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恐龍知識講座

恐龍知識講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5 06:18:00

恐龍知識講座?04:28 恐龍知識講座(50年50人恐龍達人)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恐龍知識講座?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恐龍知識講座(50年50人恐龍達人)1

恐龍知識講座

04:28

恐龍知識講座(50年50人恐龍達人)

去年,邢立達和他的團隊将發現的新恐龍足迹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迹”——以《哆啦A夢》主角野比大雄命名。有很多素不相識的日本人士給他寫電子郵件,“反饋都很正面”(04:28)

【編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五十載冷暖起伏,半世紀滄桑巨變。共同的記憶、特别的聯結、持續的接力,過往的中日友好瞬間,觀照着當下時代激流裡的行與思。

澎湃新聞聯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推出“50年50人”專題報道,對話50載中日關系的塑造者、開拓者、踐行者,展望未來全球變局下中日關系“下一個50年”。

“為什麼暴龍那麼大,‘手’那麼小?”一名小女孩問。

“因為暴龍的頭很大,‘手’小才能保持重心平衡。”視頻連線中,遠在日本的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副館長真鍋真認真解釋道。

“暴龍的‘手’這麼短,怎麼撓癢?”随後,一名小男孩問。

“可能可以蹭。就像其他動物一樣,身上癢了可以找個地方蹭一下。”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笑着答道。

這是不久前在日本駐華大使館舉行的中日恐龍交流會中的一個場景。這樣的場景對邢立達來說,再熟悉不過。作為科普作家、恐龍達人,邢立達很樂于為孩子們進行有關恐龍知識的科普。

去年,邢立達和他的團隊還因将發現的新恐龍足迹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迹”(Eubrontes nobitai)——以日本漫畫《哆啦A夢》主角野比大雄命名,而受到中日兩國網友關注。

邢立達說,這一命名引發關注後,有很多素不相識的日本人士給他寫電子郵件,或者在他的臉書上留言。有人是表示非常感謝,說他算是圓了他們的夢想;有人向他表示,他們也很喜歡中國的恐龍,等等。“不管是從科普的角度,還是從拉近中日兩國人民關系的角度來說,這次命名的反饋都很正向。” 邢立達說。

2022年7月30日,邢立達(台上)在中日恐龍交流會上做分享。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

對恐龍近乎癡迷的邢立達去過日本很多恐龍博物館,并與日本學者有着頻繁的學術交流往來。在他看來,不管是對中日還是其他任何國家來說,加強交流都是消除誤解的一個好辦法。

“恐龍深受包括中日在内的各國小朋友、年輕人的喜愛,而中國很多地方有國寶級的恐龍化石,我覺得恐龍會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流的載體、橋梁。”邢立達表示,他在跟日本同行溝通,希望疫情形勢好轉後,能為中國民衆做一場關于日本恐龍或日本恐龍足迹的科普,同時也把中國的一些有特色的恐龍或恐龍足迹介紹給日本的小朋友,以此促進中日雙方學科交流、青少年交流。

“恐龍是沒有國界的,我們可以用恐龍之間的無距離去拉近中日之間的距離。”邢立達說。

以日本動漫主角之名為新恐龍足迹命名

澎湃新聞:2021年,您和您的團隊将在四川泸州新發現的恐龍足迹命名為“野比氏實雷龍足迹”(Eubrontes nobitai),初衷是怎樣的?

邢立達:2007年開始,我們就在四川盆地做了大量的探索,發現了一批足迹的新類型,即新種或者是新屬。物種概念中分“界、門、綱、目、科、屬、種”,“種”一級是最小的單位。

我們經常有一些小煩惱,就是發現一個物種後到底給它起什麼名字。那幾年我們發現的新物種比較多,曾以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名字命名過足迹新物種,也曾經把一些“種”名定為“中國某某足迹”,還曾根據新物種發現地的一些民間傳說進行過命名。

去年發現新恐龍足迹時,我們想了很久,覺得用地名來起的話比較單調。後來想到我們課題組出去考察之前,大家一起看了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我們的組員都蠻喜歡大雄這個角色,後來我靈光一閃:把名字給野比大雄,大雄就圓夢了。

因為在漫畫、動畫片裡,大雄都提過他老是被欺負。他還說過“你們現在欺負我,以後我成為學者,要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隻恐龍”這類的話。我們當時覺得他還是挺有志氣的。而且我想到我小時候跟大雄有點像——性格偏内向,朋友也不是很多。大雄很幸運,他有機器貓哆啦A夢可以陪他;我一般沒人陪,恐龍可能是讓我找到歸屬感的一個東西。所以,取這個名字多少是因為我在某些方面能夠跟大雄共情。

澎湃新聞:“野比氏實雷龍足迹”這一命名出來後受到中日網友的廣泛關注,不少人認為此舉架起了中日友好的橋梁。您對此怎麼看?命名之初,您預料到會引發這麼高的關注度嗎?

邢立達:這麼高的關注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生物領域的命名中有很多比較特殊的,像這次影響這麼大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其實此前我們還以日本電視動畫《火影忍者》中的技能“螺旋丸”給來自緬甸琥珀中的一種奇怪的果實化石命名,叫“尖刺螺旋丸”。

這次命名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可能是因為《哆啦A夢》在日本是一個國民級的漫畫,它承載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而且,野比大雄是一個比較弱勢的角色,他可能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情,會讓人有一些代入感。

我也知道,有些網友有疑問:我們中國發現的足迹為什麼用日本的一個角色來命名?其實,這種命名對科學家來說有時難以面面俱到。總體來說,大衆對這次命名的反饋還是比較正面的。

澎湃新聞:回頭再看,您怎麼看“野比氏石雷龍足迹”這一命名的意義?

邢立達:從學術上講,命名是為了記錄一種新的恐龍足迹形态,方便我們讨論古生态或古環境信息等。

從科普角度講,這次命名引起大家這麼大關注後,很多人會去了解到底什麼是恐龍足迹,或者什麼是恐龍足迹的命名系統等等,進而會主動去拓展與恐龍有關的知識。如果這次命名能吸引一些普通人去關注恐龍有關的知識,我覺得這就是一次很成功的科普。

從中日關系來說,我還挺開心的。因為這次命名引發關注後,有很多素不相識的日本人士給我寫電子郵件、在臉書上給我留言。有的人是為對我表示非常感謝,說我圓了他們的一個小小的夢想;還有的人告訴我,他們也很喜歡中國的恐龍,等等。總之,反饋都很正面。

因兒時看日本影視作品而對恐龍産生濃厚興趣

澎湃新聞:聽說您是《哆啦A夢》的粉絲,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哆啦A夢》的?您平時還關注哪些方面的日本影視作品?

邢立達:我們上世紀80年代初出生的這一代人,小時候剛好接觸到了一些從日本引進的動漫。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哆啦A夢》《聖鬥士》《七龍珠》等漫畫都很受歡迎。相比而言,《哆啦A夢》是最溫馨的一部動漫。裡面沒有打打殺殺的場景,每一集都有一些大開腦洞的發明創造,并且還有我喜歡的恐龍元素。比如,通過時光機可以穿梭到任意一個恐龍時代去,這跟小朋友對恐龍的想象很契合,很容易讓人獲得很強的代入感。

我關于日本和恐龍的記憶,最早可以追溯到6歲在家裡的電視上看日本特攝片《恐龍特急克賽号》。因為裡面有救小恐龍或者救大恐龍的場景,以及照顧小恐龍的情節,還綜合了一些古生物知識以及一些戰鬥技巧。此外,裡面還有美麗的公主、外星人、時空戰士等。這些内容我很喜歡,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恐龍特急克賽号》和再後來的電影《侏羅紀公園》構成了我和很多80後的童年恐龍回憶。

澎湃新聞:您是從《恐龍特急克賽号》開始對恐龍産生興趣并且一直追尋着恐龍足迹的嗎?

邢立達:可以這麼說吧。我生長的城市廣東潮州非常小,沒有大城市那麼多教育資源。當時電視和書籍成為我了解恐龍的唯二載體。

看過《恐龍特急克賽号》之後,我去我們當地書店把所有跟恐龍或者跟化石有關的書都買了,總共也就六七本吧。其中有一本漫畫我非常喜歡,具體名字我現在不記得了。但我記得裡面講到,一個日本小朋友不經意之間發現了一隻非常完整的蛇頸龍化石——日本蛇頸龍目的鈴木雙葉龍特别有名。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當時我看完漫畫之後還讓我爸爸帶我去了附近采石頭的礦場。我在采石場到處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一個恐龍化石。

那時我隻知道潮州野外山地很多,卻沒有地質學概念,不知道潮州其實并沒有恐龍時代的地層。

澎湃新聞:您是從看《恐龍特急克賽号》開始知道日本和了解日本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度嗎?您最初對日本有哪些認識或印象?

邢立達:我生長于教師家庭,很早就會認字了,看的書也比較多,應該是在幼兒園時就知道日本了。我小時候就對地理非常感興趣,小學時玩過有關“大航海時代”的遊戲,就是開着船在地球上轉,去不同的國家。當時對世界上主流國家,尤其是對亞洲、歐洲的國家比較了解。

另外,當時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有些老師會講到中國近代史。像跟中國近代史關聯比較密切的俄羅斯、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我都比較熟悉。

邢立達

與日本恐龍研究者結緣始于年少時自建的“中國恐龍網”

澎湃新聞:您第一次去日本是什麼時候?當時有沒有一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邢立達:第一次去日本應該是在我參加工作後不久。我們潮州人經常吃魚、吃米飯,有時也去日料店吃日料,我感覺中日飲食文化比較相似,但又總感覺自己吃的日料跟電視裡的日料不太一樣,所以對日本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加之日本的恐龍文化傳播做得非常好,當時我也想去日本看一些恐龍博物館,想看看日本人是怎麼去運作恐龍博物館的,所以就去了。

我在日本問路時,包括去一些博物館時,體驗都非常好。像日本的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有很細緻的講解詞,各種細節都做得很好,帶給我的體驗也都非常不錯。

後來跟一些日本的同行建立合作關系之後,我去日本做學術交流的次數就更多了。

澎湃新聞:您第一次和日本的學界同行建立聯系是在什麼時候?是因一些什麼機緣?

邢立達:密切聯系在2010年就開始了。那時我在加拿大讀古生物學的碩士,我的同門就來自日本。可能是都來自亞洲的緣故,他對我特别照顧。而且我跟他很有緣,我高中時建過一個叫“中國恐龍網”的網站,其中有一個海外版塊,裡面的網友可以留自己的聯系方式,大家可以互相交流。那時他就在我的網站活動,網頁上還有他的照片。所以,當我在加拿大第一次見到他時,我感覺很眼熟。一聊天發現果然就是他。

他是特别喜歡恐龍,并且很傳奇,中學時就一個人到加拿大學習了,住在導師家。他的學問也做得非常好,我的很多恐龍知識是他教給我的,對我幫助非常大。畢業工作之後,我們仍一直保持着聯系,他可能是我最熟悉的日本人了。

澎湃新聞:您最近一次跟日本的朋友或學者交流是什麼時候?近期交流的關注點是什麼?

邢立達:我現在跟剛提到的日本同門仍保持密切聯系。我們主要是在合作研究一些中國新發現的恐龍化石,會讨論一些與形态學、分類學有關的話題。

另外一個密切聯系的人是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副館長真鍋真老師。我們正在聊一些科普上的合作。

之前有一次國際會議在中國召開,真鍋真老師也來到了中國。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我見到他時非常熱情、非常激動,甚至把他吓了一跳。

我激動是因為,此前在一些從國外翻譯過來的科普書上,包括我自己在寫科普書籍過程中參考的同行作品中,都會經常看到他的名字。我對他說,我是你來自中國的粉絲。他見到我也很高興,因為他也看過我很多論文。

就這樣,我們建立起了很好的聯系。後來我還給他送過兩個“野比氏石雷龍足迹”的複制品模型,他放在他們博物館展示給大家看,分享背後的小故事。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互動,給我的感覺非常好。

我還跟日本北海道大學有一些合作。同時,我還帶了一名來自日本的留學生,他是日本築波大學的博士,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接受聯合培養,我在指導他研究翼龍。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小夥子。

希望通過恐龍科普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往來

澎湃新聞:在對日本的了解,包括與日本友人的交流相處過程中,您發現中日文化之間有哪些異同?

邢立達:我第一次去日本時發現,日文中有很多漢字,就算你完全不懂日語,還是能大概看懂文意;或者實在不行,你寫幾個漢字,他們也能“連蒙帶猜”猜到一部分。我覺得世界其他國家很難做到像中日這種程度的跨語言的文字交流。

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日本朝日新聞的一位記者來中國做恐龍相關的采訪時,去了我家鄉潮州。聽他說日語,我發現數字1到10中,潮州話與日語至少有一兩個數字的發音一模一樣。我想,古代兩國交流的密切程度可能超過我的想象。

澎湃新聞:您認識的這些日本友人對中國有哪些了解?他們怎麼看中國文化?

邢立達:大家都是基于互相尊重的原則在交流往來。我和日本同行更多是就共同關注的學術方向、興趣愛好在進行一些讨論。

澎湃新聞:您覺得中日之間的、包括民間的交流往來對促進兩國友好往來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邢立達:有更多的良性的互動自然是好事。在古生物學領域,中日關系比較融洽。在恐龍足迹研究方面,日本恐龍足迹學者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前不久在寫一篇有關遼甯的恐龍足迹的論文時,曾向日本同行尋求幫助,他們的回應非常快。

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很喜歡恐龍,日本的小朋友也是。其實日本恐龍化石不太多,但可能因為他們有很多小朋友都有怪獸或者恐龍情結,所以催生了一個很大的恐龍産業。我個人特别希望去細緻了解他們怎麼去應對大量的恐龍愛好者,怎麼去做好科普工作以及帶來更大的社會經濟收益。

過去,日本有關恐龍的書籍裡介紹的主要是歐美的一些恐龍,對中國恐龍介紹不是很多。事實上,中國的恐龍(化石)很多,中國的山東、四川、東北可以看到一些真正的國寶級的或者重要的恐龍化石。我覺得恐龍可以作為加強溝通交流的一個非常好的橋梁、載體。我希望與日本同行一起做些科普工作來促進雙方的學科交流、青少年兒童交流。

澎湃新聞:根據您的了解,中日兩國間是否還存在某些誤解?您認為應該如何加深相互了解,提升兩國人民友好關系?

邢立達:很多日本的小朋友來中國旅遊之後告訴我,中國跟他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們會特别感慨上海或者北京的繁榮的程度。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節奏相對沒那麼快,他們覺得中國的城市非常有活力。這些跟他們以前了解到的中國不太一樣。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中日,還是其他任何國家也好,加強交流都是消除誤解的一個特别好的方法。

我經常跟日本同行說,恐龍是沒有國界的,在恐龍時代中日所在地球闆塊應該是靠在一起的,所以現在日本發現的很多化石,跟中國本土的化石親緣關系非常近。他們聽了也都會笑,因為事實上确實如此。

我覺得可以用恐龍之間的無距離去拉近中日之間的距離。我也相信有一些積極方向的潛移默化,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非常聰明、非常開放,這種開放使他們更容易去接納更多的角度、更多的觀點、更多的知識。我想,随着年輕人逐漸成長,中日兩國會變得更加的融洽,因為大家是近鄰,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我對未來兩國發展抱着美好期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