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衆号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2001年5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華山天梯,迎來了一群古生物學家。他們有說有笑,在無限的驚險裡感受着天塹變通途的自然魅力。
在這群人中,有一位85歲的老人,如同專業的導遊一樣為大家講解着"斧劈石"、"舍身崖"等有關華山美麗的傳說和典故。他步伐穩健,和藹親切,從容自在。一路上不斷有人詢問他的年齡和職業,他都耐心回答,并欣然地與路人合影。同行年輕人攀登險峰所表現出的緊張,也都被他風趣幽默的話語一一化解。
原來,這是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與會人員,而那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國著名的古植物學和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星學。
李星學
他就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植物學發展史,用一個甲子的努力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生命智慧的大門。
這登華山的小細節不僅讓人吃驚他作為地質人所具備的好體質,也看到了他像山一樣博大寬廣的胸懷,看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長輩的平和、慈祥。
他常說: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在乎他擁有的多,而在于計較的少。多有時是負擔累贅,是另一種失落。總之,煩惱來自貪欲,快樂源于寬容安祥。
正是這種豁達而單純的人生智慧,構成了他熱愛生命中一切事物的底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17年4月,李星學出生在"有色金屬之鄉"湖南郴縣。初中在武漢就學,高中3年在長沙著名的雅禮中學度過。這所始建于1906年的雅禮是一座重視教育質量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會學校,在當時享有"教育新一代"的聲譽。
1958年仲秋,李星學全家合影
李星學第一次接觸"地質學"一詞,就是在這所高中校園。
1936年的一天,雅禮高中理化實驗室(科學館)的二樓牆壁上增加了一位中國科學家畫像,他面容清瘦,架一副金絲邊眼鏡,留着八字胡,神采奕奕。這個人引起了李星學的好奇。
物理老師告訴他這位文質彬彬的學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其學術成就和對中國地質事業、礦物寶藏探測方面的貢獻,蜚聲國際,值得敬仰,是新一代學習的榜樣。
這位身體力行、成績斐然的地質學家,給李星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真正意義的啟蒙老師,要算他的二舅,曾為李四光最得意門生的著名地質學家朱森教授。
1938年,已通過考核但猶豫于是選擇金陵大學物理學還是同濟大學醫學的李星學在向二舅朱森征求意見時,被舅舅鑒于國家需求極力勸說改學地質,于是他最終就讀于重慶大學地質系,并從此與地質古生物學結下了終生的不解之緣。
1942年,他從重慶大學地質系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1944年,遇到他的恩師——著名的古植物學家斯行健,并跟随其潛心古植物學研究。
李星學在地調所的寝室留影
解放初期,李星學被借調到地質部找礦,幾年下來難免有些情緒急躁。斯老察覺後,毫不客氣地指出: "想時髦,急于求成不是做學問的态度。青年人要坐得住,要能潛心于學,才有學好的希望。"這樣的諄諄教導,讓李星學銘記在心,終身獲益。
1959年5月,李星學考察江蘇龍潭地區時,手繪地質勘探鉛筆草圖
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雲霧見光明
李星學始終相信"學貴有恒,業精于勤",他一生都牢記着"勤奮的人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勤奮的"。不以資質自傲,而說自己幼時智力平平,唯努力而已。
對于決定人生走向的重大考試,他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1937年,他參加全國大學聯合招生考試,名落孫山。一位老師開導他: "勝敗乃兵家常事,隻要勤奮努力,總有成功之日。"他受到極大的鼓勵,并決心留在長沙叔叔家發奮複習,來年再戰。
他把自己的卧室命名為"三三齋",并把"三抓"和"三不"的條幅貼在門後。"三抓"是:數、理、化抓基礎;語文、英語抓訓練;其它抓要點。"三不"是:不逛街、不會友、不貪睡。如此閉門苦讀數月,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同濟大學醫學系和金陵大學物理系,但出于對地質的偏愛,他選擇重慶大學地質系。
外語,是地層古生物工作者的"利器",多掌握一種語言就等于多一個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門。李星學沒留過學,在中學和大學時期隻學過一門英語。參加工作後,他利用各種學習機會,虛心讨教,基本具備了閱讀俄、德、法專業書籍的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習法語時他已年近半百,是參加學習班的30多人中年齡最大的,他除了堅持每周3小時聽課外,還充分利用早晚空閑時間背單詞,做練習,從不間斷。4個月後,他成為學習班中少數幾個能一直堅持學下來的人,并在結業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後來的工作中,他也能自如地運用英、俄、德、法語的專業文獻資料。
迄今為止,李星學已獨立或合作發表論文140餘篇(本),專著11部。這些厚重的論著,清晰地折射出他的事業曆程。
他長期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工作,尤以研究古植物與非海相地層見長。對華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齒類植物和東亞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國内外享有頗高的聲譽,著有《華北月門溝群植物化石》、《中國晚古生代陸相地層》、《華南大羽羊齒類生殖器官的發現》、《東亞華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與分布》、《北祁連山東段納缪爾期地層和生物群》和《中國與鄰區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區劃》等代表作。
上世紀40-50年代期間,他與斯行健教授合作發表了很多論文,那是在師從斯老研習古植物學時期的見證。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他獨立完成了大量代表性著作,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從斯老那裡接過接力棒,成為學術帶頭人。
十年浩劫期間,一切業務工作處于停頓狀态,但他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與同仁們共同編著完成了《中國古生代植物》一書。
70年代以後,他與人合作成果顯著增加,在牽頭完成國家科研任務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古植物學接班人。
90年代,他獲得金光閃閃的"沙尼國際古植物協會"獎章,且加拿大開普頓大學地質系的佐特魯教授為表彰他在古植物學上的貢獻,将他發現的一種植物化石命名為"李氏契葉穗"。
1989年,李星學與出席第二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古植物學家們在華盛頓合影
不将朱粉污天真,清風為伴月為鄰
李星學業餘愛好十分廣泛。除閱讀報紙雜志外,他還參加體育運動、欣賞音樂、集郵、集硬币、攝影等活動,并自己把這些統稱為閑趣。
他的這些業餘愛好為他廣博而深厚的文化修養奠定了基礎。通過讀報紙雜志,他領略和學習時事短評、小品趣事、科技新知、名家書法、保健知識、抒情散文等;通過剪貼整理,他收藏了許多精美書法和經世格言,并領悟到"收藏"二字的内涵,即"收"的喜悅,"藏"的樂趣;通過集郵、集硬币和攝影,他涉獵了天南海北的美景勝境、異域風俗人情,古今名人或名著故事等,所謂"方寸之間,世界萬千"。
哲學是思想的地質學。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可以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并最終實現知識的遷移,對于理工科的學習研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他熱愛哲學,認為哲學對搞科研大有好處。學會運用由表及裡、去僞存真、綜合分析的辯證思維,特别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将對自己專業的提升大有裨益。
廣泛的興趣和對人生哲學的熱愛與研究,無形地體現在李星學的每一部著作中,也融入進他為人處世的點滴裡。
走近他的生活,我們感受到恬淡的生命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面對妻子的默默付出與諒解,他是一位體貼而充滿愛心的丈夫和人生伴侶;作為古生物學界的前輩,他總是保持着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對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愛心;對待學生的疑問,他始終耐心做答,毫無保留;在艱苦的野外考察中,他也一直身先士卒,手把手地傳授化石的采集、鑒别知識,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他曾對弟子們說:"科學工作是一種非常艱辛複雜的勞動,特别是地質學工作,要有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要有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踏踏實實的嚴肅的工作作風,還要有相當強健的體魄,敢于改正錯誤的寬闊胸懷,才能取得較大的成就。"
他也正是如此身體力行的。對于專業和各種興趣的熱愛,讓他常常披星戴月,沒有精力去在乎人事的複雜與難纏,而沉醉于清風相伴,月相鄰。
2010年10月31日,李星學帶着他豐富的七彩人生離開了我們。但他對古植物學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天真純粹的生命之愛,将永遠陪伴我們,并指引着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李星學的七色人生》郴州政府網2008-04-16
[2] 《走近古生物學家李星學院士——寫在〈李星學文集〉出版之際》 科學新聞(何琦 王軍)2007-04-16
[3] 《遠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學傳》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7月20日)
[4]本文圖片來源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