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尼泊爾文化與信仰

尼泊爾文化與信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8:02: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null

尼泊爾文化與信仰(讓尼泊爾文化瑰寶重煥生機)1

修複後的九層神廟木刻。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提供

尼泊爾文化與信仰(讓尼泊爾文化瑰寶重煥生機)2

尼泊爾工匠修補九層神廟上的木構件。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提供

尼泊爾文化與信仰(讓尼泊爾文化瑰寶重煥生機)3

修複後的九層神廟建築群(東北角)。 圖片由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提供

站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巴桑塔布爾塔的最高層,可見遠處大朵的白雲飄浮在綿延的山脊上,山巅的斯瓦揚布納特寺看去十分清晰。往下望去,小販們在杜巴廣場上熱鬧地擺着攤,身穿雪白校服的小學生從胡同裡跑出來嬉鬧。一陣清風吹過,屋檐上的風鈴清脆叮咚。

杜巴廣場與其他六組曆史遺迹和建築群共同構成加德滿都谷地文化遺産,它們是尼泊爾首個世界文化遺産。其中,巴桑塔布爾塔高約32米,被稱作“九層神廟”。2015年4月25日,當地遭遇8.1級強烈地震,整個九層神廟建築群震損嚴重,神廟上部三層完全倒塌。尼泊爾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助請求後,中方立即派遣專家團隊赴尼開展相關修複工作。經過中國“文物醫生”數年努力,九層神廟建築群本體維修任務圓滿完成,項目已于2022年12月通過中期驗收,尼泊爾文化瑰寶重煥生機。

神廟建築群損毀嚴重

九層神廟建築群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約5600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7至18世紀,是尼泊爾唯一以佛塔形式居住使用的宮殿建築。庭院四角各建一塔,磚牆承重,木構披檐,木雕門窗十分精緻。尤其是用于支撐披檐或屋頂的斜撐上刻滿各式印度教神像,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在地震發生半年後,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援助尼泊爾工作隊首次前往當地進行可行性調研。當時的杜巴廣場布滿殘垣斷壁,破損構件散落一地,廢墟中依稀可見精美的木刻神像。親曆地震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伴随巨大的轟鳴,煙塵四起,我們眼睜睜看着九層神廟上部三層塌落到院子裡,心痛不已。”

中國工作隊在勘察時,發現包括西南角塔七至九層、東北角塔六層在内,大約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築完全倒塌;東南角塔整體向主幹道方向歪閃,最大傾斜量為170毫米,險情嚴重;80%的牆體産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和開裂,萬餘件木構件散落損壞。同時,建築還出現了基礎沉降、排水不暢等問題。

2017年8月,由中國政府援助、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築保護研究院擔任管理單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承擔整體修複任務的“援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複項目”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正式開工。這是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大規模文物援外項目。

震後修複“急難險重”

九層神廟建築群的震後修複,可以用“急難險重”四個字來概括。“急”在于每場暴雨都會造成新的破壞,隻有盡最大可能加快修複進程,才能将暴雨天氣對建築的損傷降到最低;“難”在于整體建築震損嚴重,勘察階段很難了解内部殘損狀況,“傷情”往往要在修複過程中發現;“險”在于東南角塔向主幹道方向傾斜嚴重,搖搖欲墜,随時有倒塌風險;“重”則在于九層神廟建築群承載着重要的曆史價值和宗教内涵,在尼泊爾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工作隊肩負着沉甸甸的責任。

排險支護刻不容緩。工作隊首先對牆體支撐加固,減輕牆身荷載;降低危險後,再對屋面和漏滲水的地方做臨時防水層,并在羅漢院内院與建築外圈分别搭設内、外腳手架,相互勾連形成整體防護網架,不僅對部分建築部位進行排險防護,也為下一步工程實施做好充分準備。尼方希望,在修複工程中九層神廟建築群的庭院繼續開放,工作隊也盡可能在保障遊客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确保項目順利進行。

考慮到項目修複現場空間有限且遊客衆多,我們在2.5公裡外的尼泊爾國家博物館院内開辟“第二工作現場”,用于構件分揀、記錄和角塔預安裝。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卻超出想象。工作隊将萬餘件木構件一一清理、标号,耗時幾個月。同時,我們廣泛收集相關曆史文獻、圖紙、照片等資料,邀請尼方專家及工匠對散落構件仔細甄别、比對,凡能滿足結構安全使用的構件均按原位恢複,并作為缺失構件補配的參考依據。預安裝過程如同高難度拼圖,要反複尋找、搭配缺失構件的各個部分,直至嚴絲合縫。最難的是位于樓層交界處的雕刻,構件數量多且層層咬合,每個銜接點都需格外耐心細緻。完成坍塌部位預安裝後,我們将所有構件再次拆散、編号,運輸至九層神廟修複現場進行正式安裝。

文化遺産國際合作的典範

文物維修保護講究“一事一議”。在海外工作,我們面對的是未接觸過的文物建築形式、結構和做法,修複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作為典型的紐瓦麗建築,九層神廟建築群将尼泊爾傳統磚石工藝、木刻工藝發揮到極高水平。建築群的花窗、斜撐與檐柱上雕刻的無數神祇、動物和吉祥圖案各具含義。

為更好體現九層神廟的曆史與藝術價值,工作隊聘請尼泊爾木雕世家的工匠們修複構件。他們将幾十支大小、粗細不一的刻刀使用得出神入化。修複斜撐時,需要先根據留存部分繪制殘損處圖紙,再照圖雕刻。一個巴掌大小的龍木雕,需要一名熟練工匠精心雕琢七八天才能完成。從檐柱上小至1厘米的裂縫到花窗上震損的雕像,工作隊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請當地師傅盡力修補。

“修複老舊構件費時費力,何不換一件新的?那些存在自然磨損的地方,何不趁機‘煥然一新’?”修複工程中,尼方夥伴曾經問過這樣的問題。中國工作隊認為,文物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老構件的使用比例上。替換新構件自然容易,卻損失了世界文化遺産的原真性。據統計,項目合計重做補配雕刻構件3700餘件,約占全部構件的15%,老舊構件利用率達到85%。我們所做的不是讓文物建築“返老還童”,而是最大限度保護其原有信息。

在文物建築的結構補強方面,維修隊同樣下了一番功夫。九層神廟建築群使用的是一種名為“娑羅木”的硬質木材,我們深入研究了建築群的用材特性、結構特點,經過反複試驗,最終确定采用隐蔽、可逆的鋼繩索鍊接方式對文物建築薄弱節點進行加固,實現建築整體抗震補強。這種整體補強結合軟性鍊接的保護措施,體現了文物修複中“最小幹預”和“可逆”原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赢得了尼方朋友和國際同行的肯定。尼泊爾總統班達裡說,九層神廟修複項目“将尼泊爾古老宗教藝術與中國現代修複技術相結合”,中國團隊對文物采取的保護性修繕值得學習。尼泊爾考古局局長高塔姆稱贊修複項目保護了建築群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專家為尼泊爾震後文化遺産修複所做的巨大貢獻,中方工作效率高、質量好,九層神廟保護修複項目是文化遺産國際合作的典範。希望文化遺産成為友誼的橋梁,未來尼中在文物保護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如今,修複後的九層神廟建築群迎接着越來越多的各國遊客。讓文物建築的曆史信息跨越時間長河不斷傳承,讓文明交流互鑒深化各國人民友誼,這正是中國文物工作者走出國門、保護世界遺産的意義所在。

(作者為援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複項目工作隊隊員)《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31日 17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