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陸亦順
晚期智人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晚期智人時期(約距今5萬年以前),人們每逢秋季,山中的野果成熟,除了捕獵以外,晚秋的野果可以補充人體能量和微量元素。久而久之,形成了規律,每逢秋季來臨,智人們就會格外的開心,靜靜地等待晚秋,山野間的野果成熟。
盤古大帝
然而在公元前一萬八年,盤古開天辟地,中華文明早期的現代人社會開始高速發展。盤古的兒子成鸠氏世襲盤古之位,對天文曆法,自然規律等總結成早期的《連山易》。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就是發生在成鸠氏家族統治華夏地區的天皇氏時期。
連山易
《連山易》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而秋分是一年中的第16個節氣。秋季分為初秋、中秋和晚秋,各别一月。而秋分節氣則在中秋的中旬。秋分,即我國南方由夏季進入秋季的分界點,由此預示着豐收來臨。
每逢秋分節氣,農粟、野果成熟以前,上古先人們就會祭拜月亮,以祈禱農粟和野果的豐收。因此,上古時代的秋分也被稱為拜月節。
秋分祭拜月亮神(拜月節)
五帝時期約公元前3200年,24節氣主演用于農事。對秋分時節祭拜月亮也主要是祈禱五谷豐收。
中華文明進入夏朝後,大禹治水,對河流百川,山脈等諸多地名,以及天文曆法都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統一實行夏曆,也就是今天的農曆。祭拜月亮神,會在祭台上,擺放紅棗,五谷等,夏朝祭拜月亮已經具備一定的儀式。由于每年的秋分時間都不是固定的,但是都在秋季中期,即每年8月,因此,夏朝開始,将祭拜月亮神的日子統一定為夏曆每年8月15日。
周朝時期,定下了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這在周朝史典籍《周禮》中也有記載。因此在周朝時期,每年8月15日祭拜月亮神,已經從民間上升為國家節日,天子朝臣皆拜月。
周天子中秋祭拜月亮
在漢朝時期,中秋拜月、敬老,賜以雄粗餅。雄粗餅便是最早的月餅。對于漢朝的百姓而言,雄粗餅是珍貴的點心,意為享受秋天的收獲。
在浪漫自由的唐朝,才有中秋節一詞,中秋賞月也與上古時代的嫦娥奔月故事聯系在了一起。中秋節上升為全國性節日。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著名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中秋佳節寄托情感的開始。
嫦娥奔月
北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将中秋節食品描述為“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這比漢代的月餅(雄粗餅)要精緻的多,這是形式意義上的月餅。著名詞人蘇轼的《水調歌頭》中的著名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比唐朝寄托情感又升華了很多。
明清時期,功利性的祭拜,祈求情感寄托,形成了中秋佳節的意識形态。清朝的納蘭性德在他的詞《琵琶仙•中秋》中,又将中秋寄托情感給升華了:“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月下許願
而如今的中秋佳節,除了吃月餅,賞月,還有祈禱、月下許願、團圓等情感之意。
著名作家陸亦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