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為表示對他的推崇,稱之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受到所有人的膜拜。但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史記·孔子世家》卻記載“伯夏生叔梁纥,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與孔子是親父子為何不同姓?“野合而生”是不是代表孔子是私生子呢?這個就要從叔梁纥說起了。
孔子
叔梁纥是春秋時期路過的大夫,不是醫生那個大(dai四聲)夫,是做官的大(da四聲)夫。他與創立儒家學說的孔子不同,他是一名以勇武有力而聞名于諸侯的猛将。公元前563年,叔梁纥曾與大軍一起攻打逼陽國,逼陽國打開城門,誘騙大軍進入,在進入一半時候突然把閘門從上落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叔梁纥用雙手托住了從天而降的大門,使得大軍撤退而出,立下了大功。時人稱贊道:“這就是像老虎一樣力大的人啊。”
叔梁纥
作為一名勇冠三軍的勇士,又是魯國的大夫,叔梁纥自然早就結婚了,娶妻施氏。可惜叔梁纥運氣不好,連生了九個孩子都是女孩,沒有一個兒子。好不容易小妾給生了個兒子,卻腿有殘疾,而當時殘疾人是不能繼承家業的。叔梁纥非常苦惱,難道自己的家族就此終結了嗎?叔梁纥當然不甘心,于是就向顔家求親,顔家把年僅17歲的三女兒顔征嫁給了叔梁纥,此時叔梁纥年近70。事實證明叔梁纥的求親是有必要的,結婚後顔征為叔梁纥生下了一子,就是孔丘孔夫子,可惜叔梁纥年老體衰,在孔子3歲之時就去世了。
叔梁纥與顔征
那麼,明媒正娶的顔征與叔梁纥的結合為什麼叫“野合”呢?原來在周王朝執行的周禮中規定:男女結婚生育的合适年齡,男性在16至64歲之間,女性在14歲至49歲之間,但凡不在這兩個年齡界限内的,都不合禮法,因此稱之為“野合”。叔梁起娶顔征之時已經70高齡,自然不合禮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年老的叔梁纥對顔征采取了某種非法的手段,所以稱為“野合”。不過這隻是推論,并沒有史料佐證,我們暫且不采取此種說法。
姓與氏的區别
接下來我們就要說下為什麼叔梁纥與孔子不同姓。其實叔梁纥并不姓叔,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先秦時期的古人有以“字” “名”稱呼的習慣,就比如百裡奚的兒子史書記載就叫孟明視。叔梁纥是商纣王的後代,祖先姓“子”,孔丘按理說該叫子丘。但古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以說孔丘的孔并不是姓,而是他的氏。因為孔子的一個祖先字“孔父”,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第一個字“孔”為自己的氏,這就是孔丘名字的由來。(好燒腦,需要多看幾遍才能了解,您費費心吧。)
麒麟送子
所以說叔梁纥與孔丘并不是不同姓,隻是名字叫法的不同而已。綜合以上所述,我認為孔子并不是叔梁纥與顔征的私生子,隻是因為“野合”一詞古今意思差距太大,千百年來慢慢被人誤解,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曆史過程中多動腦筋去思考判斷了。
大家好,我是愛唠曆史的小甯,如果您對本文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話可以留言,我們共同探讨,一起進步。喜歡的可以點關注,謝謝您的支持。
本文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