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社會公平的重要動力。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公平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本質要求。在我國所有教育領域中,最能體現教育公平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因為它具有強制、免費、普惠等基本公共服務特征,被全面納入國家立法和公共财政保障範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教育公平也得到了較好的實現。當前我國正處在新發展階段,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促進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對于我國構建長遠發展機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公平對社會公平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廣泛研究和關注,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進而促進就業公平,形成社會縱向流動的良性機制。
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有助促進教育公平
自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掃除了文盲,為國民人力資本積累奠定了基礎,有力提高了整體勞動力素質。義務教育也是實現教育社會功能的基石,我國一向重視義務教育工作,将其視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緻力于義務教育改革,促使其更好發揮教育基本功能。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是義務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義務教育法》明确規定“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自該法實施以來,我國小學畢業升學率從1986年的69.5%上升到2005年的98.4%,2006年該指标達100%,之後一直維持在98%以上。該法的實施顯著促進了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限于當時政府财力,教育投入不足,接受義務教育需繳納一定費用,這給一些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适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甚至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随着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從2006年開始,我國開始加大教育投入,并修訂《義務教育法》,明确提出“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将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财政保障範圍”,自此開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免費義務教育的實施,按照“從試點到推廣、從西部到東部、從農村到城市”的步驟,逐步展開。在農村地區,2005年12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逐步将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财政保障範圍”“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對具體的分年度、分地區實施步驟進行了詳細部署。在城市,國務院決定從2008年春季學期(3月)開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江西、河北、海南、湖南、内蒙古、甯夏、雲南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免費義務教育試點。從2008年秋季學期(9月)開始,城市免費義務教育在全國範圍内實施。至此,農村、城市在全國範圍内都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
免費義務教育具有明顯的福利效應,大力促進了教育公平。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适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工作,在促進教育公平、保障适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是近年來建立了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覆蓋面、入學率、鞏固率持續提高。然而,義務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受辦學條件、地理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和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一些地區特别是老少邊窮島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失學辍學現象,初中學生辍學、流動和留守兒童失學辍學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現階段雖已全面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費、雜費,但在一些地區仍需要負擔夥食費、校車費、教輔費等,這對農村貧困家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城鄉義務教育差距不斷擴大,集中體現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教學水平等方面;一些面向中小學生舉辦的非學曆文化教育類培訓機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也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此外,我國義務教育年限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偏低,且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及以上國家的義務教育基準年限,因此有必要讨論适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問題。
推進完善免費義務教育對策
免費義務教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大決策,影響深遠。針對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應持續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夯實義務教育的基礎地位。
第一,進一步深入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擴大免費事項範圍。在現階段已全面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費、雜費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免費範圍,在貧困地區對夥食費、校車費等進行補助甚至減免,進一步減輕相關家庭經濟負擔。加大對鄉村寄宿學校财政支持力度,依托寄宿制做好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加大對課外輔導機構的治理和規範,對課外培訓機構教學進度和難度、師資隊伍、收費管理等進行細化監管,防止在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反而增加家庭教育支出的情況出現。
第二,堅持依法控辍,落實扶貧控辍,避免因貧失學辍學。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以後,對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延續原有在脫貧攻堅期内的扶持政策不變,堅持優先幫扶、精準扶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完善義務教育扶貧助學工作機制,對符合資助政策的學生,建立完善學生學習用品、教育訓練、交通費等補助政策。繼續實施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暢通綠色升學通道,提高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升學信心。
第三,适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高中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延續,對于提高整體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初中升學率與小學升學率仍有一定差距。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雖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但比高收入國家還低30多個百分點。從人力資源開發存量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為10.4年和13.3年,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教育質量差距更為明顯。在鞏固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礎上,普及高中教育,是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在“人口紅利”趨弱形勢下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關鍵舉措,是實現教育與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生态等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适應科技迅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多樣化需求的基本對策。
第四,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強化省級政府統籌規劃,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總體規劃和本地城鎮化進程,把義務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布局融為一體,堅持以農村義務教育為重點,加快推進縣域内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标準化建設,實現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态化,基本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推動縣域内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标準統一、教師編制标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标準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标準統一,基本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在全國層面,實施教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教育領域跨省協作機制,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先行先試區域教育改革新模式,促進教育協調發展。
第五,不斷推動義務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學籍系統與人口庫對比核查機制,建立失學辍學兒童動态監測機制,進一步鞏固重點地區義務教育入學率、小學/初中升學率。将義務教育改革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扶貧先扶智,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教育創造更多的社會縱向流動機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滿活力。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規劃項目“免費義務教育的社會階層流動效應政策評估”(2020GB0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雷鵬飛 劉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