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2:14:13

上一篇跟大家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歐洲皇室(參戰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血緣關系,大家都十分感興趣,了解到很多不為人知的内幕,紛紛留言評論。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内幕。

中學的教科書告訴我們,第二次世界大戰打起來是因為一戰之後的二十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處于不平衡的狀态: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出現明顯的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了停滞的局面。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三個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這種解釋,是不是很雞肋?不夠具體?似是非是?看了之後,仍然雲裡霧裡。

那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戰究竟是因為什麼打起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内幕)1


1.一戰遺留的禍根

說起二戰,還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的禍根還是一戰留下的,這個禍根就是著名的《凡爾賽條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對戰敗國得過的處理太過殘忍,違背了人性,所以造成二十年後德意志民族的報複。

《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内幕)2

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為了這個條約,在巴黎常住達半年時間,可謂是耗盡心力。簽字國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爾、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漢志(今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裡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暹羅(今泰國)、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等戰勝國為一方,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美國代表雖簽了字,但因參議院未批準該和約,故簽字無效。

但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原因是《凡爾賽和約》中明确要求德國在中國青島的權益全部由日本接受,這事傳到國内,于是爆發了所有人熟知的“五四青年運動”,中國政府迫于民意壓力,不得已拒絕簽字。


2.英法美矛盾重重的目的

其實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

法國因深受戰争傷害及對曆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并盡可能的削弱德國,法國為戰争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内幕)3

英國出于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并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盡管英國本土在戰争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争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内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并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并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争賠償。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内盛行孤立主義,民衆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并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于安撫德國并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并順利收回戰争債務。

英國首相喬治希望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法國總理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衆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争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争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緻,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着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于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3、波蘭的成立

舉個例子,波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成立的國家,說是成立,不如說是英法美三國分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内幕)4

當時俄羅斯和德國是一個戰壕的,國土接壤,為了防止德國和俄國再次聯手,在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新成立一個國家波蘭,用以對俄羅斯的緩沖。英國擔心波蘭發展強大造成對英國的威脅,不主張成立新國家波蘭,而是限制德國發展。法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肢解德國,讓它亡國,吞并德國零度,但這樣就離俄羅斯太緊,又擔心俄羅斯的入侵。美國又主張“民族自治”,希望建立一個和平體系,讓人民投票自助決定誰來統治。就這麼一件事,各個國家就有這麼多分歧,在最後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各國委屈求全采取了成立波蘭這個策略。

由此可見,這中間的談判是有多複雜。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複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隻剩“四巨頭”,後意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裡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

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意大利首相維托裡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

德國甚至不準參與條約讨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标不一緻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4、《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嚴懲

最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作了嚴厲的懲罰,德國作為戰敗國喪失了13%的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戰争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産品被征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隻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直到2010年,德國政府将向法國政府交付6870萬歐元(6.23億人民币)的最後一筆戰争賠款,一共還了92年。

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内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内蔓延,似乎德國并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争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這種民族情緒在德國國内仍引起了廣泛共鳴并被納粹黨所利用。

由于對德國的懲罰過于殘酷,導緻德國通貨膨脹,資源被掠奪,社會不穩定,最終,在美國經濟危機、英國等國的利益擴張的催化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人憤怒地舉起了受衆的刀槍,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直打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才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解析(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内幕)5

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

這些曆史知識書本根本沒有告訴你。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曆史知識,小編将繼續和大家聊一聊不為人知的曆史内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