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嶽林炜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據日本共同社4日報道,日本政府當天已基本決定,為防止尖端芯片技術被轉為軍用,将對華實施相關出口管制。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日本和美國、荷蘭三國政府已就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制造設備達成協議。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認為,對于日本的相關舉措必須予以警惕,但美國的打壓政策勢必催生中國進行科研攻關的動力。美國“小院高牆”“脫鈎斷鍊”的做法對所涉及的各個國家、全球半導體産業甚至于世界宏觀經濟都将帶來負面影響。
共同社報道稱,日本政府将修改現行《外彙及外國貿易法》的相關細則,以确保日本具備優勢的芯片生産設備不被中方用作開發和生産芯片。該細則規定,出口特定産品和技術時,需日本内閣經濟産業大臣批準。細則修正案将于近期公布,并向相關企業公開征求意見。共同社預計,最快今年春季,日本政府将啟動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措施。
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去年10月,美國出台了限制芯片制造裝備和相關技術對華出口的禁令。美方還要求在芯片制造設備等方面具有優勢的日本和荷蘭“追随”。日本和美國、荷蘭三國政府高官于上月27日在美國華盛頓就加強對華出口限制達成共識。共同社引述美國彭博社的報道稱,協議具體内容并未公布,因為日本、荷蘭兩國還需要在各自國内調整相關法律法規。多名日本政府官員對共同社表示,日本政府本次确定對華實施出口管制的方針,正是落實上月日美荷三國達成的相關共識。共同社稱,本次出口管制措施并未具體點名中國,以避免招來中方的報複性措施。
日本時事通訊社認為,日本芯片相關企業将被迫重新調整海外戰略。日本佳能公司的産品中有芯片制造不可缺少的曝光裝置。該公司副社長田中稔三對時事通訊社表示,日本政府“可能會在各個方面加強限制”。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尼康、佳能與荷蘭的阿斯麥一起壟斷了全球光刻機市場。另外,東京電子是日本第一大半導體企業,其産品幾乎覆蓋了半導體制造流程中的所有工序。陳言認為,這三家企業未來将是日本追随美國政策、限制向中國出口的重點企業。另外,日本還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原材料供應國家,例如日本曾在與韓國的貿易戰中用光刻膠“卡韓國的脖子”。陳言認為,雖然目前媒體在美國對盟友的要求中未提及半導體生産材料,但是中國也必須對此予以警惕。
據印度《第一郵報》報道,在“拿下”日本和荷蘭之後,美國又開始做韓國的工作,要求這個盟友加入由美國推動的“芯片四方聯盟”,将中國排擠出全球科技供應鍊之外。不過,報道稱,迄今為止,韓國還沒有加入這一聯盟,也沒有追随日本和荷蘭,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産品。但據路透社報道,日前訪問美國的韓國外長樸振表示,首爾将根據美國的《芯片和科學法案》探索與華盛頓合作的潛力,而該法案旨在促進美國半導體生産和研究,以期與中國競争。
日本芯片制造裝備協會(SEAJ)的數據顯示,2021年度日本産的芯片制造設備的銷售額為3.443萬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額比上年度增加57%,達到9924億日元,約占整體的三成,居各出口對象國和地區首位。日本《産經新聞》認為,随着對華芯片出口限制的推進,目前對華銷售額的大約一半将受到影響。印度《第一郵報》分析稱,美國的脅迫政策将損害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芯片企業的中國業務。如果這些企業不能向中國市場銷售,那麼隻能削減産量。
1月25日,阿斯麥CEO溫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得不到這些(光刻機等)設備,他們将自己開發,雖然這需要時間,但他們最終會達到目的。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稱,美國對中國的芯片戰争将産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應。溫甯克的表态暗示了,制裁可能會導緻美國試圖阻止的結果,即一個獨立的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崛起。
陳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受到封鎖,那麼中國勢必調整以往的發展戰略,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科技攻關,加快中國在核心科技領域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美國的打壓政策将帶來多層次的負面影響。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意味着銷售收入受損,研發投入資金被削弱,這對資金密集型的半導體企業是巨大的打擊。而芯片産業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已成為基礎設施,其創新停滞或者由于需求疲弱導緻的提價将使全球宏觀經濟運行成本提升,在目前全球經濟前景黯淡、需要各國團結協作的背景下,相關“反噬”作用不容忽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