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雨亦潇潇 · 主播 | 賞新晴
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1942年深秋,秋風蕭瑟,落葉漫天。
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着僧衣,側卧榻上,在平和中悄然離去。
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曆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回首過往的六十餘載,他為我們留下了兩則偈語: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适,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人如其言,李叔同就像這無痕無塵的偈語一樣,在凡塵俗世間,獨擁一方澄澈,獨修豐盈的靈魂。
靈魂的本原,是藏于心的約束
清光緒六年,李叔同降生于天津一個富足的鹽商之家。
由于家境優渥,父親李世珍更是清朝的進士,所以李叔同自小便享有錦衣玉食的生活。
少年時期的李叔同走馬章台,厮磨金粉,茶樓酒館消遣,風月場中寄情。
在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放蕩不羁的纨绔子弟,但其實,李叔同的内心是孤獨而苦悶的。
縱情聲色的世界是人生的羁絆,命運的羅網框住了千萬人,也框住了他。
流年消磨着他的青春與熾熱,琴棋書畫也填補不了靈魂的空虛。
于是,在塵世中苦苦掙紮的他,選擇了另一條路。
佛前袅袅青煙,耳邊晨鐘暮鼓。
一入佛門,萬千嗔癡,俱化雲煙。
李叔同選擇了戒律嚴謹的律宗,從此誠心向佛,嚴以自律。
與朋友聚會時,他遵循着佛門“過午不食”的準則;在寒冬臘月中,他依舊奉行穿不過三衣的傳統。
高興時,從不得意忘形;生氣時,往往自我開解。
做該做的事,循該循的理。
此時的李叔同為未來的人生道路畫出了準線,也為今後的言行定下了原則。
正如沈從文所說:“征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歸束自己,讓松散如沙的日子,凝成充實的力量。
拒絕放縱,讓空虛迷茫的人生,重拾靈魂的豐盈。
隻有放下貪戀,将自律寫入歲月的紙箋,方能于筆下生花之時兆見前路。
靈魂的底色,是行于世的慈悲
都說相由心生,弘一法師的眉宇間總存着一份悲憫和慈祥。
為僧的後半生,他緻力于将慈悲的關懷灑向人間。
去學生家中做客時,豐子恺請他上座,在坐下之前,他總要輕輕搖動藤椅。
也許外人并不知他為何要這樣做,但豐子恺卻知道,這是因為弘一法師擔心藤條間有小蟲蟄伏,直接坐下不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為了宣講戒殺護生的教義,他還與豐子恺合作出版了《護生畫集》。
這本集子由豐子恺作畫,弘一題詩,書中記錄下了生靈百态,也将慈悲之情灑進了更多人的心裡。
弘一法師隻希望讀者能夠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事。
後來世亂時艱,各處救濟院的民衆心中也是惶恐不安。
弘一法師便不遠萬裡,前去為他們講經授典,隻求弘法的同時,能起到安撫寬慰的效果。
生如逆旅,道阻且長,法師希望能以一己之力為衆生帶來些許安詳。
這是頓悟,也是使命。
有人說,他一生慈悲為懷,卻把絕情留給了深愛自己的女人。
最初決定遁入佛門,他為妻子安頓好未來的生活後,便隻留下書信一箋。
西湖上的最後一次相見,便将曾經的半世風花雪月做了一個了結。
傳言,妻子曾苦苦追問道:“弘一法師,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愛?”
法師閉目凝神,緩緩說道:“愛,就是慈悲。”
這是他最後的回答,從此以後,世上再無李叔同,從此以後,人間多了一位信徒,在佛道之上踽踽獨行。
佛說:“放過他人為慈,放過自己為悲。”
既然知道前路無法改變,就不能再回頭留戀。
與其相互糾纏,不如再不相見。
這并非是絕情,而是慈悲讓他放下,讓他解脫。
人生似水,常伴慈悲心,可将浮雲吹做雪,世味煮成茶。
給世界關懷,自己便回暖;予萬物包容,生活也安甯。
給他人成全,自己可解脫;予世界慈悲,衆生都安好。
人生擁有放下的勇氣,未來才會有向上的可能。
擁有一顆慈悲心,讓靈魂變得更加純粹。
靈魂的深處,是處于世的淡泊
淡泊,是弘一法師出家的原因之一。
在浙江任教時,他的心境日漸清明,一邊講學,一邊修行。
機緣巧合下,他又嘗試了斷食療法,身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輕松。
後來索性辭去教職,作為居士深居寺廟,再也不見煙火之氣。
淡到極緻,他便穿上僧衣,抛卻紅塵俗夢,向靈魂深處歸去。
淡泊,淡在物質。
一雙僧鞋穿了十五年,一把雨傘用了十三年,一床蚊帳布縫紙糊的洞兩百多個……破席薄被和卷起的幾件僧衣便是他的全部行囊。
有一次,夏丏尊曾邀弘一法師到白馬湖居住幾天。
當法師取出破毛巾去湖邊洗臉時,夏丏尊不忍心地叫住了他:“這手巾太破了,我替你換一條,可好?”
大師一邊展開毛巾,一邊笑道:“哪裡,很好用的,和新的一樣。”
正午飯菜,無非是蘿蔔青菜之類,但弘一卻總是那樣的喜悅,如同擺在他面前的是什麼珍馐美味。
有時菜裡鹽巴過多,他卻笑着說:“好的,鹹也有鹹的滋味,也是好的。”
随遇而安,至簡至樸,用一雙知足的眼睛來看待生活,再貧苦也有别樣的幸福。
淡泊,淡在名利。
1937年5月,弘一法師受邀去青島講經弘法,應允前定下三個約定:不與人師,不開歡迎會,不登報吹噓。
于他而言,這都是生活的累贅和枷鎖,避而遠之是最好的選擇。
到達青島後,除了給學生們講法之外,他總是自居一室,謝絕酬應。
有一次,市長前來拜訪,弘一法師便用“睡意已至”為理由推辭。
一連幾日都是如此,後來為了不失禮數,他便送去寫有禅詩的字條作為回應。
淡泊,是将靈魂撫平,讓心襟開闊,最終去擁抱世界。
遠離名利場的喧嚣,珍惜眼前每一份美好,在平淡的生活中體會至真至樸的快樂。
明珠不會蒙塵,金子總會發光。
是你的,無需争搶,自會到來;不是你的,強取硬奪,也無能為力。
人活一世,淡泊的心境讓這趟苦行時時回甘。
靈魂的極緻,是足于心的圓滿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
徘徊半生,僧俗兩世,做到極緻,便是圓滿。
作為李叔同,他善書畫,筆走龍蛇,每一輻作品都沉穩靜穆,恬淡脫塵。
他工詩詞,書長亭古道,訴說離别情誼,寫黃葉落紅,感歎歲月枯榮。
他喜篆刻,用刀自然肅穆,線條行雲流水,脫逸之至,是中國文藝的先驅。
作為弘一法師,他重研習,靜心鑽研戒律,力求循理行事。
他成道業,曆時四個春秋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其後半生共有三十餘本律宗著作。
他還傳經法,在多地講經論道、傳授經典,力求振興南山律宗,是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師。
他做一件事,便将這件事做到極緻,做得一生無拘無束,無悔無憾。
這種圓滿,是心靈的豐富與滿足,是竭盡全力後的心安理得。
當你面對未來的選擇猶豫不定、面對每日的任務敷衍了事時,生活便會挫折遍布,漏洞百出。
當你竭盡全力地走好每一步、不斷提升自我時,生活便會給予你莫大的驚喜。
圓滿的生活是全力前行,帶着極緻的熱情,将每一件事做到無怨無悔。
人活一生,既然僅此一次,便應努力活得充實。
珠光寶翠,永遠不能成為最終的目标,靈魂豐盈,才是本質的力量。
有意義的一生,要在每一次曆練中修煉自己,在每一段歲月中打磨靈魂。
持世以約束,為靈魂規整方圓;
待世以慈悲,予靈魂潔白純粹;
處世以淡薄,賦靈魂平整坦蕩;
行世以圓滿,許靈魂一生無悔。
這是弘一法師的傳奇人生,也是我們這一生最美的樣子。
獲取一整年的超值課程禮包!
-作者-
不雨亦潇潇,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書劇俠隐,魔魚錦鯉。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号,轉載請在後台回複“轉載”。
賞新晴,十點讀書簽約主播。夜色闌珊之時,我給你講一個故事,說一段心聲。聽晴聲(ID:sxqreading)。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們喲
加入十點讀書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