待,而需立即直接進行診斷性測試。
2
初篩通過,聽力不一定就正常
新生兒篩查結果是“通過”時,也不能麻痹大意。因為有一種病,即聽神經病,耳蝸對聲音的刺激也能産生反應,OAE檢查不出有問題。不過,聽神經病的發病率較低(約0.1-0.3‰)。
還一種情況,孩子出生時聽力正常,檢查自然也正常,到了一定年齡才會發現,聽力慢慢地越來越差。這是遲發性耳聾的特點。
遲發性耳聾的發病年齡最早可出現在8~12個月,最晚為4~5歲及以後,隻有對其進行 定期聽力監測和随訪,才有可能早期發現這類患兒。
此外,家族性、遺傳性聽力損失可發生于學齡期或更晚,呈漸進性加重。更需要家長密切觀察。
因此,如果家長對寶寶的聽力、言語-語言發育水平感到懷疑,任何時候都可以找有關醫生(耳鼻喉科或兒科),進行聽力學測試。
聽力-言語發育進程
0~3個月:突然聽到60分貝以上的聲音,寶寶會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做出前臂急速屈曲、皺眉、眨眼、睜眼等動作。
4~6個月:能辨别媽媽的聲音,聽到媽媽的聲音會停止活動,頭轉向媽媽。成人跟寶寶說話時,寶寶眼睛會注視着成人。
7~9個月:寶寶能主動把臉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
10~11個月: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會有反應,能學着說“媽媽” 、“爸爸” 。
1歲~1歲半:能對聽到的語言做出反應,當被問及諸如“鼻子在哪兒”時,會用手指點。
1歲半~2 歲: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3歲~4歲:能背誦兒歌、講故事。口齒逐漸清晰。
3
篩查沒通過,不一定對聲音沒反應
“寶寶初篩沒通過,但平時我關門或有東西砸碎時,寶寶都能吓一跳。拍拍手他也會轉頭,對聲音有反應啊!”一位媽媽在網上求助。
馬上有媽媽出來頂貼了:“和我家寶寶一樣。放心,會好的。我們沒去複篩,現在寶寶發育得很好。”
篩查沒通過,為何寶寶對聲音有反應?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
一種情況是,孩子确實聽力沒有問題,隻是篩查時,前面所說的幹擾因素會“混淆視聽”,“冤枉”了寶寶。
但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是輕中度聽力受損。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聲音的确有反應。但是,輕度的聽力障礙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如果因為覺得孩子對聲音有反應,而不再去複查,容易漏診輕中度聽力障礙的孩子。
确診聽力受損,6個月時開始幹預。
對于聽力障礙的孩子,幹預的時間越早越好,最合适的時間是生後6個月以前。出生後6個月前即開始幹預的兒童,他的語言發育和社會适應能力,均好過6個月以後幹預的兒童。
如果寶寶在3個内确診聽力輕中度受損,可以在6個月時複診,看是否有恢複。因為,有些輕度聽力受損的寶寶可能是因為聽覺系統還沒發育完善,或是胎脂、羊水等還沒有完全吸收。有研究指出,個别寶寶甚至晚至18個月的時候其聽覺系統才發育完善。
但如果6個月時寶寶仍存在輕中度聽力損失,有條件還是要佩戴助聽器。如果以後聽力恢複,可以摘下助聽器。
對于重度聽力損傷的寶寶,助聽器效果不明顯時,應及時實施人工耳蝸植入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