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啟慧
微刻《清明上河圖》 資料圖片
4根白頭發絲上微刻《琵琶行》 資料圖片
過去兩三個月,72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啟慧沒有那麼忙,不過也沒有閑着。他保持着每天堅持練字、畫畫的習慣,還雕刻了《送瘟神》詩二首和一幅疫情帖。他用《送瘟神》詩二首做了一枚5厘米寬、8厘米高的随形印章,60字的疫情帖則被一字一字雕刻在一塊米粒大小的猛犸牙片上。
5月的重慶,陽光下流淌着夏天的熱烈氣息。位于璧山區秀湖水街的“非遺小鎮”,遊人慢慢多了起來。潘啟慧早早地來到隐藏在一座仿古建築中的“精微藝術館”。“做生意要選‘當道’的門面,我搞創作需要清淨。”潘啟慧說。
從小酷愛寫毛筆字和畫畫的潘啟慧,原來是一家三線企業子弟學校的體育老師,1972年開始跟一位民間藝人學雕刻。老師沒多久就過世了,潘啟慧就憑着剛剛學到的一些皮毛慢慢摸索。那時經常停電,但潘啟慧每天晚上的練習雷打不動,就算在煤油燈下也要練到晚上11點。白天稍微得點空閑,也會下意識地拿出“道具”抓緊練。5年過後,他已經能在不到1平方厘米的空間刻500多個字了。
以前的微刻作品基本上都是素色,潘啟慧覺得“有顔有色”更精緻,于是自制寶塔形畫筆,嘗試為微刻作品着色,現在這已經成了他在微刻領域的多項“絕技”之一。
2005年,一個朋友送來一把手指長的袖珍琵琶。看着色澤光亮的無弦琵琶,潘啟慧腦海裡突然跳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能不能給這把琵琶配上刻有《琵琶行》的弦?”他找來幾根白發當弦,自己打磨出和頭發絲一樣細的刻刀。頭發絲直徑一般是0.07毫米,刻刀的刀刃寬度隻有0.01毫米,“呼吸和脈搏都有影響”。反反複複不知多少次,潘啟慧終于在4根白發上完成了《琵琶行》,全詩加上落款,一共630個字。
為了把“琵琶行”做得更加精美,潘啟慧又邀請了10位中國工藝品大師,将燕京八絕中的景泰藍、玉雕、金漆鑲嵌等原材料融合到一件名為《金弦微刻·燕京八絕·白居易琵琶行》的作品中。作品的主體,就是一把長約12厘米,以4根直徑0.1毫米、長不到3厘米的金絲為弦的微型琵琶。這意味着平均每平方毫米内,要刻下6個繁體字。這件花了兩個多月、廢掉了幾十根金絲的作品,2014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潘啟慧的微刻創作,唯一不變的就是“求變”。他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象牙片上仿刻的《清明上河圖》全圖,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在一塊20多厘米長的猛犸牙片和兩張鑲嵌小葉檀形成的臂擱上,用甲骨文、金文、楷、行、篆、隸、草等各種字體的7000多個漢字,集成反映中國書法演變史,榮獲“全國旅遊産品創意設計大賽”金鳳凰金獎。他的《八十七神仙卷》,也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藝術大師金獎。
潘啟慧自己也為微刻改變了很多。他年輕時酒量不錯,因為喝酒後刻刀會抖,就再也不沾酒了。因為用大力氣後手會失去分寸感,他也“戒”了所有的重活。“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樣,幾十年‘十指不沾陽春水’,所以我更要用好作品感謝我的妻子。”潘啟慧說。這些作品讓他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号,2017年又為他赢得了“大國非遺工匠”榮譽。
來源: 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