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會澤縣茚旺高中的劉陽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在會澤縣礦山鎮九龍村老房子小組劉陽的家中,劉陽說,他接受啟蒙教育,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學校是村子裡的“一師一校”,這所被當地人稱為馬家岩小學的學校曾是一所由初中生為代課教師的“一師一校”校點,雖然至今已停止辦學9年,但在其辦學的年代,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
“一師一校”辦學28年
因九龍村的河邊、老房子、馬脖子村小組山高坡陡,非常偏遠,村子裡六七歲的小孩去村委會讀書,一個單邊要走十多公裡的山路,上學非常困難,所以當地人決定在村子裡建學校,讓孩子們先讀一、二年級,等腿長粗點再去村委會的學校讀三到六年級。
馬家岩小學辦學最早始于1982年,學校最初建在劉陽家的山牆後面,面積隻有10餘平方米,為土牆茅草房,遺址至今還在。1984年,河邊、老房子、馬脖子村小組的群衆出工出力,另選址在老房子小組一個地名為馬家岩的地方開挖出一個屋基,用泥巴夯起了兩間土牆瓦房,一、二年級各一間,每間10平方米左右。這裡地勢相對平緩,教室門前有一個30平方米左右的泥土操場。1999年,學校進行擴建,當地人從10多公裡外的鎮上用人背馬馱的方式運來幾噸水泥,拆除土坯房,就地取材建成石牆瓦房,同時,配備了課桌、椅子。有三間教室,辦學條件得以改善。從那時起,學校在一、二年級的基礎上增加了學前班。
劉陽的父親劉光明是馬家岩小學的第一批學生。當時學校沒有課桌、闆凳,就連黑闆也沒有。當地人找來幾塊石頭,又找來幾塊長木闆支在石頭上當課桌,用門闆刷上黑油漆當黑闆,學生自帶闆凳入學。當地群衆劉光向說:“我1990年上小學一年級時,爺爺專門做了個小闆凳給我帶着去讀書,至今記憶猶新。”
馬家岩小學到2010年停止辦學,先後走過了28個春秋。期間,因找不到教書老師或因校舍垮塌停辦了幾年。
六任老師均為初中生
馬家岩小學在千峰百嶂裡,山路漫漫,加之以前辦學條件太差,沒有正式老師到這裡教書,村裡隻好請當地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來代課,從1982年開始,走上了由初中生代課語文、數學“一肩挑”的“一師一校”曆史,直到停辦為止。
九龍村陳家村小組的陳友貴是一名初中生,是馬家岩小學的第一任代課教師,現已去世。之後,朱雲秀、劉光豔、黃彩仙、劉宗寶、曾梅5位代課老師均是初中生。曾梅是劉陽的媽媽,也是馬家岩小學的最後一任代課老師,她于2005年至2010年在這裡代課。曾梅說:“當時連學前班算,人數最多的時候,三個班一共隻有20多個學生,劉陽、劉光聖等同學是最後一屆學生。2010年7月,馬家岩小學與九龍小學合并後,就沒有辦學了!”
10名大學生曾在這裡讀小學
1993年,劉光明從礦山中學考入會澤縣職中,成為曾在這所“一師一校”讀過小學的第一個職中生。1998年,劉光向的哥哥考入曲一中,後選擇讀中專,成為曾在這裡讀過小學的第一個中專生。現就職晉甯區委組織部的劉光俊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他于1993年在馬家岩小學讀一年級,2010年大學畢業。劉光俊說:“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這所‘一師一校’,沒有代課老師的啟蒙教育,我是不可能走出大山的。”
馬家岩小學在辦學的年代裡,負責招收九龍村委會河邊、老房子、馬脖子三個村小組的孩子讀書,在上世紀90年代初,牛欄江對面屬于貴州省境内的少數學生也到這裡讀一、二年級。這三個小組的總人口不足300人,平均每年招收的學生隻有六七個。馬家岩在其28年的辦學曆史中,除去停辦的年份,先後招收了100多名學生在這裡讀書,這些學生中,有1名學生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9名學生考入其他大學,15名學生考上中師、中專,80%以上的學生完成初中學業。
從背礦到讀書
1996年,馬家岩小學接收了一名大齡女學生,這名礦老闆是老房子小組人,她進入馬家岩小學讀書時已經21歲了。她小時候沒有上過一天學,後來在礦山鎮老汞山倒賣礦石賺了錢。可是,因為不識字,在生意場上吃了很多虧。後來,她抱着“一天認識一個字”的心态在馬家岩小學讀了一個學期,學到了兩三百個漢字,對她幫助很大。
這裡因離礦山鎮老汞山采礦點較近,上世紀七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村裡很多人都以到老汞山背礦為謀生之道。本世紀初,礦産業日漸衰敗,礦工們外出務工,一些人連男女廁所都分不清,深感知識的重要性。
從那時起,村裡人逐漸重視教育,認為隻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紛紛想方設法讓孩子讀書。村子裡的兒童和少年,走上了求知求學的道路,十多年後,取得了較好成果。僅2019年高考,曾在馬家岩小學讀過一、二年級的劉陽、劉光聖、劉宗衡三名同學均上本科線,其中,劉陽文科661分,劉光聖理科610分。
今年年底,河邊、老房子、馬脖子三個村小組将全部整組搬遷進城,村裡的少年兒童将告别艱難的求學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劉光信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