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一本書《愛吃沙拉的獅子》書裡這樣介紹自己:
“我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偶爾會口若懸河,但平常都是悶葫蘆一個。”
上大學時,他有時一連半個月都不跟人說一句話。
工作後,他不喜歡公開露面,就算是領獎,他也甯願讓責任編輯代勞。
跟陌生人做對談和書信往來之類的工作,他都一律回絕。
年輕時,村上春樹也曾嘗試過改變性格。
那時他在經營一家酒吧,為了生計,村上春樹每天逼着自己和一些顧客聊天。
客人光臨時,便面帶微笑地寒暄:“歡迎光臨!”
但這個過程,對他來說備受煎熬。
所以他索性放棄這種念頭,不再與自己較勁:
“一個人安靜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輩子的夢。我是那種喜愛獨處的人,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
很喜歡一句話,性格内向不是缺點,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伯牙死後,子期摔琴斷弦,不複彈琴,因為再也沒有人懂他的琴聲。
孔子在唯一能與自己進行心靈對話的學生顔回死去時,絕望地喊出了“天喪予”。
大文豪蘇轼則更是感慨“高處不勝寒”。
現實生活中,那些獨來獨往,也不愛說話的人,很多人已經“一騎絕塵”,思維境界、能力水平早已經遠遠超出了所在的圈層。
他們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句經典台詞所說的: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不依戀籠中的安逸,而一心向往籠外的自由。”
這樣的“高人”往往就在我們身邊。
那個卓爾不群的人,隻有到适合他的人群中去,才會被認同、被肯定、被贊賞。否則,便很有可能“虎落平陽被犬欺”。
他們選擇沉默,是在蟄伏,是在蓄能,等待着爆發的機會。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談到了自己對于沉默的看法,他說:“我在沉默裡過了很多年,插隊,當工人,當大學生,後來又在大學裡任教。照我看,不管幹什麼都可以保持沉默。”
沉默,不是一句話都不說,而是不說沒有意義的廢話,沉默是對于自我的要求,也是對于自我的負責,王小波說自己沉默是因為信不過話語圈,他覺得話語圈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因為你有一個遼闊的内心世界,這種精神高度,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一個人最迷人的地方,永遠是充實的内心和豐富、有趣的靈魂,這是别人拿不走的東西,這是你為人處世的底色,内在豐盈了,人格也便立體了。
畢竟每個人的内心都不是能夠顯而易見看得清楚的,有些時候,你揣摩了許久都不知道對方心裡是怎麼想的,那就莫不如不再迎合和讨好别人,隻要關注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内心足夠強大了,拒絕了那些沒必要的無效社交,節省的是自己的時間,也能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和完善自己,幫助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話越是少,外人就越摸不透你,反而對你多了一些敬畏,因為深藏不露這個詞每個人都知道,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你隻有做到了,才會更加冷靜和理智。
《夏目友人帳》中說:
“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如果你不愛說話,那就努力生活吧。
在獨自的時光裡,一點點編織自己的豐富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