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穆 炳 森
愛新覺羅·奕詝與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和第六子,哥倆個隻相差一歲,是同父異母兄弟。因為道光帝的皇長子和皇二子已早殇,皇三子又過繼給他人,所以皇四子奕詝便成為了皇長子。
大家都知道,道光帝非常喜愛他的這兩個兒子,按照大清祖制應立奕詝為太子,可是論能力,弟弟奕訢在各個方面都勝哥哥一籌,這讓道光帝在“立儲”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然而,奕詝在師傅杜受田的教導下,采用“藏拙示仁”的計謀被立為皇太子,成為後來的鹹豐皇帝,奕訢與皇位失之交臂。道光帝為了補償皇六子,臨終時下谕封奕訢為“恭親王”,并指婚娶重臣桂良之女為福晉。這樣奕訢雖然有點委屈,但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高爵顯,身份還是顯赫無比,兄弟兩人相處的還是十分融洽。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來兩人反目成仇,鹹豐帝至死都沒有原諒弟弟呢?
這是因為一個“字”引起的,事情要從頭說起。
奕詝十歲時其生母孝全成皇後就死了,他由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靜貴妃謹尊先帝遺囑,視奕訢為己出。在她精心教養,百般呵護下,奕詝逐漸長大成人。奕詝繼承皇位後在上谕中曾說:“朕在沖齡,仰蒙康慈太妃(靜貴妃)撫養,深恩。”“撫養朕躬十五載,恩恤伏加。”可見奕詝對靜貴妃的養育之恩是念念不忘并心存感激的。
奕詝為了報答靜貴妃的養育恩德,把恩澤用在了奕訢身上,稱帝後在鹹豐元年,就授奕訢為“十五善射大臣”,還把前朝大學士和珅的府邸“海澱别墅”賜于他,并親題名為“朗潤園”。第二年,鹹豐帝又命奕訢署領侍衛内大臣、軍機處行走,而後又授宗人府宗令、正黃旗都統等職,使之成為了權傾朝野的重臣。
靜貴妃十四歲進宮,不但相貌端莊,聰穎賢惠,而且從十五歲開始為道光帝生下三男一女,在衆嫔妃中特受恩寵。孝全成皇後死後,因為道光帝非常思念她,所以一直再沒有立後,但單獨把靜貴妃升為皇貴妃,成為了六宮之主,同時把她的全家落入正黃旗滿洲人,皇帝做的這一切,表示了對靜貴妃的寵愛。
可能是由于靜貴妃生育過早的原因,她到了中年就身體欠佳,經常生病。為了利于養病,鹹豐帝把她供養在圓明園中,并将其生辰定為“慈壽節”,每年“倶隆禮稱視”。鹹豐帝把靜貴妃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悉數照顧,當時正值太平天國猖獗之時,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仍然抽出時間去其住處探視問安,精心服侍如同親生兒子一般。為表示友愛,鹹豐帝還為奕訢出生的長子賜名“載澄”,給足了弟弟面子。對于這一切,奕訢非常感激這個皇帝哥哥,兄弟二人相處的十分和睦。但是後來因為一個字,使得兩人感情破裂,關系緊張,勢如水火。
原因是這樣的:鹹豐五年,靜貴妃病情加重,危在旦夕,說不定哪一天就要命喪黃泉,于是奕訢請示鹹豐帝,想在母親尚未去世時為她讨個封号。在鹹豐帝沒有做出明确答複的情況下,奕訢就通知禮部下達了冊封诏書,封其母為“康慈皇太後”。這顯然是“嬌诏”行為,對此鹹豐帝非常生氣,因為靜貴妃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他隻得忍下,沒有追究。但是,鹹豐帝始終對此耿耿于懷,兄弟兩人關系從此出現裂痕。
同年七月靜貴妃薨逝。按照慣例,後、妃死後都要加“谥号”,用來高度概括其生平,對靜貴妃同樣也要這樣做。鹹豐帝為靜貴妃拟定的谥号是“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後”,其中沒有加系道光帝的谥。對于這個谥号奕訢非常不滿意,這是為什麼呢?
在明清兩代,皇帝的生母去世,如果生前被封為“後”,死後的谥号中要加上先帝的“谥字”,以區别嫡庶。也就是說,靜貴妃生前已被封為康慈皇太後,死後的谥号應該加上道光帝谥号“成皇帝”中的“成”字。如果沒有這個字,靜貴妃的神位就不能祔太廟,不能享受後代的祭祀,更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認,可見這一字之差,對靜貴妃的身份來說有着天壤之别。對此,兄弟二人為谥号問題發生了争執,但是鹹豐帝毫不讓步,從此兩人翻了臉。
既然靜貴妃對鹹豐帝有養育之恩,為什麼不把她谥為“成皇後”呢?鹹豐帝是有想法的:一是他把靜貴妃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孝敬,死後還恩準按皇太後的規格殡喪;二是恭王在自己沒有完全同意的情況下,冊封靜貴妃為康慈太後的事沒被追究;三是對奕訢加官進爵,使其身份顯赫。這些做法,實在是加倍報答了靜貴妃。鹹豐帝還覺得,靜貴妃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其出身也遠遠不如道光的前三任皇後高貴,被谥為皇後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谥号中決不能加上“成”這個字。鹹豐帝同時認為:他這樣做已經是仁至義盡,無可厚非,隻因為恭王得寸進尺的無理要求使他十分反感,幾乎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鹹豐五年夏,也就是孝靜皇後喪事辦完的幾天後,鹹豐帝突然下旨,以奕訢在辦理皇太後殡葬時禮儀不周,事有疏漏,違悖祖制宗法為由,罷去了其軍機大臣、宗人府令、正黃旗滿洲都統職務,退回上書房讀書,以示懲戒。鹹豐帝這樣做,标志着兄弟二人徹底決裂了。
幾年後,在大臣們的一再保奏下,縱然使鹹豐帝一度“開恩”為奕訢恢複了一些職務,但是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大打折扣。鹹豐帝對他更加戒備,權力被大大削弱,始終沒有得到重用。
隻因靜貴妃谥号中的一個“成”字,奕訢挑戰了鹹豐帝的感情底線,釀成了一場宮廷風波。這件事不僅造成兄弟阋牆,而且斷送了恭王的前程。直到鹹豐十一年,鹹豐帝駕崩前安排輔助六歲兒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的“顧命八大臣”名單中沒有列入奕訢的名字,把他徹底排除在朝廷權力中樞之外。這說明,奕訢為母争谥問題讓鹹豐帝始終不能釋懷,至死都沒有原諒他。
恭王奕訢還是比較有能力的,鹹豐帝死後,他協助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使得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他的地位和權力又逐漸達到了頂峰。試想,如果當時鹹豐帝能把恭王列入“八大臣”之中,按他的智慧與能力輔弼朝廷,晚清的曆史恐怕就不是現在這樣寫法了。
參考書籍:
1《清文宗實錄》; 2《清史演義》;3《正說清朝十二帝》;4《大清未解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