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黃,說的就是泥沙,所以古語有雲:“黃河鬥水,泥巨其七”,這個雖然不準确,但過去黃河幹流年均16億噸的輸沙量,比世界上任何一條大江大河的泥沙含量都要高,平均下來:1立方米的黃河水裡面,竟然就有70斤泥沙!
在黃土高原,有這麼一句民謠:“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這不僅是幾十年前的黃土高原蒼涼貧瘠的真實寫照,也形象的體現了當地水土流失嚴重。要知道黃河泥沙量之所以這麼多,其中大約有9成都是從黃土高原進入的,而且主要集中在降水量大的汛期,也就是說,黃河水多的時候,剛好也是攜沙入海量最大的時候。
雖然有證據表明,千年前的黃土高原也是植被茂盛的地方,但自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它就是土質疏松、易蝕易散的樣子,所以暴雨來襲,就會有大量黃土被沖刷進黃河,時間一長很多地方就幾乎沒有了土質,變成石沙質,在這樣的地方種樹,成活率當然也就低了很多!
栽活一棵樹,“喂”足60斤水!在黃土高原植樹造林到底有多難?
要想改善黃土高原生态,大大減少入黃泥沙量,擺在眼前的路就隻有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防風固沙,并且,這條路一走就是幾十年。有時間的話,你可以去甘肅和陝西交界的子午嶺上看草木蔥茏,去甯夏彭陽梯田去看杏花爛漫。
黃土高原的生态環境,已經肉眼可見在變好,這一點從森林覆蓋率提升和入黃泥沙量大幅減少就看得出來,像沁源縣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50%,山西的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18.03%提高到2019年的23.18%,但你知道腳下黃河滾滾,鼻尖貼着峭壁,人倒挂在20米高半空中去種樹的難度有多大嗎?
延安延長縣黃河岸邊的山崖,已經從光秃秃變成滿目蔥茏的模樣,在當地daily植樹隊已有15年的李峰表示,如今的黃河崖和延河壁上已經有超過30萬側柏,這些地方原本是隻有10厘米厚表層土壤的石質山,所以,以前種樹苗的時候,成活率連流程多做不到。而且,要在這樣的石質山上種樹是很難的,先要把山石敲碎壘起一個半米以上高的石坑,然後往裡面填黃土,由于這些地方的年降雨量少的時候隻有200毫米,所以在種樹苗的時候,還要給樹苗喂足60斤水!
而治沙人,也是一代接着一代地繼續着,所以我們才能看到榆林沙漠發生的巨變,幾百萬畝流沙都得到了固定,或者是半固定,實現超過60%的沙區植被覆蓋度。
慶陽市的位置就在黃土高原腹地,這裡是出了名的植被覆蓋率低,但自從“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啟動實施,每年都有100萬畝以上的荒山拿來造林,截至2020年年底已完成超730萬畝造林面積。曾經,慶陽市有86%的土地面積都存在水土流失問題,但等到2021年年底的時候,已有1543平方公裡塬面得到治理保護。
陝甘甯為何會守着黃河“喊渴”?
黃河位于中國北方地區,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達到79.5萬平方公裡,它是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一條世界級長河。
但是,黃河多年來的平均年徑流量,實際上隻有580億立方米左右,而且,這裡面有210億立方米的樣子,都是所謂的輸沙用水。
也就是說,黃河的水量真的不大,甚至可以說是缺水嚴重,尤其是上中遊蘭州到三門峽河段,如果再人均一下,那就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而我國近15%的耕地面積、總人口的近12%,以及五十多座大中城市供水,都要靠它,所以,守着黃河“喊渴”的也不會隻有陝甘甯。
大家都知道,黃河流經9個省(自治區),其中除了甘肅、陝西和甯夏以外,還有青海、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南和山東。另外,還不能少了同樣在分配黃河水的天津和河北,這些地方要一起分配除了輸沙用水以外,剩下的那370億立方米黃河水,而且在實際分配的時候也不是直接均分,比如山西早期因為有能源基地發展需求,所以用水量增加了50%以上,但由于這個區域第十是山高水低,所以雖然分配了四十多億立方米黃河水,但實際耗用卻隻有十多億立方米。
知道引漢濟渭工程的人應該也不少,目的就是讓渭河注入黃河的水量,能夠通過陝南漢水上遊的水得到補充,這相當于是陝西省内的一個“南水北調”工程了,通過置換黃河水來解決陝北能源基地缺水的問題,而甯東的境遇可以說和陝北差不多,它們都是能源金三角。
黃土高原之變
溝壑縱橫是黃土高原一眼就能看到的樣子,大約有27萬條溝道的長度超過500米,再加上黃土高原一年的降水量主要就集中在那幾個月,而黃土本身又孔隙度大、透水性強且抗沖刷能力差,所以,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内,黃土高原都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甚至曾被斯諾(美國知名記者)評價為人類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更早時期繁榮的古代文明,竟然是從黃土高原開始的?原來,黃土高原在西周時期的時候,森林覆蓋率竟然有53%那麼高,隻不過後來随着人類社會發展,農業生産力水平的确提高了,但人口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大,這意味糧食和房屋這些需求也在變大。
然後,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就慢慢開始變少了,尤其是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廣泛使用以後,像汾河中下遊平原和關中平原就首當其沖,這些地方的草原和森林都被破壞,然後變成了耕地。在進入到秦漢以後,黃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的大量林地和草地,也逐漸變成了滿足糧食需求的農田。
雖然,南北朝時黃土高原還有40%左右的森林覆蓋率,但等到唐宋時期,就逐漸下降到33%的樣子。要說黃土高原植被破壞速度最快的時期,那就是明清到20世紀初期,這個期間森林覆蓋率直接跌至6.1%左右。
黃土高原上的植被變少了,進入黃河的泥沙自然也就變多了,這一點也能從各個時期的入黃泥沙量看出來:西周到隋唐時期,入黃泥沙量也就年均2億噸左右,但等到明清時期的時候,入黃泥沙量年均就達到6億噸到10億噸,而進入到1800年以後,黃土高原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土流失水平,一年時間進入黃河的泥沙量就在16億噸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