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 通訊員 劉楊洋)啪——醒木一響,“書接上回……”不久前來自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王封臣老師在平谷區文化館開講評書《隋唐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扣人心弦的情節、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表演,使得台上講得熱鬧、台下笑倒一片。如今,每周一晚7點,平谷區文化館都會有這樣精彩的公益評書表演。本着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藝術夢想的理念,文化館采用公益方式,吸引觀衆走進禮堂免費聽書,這讓評書“發燒友”連連稱贊。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曲藝系教師王封臣在北戲書館平谷分館演出。通訊員 劉楊洋 攝
名家弟子開講《紅樓夢》
提起平谷區文化館裡開講評書的源起,不得不提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影視表演系和曲藝系的系主任張怡老師,她是評書名家連麗如唯一的女弟子。
2014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平谷區文化館館長劉春雨在北戲觀看了一場張怡的評書表演,當時就被“震”了——一個女評書演員竟能如此壓得住場子。彼時,劉春雨正犯愁平谷區文化館應當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場地來提高百姓的欣賞水平。看到如此出色的表演,他當即找到張怡,希望她到平谷開設北戲書館的分号。
張怡在北戲書館平谷分館說評書《紅樓夢》。通訊員 劉楊洋 攝
“評書是市井文化的産物,曆來都在京城熱鬧繁華的地方演出。平谷地處遠郊,那裡的人會喜歡嗎?《紅樓夢》一書雖廣為人知,但通讀此書并能理清各色人物關系的人并不多,内容能吸引觀衆嗎?”張怡坦言,當時聽說要去平谷演出,心裡有點忐忑。
而在真正開講後,令張怡沒想到的是,平谷觀衆迅速接受了自己,就連文绉绉的《紅樓夢》也一并接受了。書友們還自發建立了微信群用來通知演出時間。
開放并非簡單的開門
在張怡看來,對于一個書館來說,觀衆可以請假,但說書人一定不能請假。所以她頭一年基本沒有缺席,47 場演出下來,觀衆共計6000 餘人次。
在平谷講了3 年《紅樓夢》,張怡在平谷區有了固定的“粉絲群”。平谷老百姓通過評書愛上了《紅樓夢》,喜歡上了閱讀, 目前,書館裡正開講評書《劉公案》和《隋唐英雄傳》。講《劉公案》的是北戲的大三學生向鑫石,16 歲開始學藝的他穿着大褂講起來有模有樣。他笑言:“講完這部長篇書,我也該畢業了。”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曲藝系大三學生向鑫石準備在評估登台獻藝。通訊員 劉楊洋 攝
講《隋唐英雄傳》的是北戲教師劉蘭芳先生的弟子王封臣。傳統評書加上現代流行詞,甚至還夾雜一兩句英文,使得觀衆笑聲不斷。觀衆席中有白發的老人,有年輕的情侶,也有穿校服的孩子。
“文化館的開放并不是簡單把大門打開讓人進來,而是要思考如何為群衆提供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服務。平谷雖是遠郊區,但文化氛圍很好,本地的傳統曲藝平谷調為評書提供了很好的群衆基礎。”劉春雨曾以為,光顧這個書館的可能都是老年人,沒想到中青年群體竟占了絕大部分,甚至還有全家一起來的,這讓他備受鼓舞。
以演促教 後繼有人
曆史上評書曾幾度輝煌,可如今,不少人覺得評書缺乏新意。在張怡看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評書在一段時間内和書館脫節了。“評書本身、說書人、聽書人、書館缺一不可,面對面的交流才能最大程度感受到它的魅力。”張怡說,評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隻要我們還在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評書就有生存的空間。
如今,張怡多年培養的學生逐漸成才,成為北戲書館平谷分館的新生力量。不是曲藝專業的北戲青年教師樊磊說:“去聽張怡老師的選修課的初衷是覺得自己台詞功力不夠好,希望可以通過評書提高台詞水平,沒想到第一次上課便被吸引了。”前兩年,樊磊為了學好評書,就在北戲書館裡打雜,而後才開始慢慢有了登台的機會。每場演出過後,樊磊都會和張怡交流演出心得,認真聽取平谷觀衆意見。如今,這個“小學徒”在平谷也漸漸有了知名度和粉絲。
北戲書館平谷分館采用公益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免費走進書館,接觸評書、了解評書、進而喜愛評書藝術。截至目前,北戲書館平谷分館共說書179 場,觀衆達3 萬餘人次。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通訊員 劉楊洋
編輯 唐峥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