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玩沒玩過英雄聯盟(LOL),如果玩過的話肯定會知道裡面有個坦克型英雄,名叫深海泰坦——諾提勒斯,通常被玩家們簡稱為泰坦。
從外形上看,深海泰坦像是渾身包裹着老式潛艇裝甲的巨人,手持一架碩大的船錨和鐵鍊并以此為武器,看上去很笨重、很抗揍。
說到泰坦是因為它的名字跟今天我們文章的主角有關,即諾提勒斯,英語原文為Nautilus。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希臘語中的“水手”一詞,在拉丁文中則是一類海洋生物的統稱——鹦鹉螺。
Nautilus這個詞是多種鹦鹉螺們的統稱,也是鹦鹉螺屬的屬名,還是有關鹦鹉螺的幾乎所有分類單元的詞根:
鹦鹉螺亞綱是Nautiloidea、鹦鹉螺目是Nautilida、鹦鹉螺總科是Nautilaceae、鹦鹉螺科是Nautilidae、鹦鹉螺屬是Nautilus。
大家也看得出來,這些全都是圍繞着Nautilus這個詞加上不同分類單元的詞綴來定名的。
諸位應該都在網上、書上或者電視上見過鹦鹉螺,或者見過鹦鹉螺殼制作的飾品。總體來說,鹦鹉螺的長相還是頗有特色的——有類似蝸牛的漩渦狀外殼,有一對大大的圓眼睛,還有很多短短的觸腕,有點兒遠古生物的意思。
其實鹦鹉螺還真就是一種孑遺生物,俗稱活化石,跟上億年前的外表和習性都沒有太大變化。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聽說過一個詞叫做“菊石”。菊石是鹦鹉螺已經滅絕的親戚,有很多化石留存于世,市面上也能見到各種真實的或仿制的菊石化石,跟三葉蟲化石和某些植物化石一樣,是小孩子們科學啟蒙的入門級化石,很常見。
菊石已經滅絕了,但是鹦鹉螺活了下來,并且從三疊紀一直生存到今天。
為了保護這一活化石,華盛頓公約CITES将現存所有鹦鹉螺都納入了附錄Ⅱ中,在我國等同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私人嚴禁貿易和飼養。
雖然鹦鹉螺名字裡面帶着個螺,還擁有螺類的外殼,但它卻并不是真正的螺。
我們平時所說的各種螺類生物(海螺、田螺、蝸牛、蛞蝓等),都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的動物,而鹦鹉螺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跟螺類差距很大,反而跟烏賊、章魚是親戚。
鹦鹉螺是現生頭足綱中唯一(暫且把幾種不同鹦鹉螺合為一體)終生具有外殼的動物,如果不看外殼的話,鹦鹉螺跟烏賊和章魚類的動物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比如圓溜溜的大眼睛、多條觸腕、靠噴氣式反推力行動等。
不過鹦鹉螺的觸腕數量不是固定的,一般來說介于60~90條之間。鹦鹉螺的觸腕沒有吸盤,也沒什麼彈性,但是非常堅固而且力道十足。
鹦鹉螺是食肉動物,主食是海底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如果能抓到魚的話也會吃魚(鹦鹉螺移動很慢),如果遇到死去的海洋動物的話鹦鹉螺也會食腐,很不挑食。
鹦鹉螺的喙由兩片能閉鎖的颚組成,有九顆牙齒,可以啃碎大部分甲殼動物的外殼,非常強悍。
沒辦法,魚類遊得快,鹦鹉螺隻能對移動速度相對較慢的甲殼動物下手,所以也就演化出了一副好牙口。
再來說說鹦鹉螺的殼吧。
與真正螺類生物不同,鹦鹉螺的螺殼内部分為很多隔斷的腔室,隻有最外面較大的“住室”容納鹦鹉螺的身軀,内部呈螺旋狀被橫斷隔闆分割為一個一個小的“氣室”,每個氣室中間都有一個小孔,虹管(也叫虹吸管)通過小孔貫穿着各個腔室,并在住室下方延伸出來,外觀上類似噴氣管,實際上也是噴氣管。
大家可以看看下圖中鹦鹉螺殼的橫截面,可以清晰看到最外端是大型的住室,往裡面走就是一個一個的氣室了,每塊氣室隔闆的中間都有一個圓孔。
虹管貫穿于各個氣室之間,它的作用就是負責控制和平衡各個氣室中水和氣體的含量,從而調節自身的浮力,進行自由浮沉和移動(隻能朝身後移動)。
鹦鹉螺的這一本領和身體構造大大啟發了人類潛艇的技術開發和改良:
1801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建造了一艘名為“鹦鹉螺号”的新型潛艇;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下水,取名為“鹦鹉螺号”。
另外,19世紀法國作家凡爾納的著作《海底兩萬裡》中主角乘坐的潛艇也叫鹦鹉螺号。
下圖為鹦鹉螺遊泳的畫面,動作很緩慢,但是也很優雅。
自從鹦鹉螺被發現以來,它們的殼就一直是人們相當喜歡的東西,可以制作成各種飾品、藝術品甚至酒杯。
傳說宋代詩人陸遊就有一盞鹦鹉螺殼制成的酒杯,有詩為證:
安得西國蒲萄酒,滿酌南海鹦鹉螺。
侑以吳松長絲之玉鱠,送以邯鄲皓齒之清歌。
——宋·陸遊《行牌頭奴寨之間皆建炎末避賊所經也》
用來自南海的鹦鹉螺殼制作而成的酒杯,來品嘗西域風情的葡萄酒,聽上去就是一種很奢華的享受。連陸遊都有鹦鹉螺殼制作的酒杯,那那些王公貴族肯定也少不了。
不光中國,自打有了海上貿易,鹦鹉螺殼制品也迅速流傳到了世界各地,歐洲17世紀也有非常精美的鹦鹉螺酒杯留存于世,華美得像一件高貴的藝術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