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全面展現了北宋末年的社會生活,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宗教話題。梁山上的宗教人士首選魯智深,他是朝廷的官員,身處北宋末年黑暗的官場,耳聞目睹其中的醜陋,他用拳頭幫助弱者,被逼出家,殺人放火後立地成佛,成為梁山好漢中下場最好的好漢。
金聖歎把水浒人物按他的好惡定了級别,把魯智深定為“上上人物”,因為他是梁山好漢中不多的俠客。
魯智深原是渭州經略相公帳下的提轄,正直豪爽,好打抱不平,沒有私心,即使是殺人也是為别人而殺,三拳打死鎮關西是為了幫助與他毫無關系的金翠蓮父女。為此他不得不逃亡江湖,後來在趙員外的張羅下,在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把魯智深關在廟裡打坐修行,哪裡有機會幫助衆生,于是引出了大鬧五台山這一場,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剛,推翻了亭子,直鬧得佛場衆僧人“卷堂大散”。魯智深看似犯戒的行為,其實是他對盲目修行的反抗。對于魯智深的犯戒,作者隻是讓長老推薦去了東京大相國寺,在菜園子裡做了一個菜頭,說明作者是贊成魯智深的修行方式的。
佛家的修行有多種,條條大路通彼岸。廟中打坐是修行,無私做人也是修行,一味追求苦行并不一定能成佛,放開手腳濟世可能成佛。這個看似不講理、不受戒的花和尚,卻有一身為民不懼水火的正義感。桃花山小霸王周通強搶民女,被他一頓鐵拳;瓦官寺的和尚、道士無惡不作,成了他杖下之鬼;野豬林暗中護送好友林沖,有情有義,魯智深簡直就是一無私無欲的做好事的菩薩,救民于水火之中。
和犯淫戒的和尚裴如海相比,魯智深的第一條優點是不貪色,這也正是整部書中所追求的道德規範。李贽對魯智深的評價最高,他在容與堂刻《忠義水浒傳》中評道:“此回文字(第四回)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班閉眼合掌的和尚,決無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樣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來外面模樣看不得人,濟不得事,此假道學之所以可惡也欤!”“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方是成佛作祖根基”。
魯智深最終上了梁山,征遼得勝路過五台山,宋江率衆好漢參禅,對智真長老如是講:“智深和尚與宋江做兄弟時,雖是殺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
征方臘,魯智深追殺敵将夏侯成,卻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點,從緣纏井中解脫,生擒方臘。魯智深有擒方臘之第一功,卻不願還京做官,隻圖有個“囫囵屍首”。後于浙江聞錢塘潮至,以為戰鼓響,待要出去厮殺。當得知是潮信時,想起了師父曾經對他說過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話頭,于是焚起一爐好香,在禅床上坐化而去。故書中頌曰:“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徑山大惠禅師為魯智深遺體舉火時,亦有一首偈子:“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随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白玉、黃金在佛教教義中皆屬于聖潔之物,可見,大惠禅師對魯智深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一生俠義的魯智深死後成了佛,成為梁山好漢中下場最好的人。
關注qingmeizhujiuren(長按可複制),閱讀5000年曆史趣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