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福遊、有全福# 洛陽橋不在東都洛陽市,而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洛陽口建有我國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這也是世界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
很早以前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因為戰亂兵燹等禍,遷到閩南和泉州一帶。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河洛人見到這裡山川地勢很像故鄉,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如此說來,洛陽橋還是跟古都洛陽有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系。
洛陽橋建于北宋,中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之一。橋長八百三十四米,寬七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從基底到橋面欄杆全部石質,經過千年的驚濤駭浪依然堅強如初。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因這裡的荒村古渡,名“萬安渡”。野渡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樯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風起,渡船多日不可發。到唐後期泉州成為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貴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發展至北宋時泉州港灣處帆牆林立,百艦争流,中外商賈荟集,各地貨物集散。于是,小小野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适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諸多因素造成萬安渡建橋迫在眉睫。此刻,仙遊人蔡襄回家鄉任職。
官拜泉州知州的蔡襄,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千年前他的墨寶一字千金,千年後更是無價之寶。蔡知州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是賢臣實幹家,他回到家鄉後,治理蠱害,醫潔鄉裡。植樹造林,發動軍民種植千百裡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貢茶。整修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軍民演武操練,以防海寇。奏請朝廷減免了漳、泉、興三州身丁稅一半。興建水利工程,抗旱救災。集全州之力,修建洛陽口跨海大橋。
修建跨海橋,千秋功德。史料、民間故事皆記載着蔡襄的名字卻忽略了與蔡襄并肩戰鬥的另一位功勳人物—盧錫。盧錫,生平不詳、生卒不詳。雖沒有官方文字記錄他的功績,但是洛陽橋的每塊石頭都镌刻着他的心血。盧錫主持了洛陽橋的修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蔡襄的親舅父。從他适齡入讀與蔡襄同時受教于其父盧仁推算,舅父與外甥屬同齡人。
蔡襄、盧錫修建洛陽橋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洛陽江的狂潮怒浪,江海交彙處極其複雜水文條件,傳統的修建橋基方式根本無法完成。造橋的工匠采用了全新的“筏形基礎”,減少海水、江水對橋基的沖擊。這種“筏形基礎法”直到近代才被西的橋梁設計師所認識。橋墩是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漲潮時隻露一點船行尖頭,像是聯排舟楫在水中漂浮,這石船載着長橋穿越了一世紀風刀雨劍,終于抵達現世。
洛陽橋另有一種更顯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智慧之處,“種蛎固基法”,此又為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基石上養殖牡蛎,借牡蛎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特性把石壘橋基膠固成整體,成為可以抵禦水急潮猛、鹽堿暗腐的中流砥柱,“種蛎固基”是世界建橋史有記載生物學應用在橋梁工程中的先例。
閩南俗語:“棉被裡不睡,牡蛎田裡滾。”意思閩南漁人溫暖幹燥的被窩裡待不住,偏要跑到牡蛎田裡翻滾。牡蛎,自千年前在橋基落腳後,一代代繁衍生息,橋的周圍以及更深處海裡遍布它們的身影,漁人從早到晚在海田裡圍繞牡蛎忙碌。晨昏退去海潮的灘塗上,密密麻麻布滿三四塊長方形石闆搭靠三角狀牡蛎生長人工礁,沒有船頭沒有幫的方形小舢闆,載着漁人載着收獲的牡蛎穿行海溝。船過後,敲牡蛎的梆梆聲依然在橋邊規律的響着,不急、不歇。幾塊木闆拼接簡陋小舢闆長長的雙槳,倒影水中呈菱形。偶有機動船匆匆而過,水波紋漣漪蕩開菱花朵朵。出海的婦人們石階上等候同伴時,光景最是熱鬧。歸來後伊們大都獨自默默離開,一天的海中勞作辛苦可知可觸。
潮漲潮落,橋邊下海歸來的漁人們肩挑手提着成筐的牡蛎,從長橋中部一處小小碼頭拾階而上。碼頭上是橋中腹地湖心島,小島在洛陽橋中部偏南。島上一座紅磚厝建築,門上匾額是拓印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石刻存于室内。“西川甘露”碑刻被碑亭保護。另有曆代碑刻林立,婆娑樹蔭下“萬古安瀾”“萬安橋”的宋代石刻,依然字痕深深。幾株秀木,郁郁蔥蔥亭亭如蓋,陽光過隙蔭下一地清涼。
島正東方矗立石筍一樣的避風塔,塔表面光滑沒有任何裝飾,立于兩層石壇上,壇下南面立有“南無阿彌陀佛 ”的石碑。洛陽橋地處江海彙合處,江潮洶湧、海濤搏擊,人們立塔避風希望神佛護佑石橋平安。建于清代的避風塔于洛陽橋現存八幢石塔中最為年幼。與避風塔相去不遠的是宋代陀羅尼經幢式石塔,修長玉立。橋邊古樹下有阿育王塔,已經風蝕掉了塔剎,依稀可見塔身雕刻的佛像。橋頭南北均有有石塔,橋北雙塔同為閣樓式石塔,典型的南方建築風格。橋南西面石塔與橋北雙塔相似,南十方塔。東面為輪塔,塔身中空,内供奉觀音像,菩薩坐像前香火常年不息。這七幢石塔皆建于橋上,獨有寶箧印經式月光菩薩塔自橋旁另修石壇伫立水中央。石塔四面,三面雕刻佛經文字,西面雕月光菩薩頭像,南面刻“月光菩薩”,北面的落款“己亥歲造”彌足珍貴。這是石橋上唯一紀年文物,準确地記載了洛陽橋建造年代。
洛陽橋建造幾近人力不可為,坊間千年來有關橋的傳說多是神話故事。說是南海觀音在造橋中各種護佑、各種神助。話說這日觀音菩薩看到建橋已然花費白銀一千四百萬兩,造橋銀兩邑人自動捐獻,蔡知州也賣了家裡田地,泉州阖府再也無力籌措後續資金,遂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願下嫁為妻。美貌絕倫的菩薩化身引得飲食男女競折腰,巨賈富豪們、纨绔子弟們,不惜豪擲千金。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始終無一人投中。那以後邑人誓誓旦旦說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是菩薩顯靈籌錢建成。
關于洛陽橋的神話故事連篇累牍,如蔡夫人渡江,夏得海醉投書海神,酒井湧杉,觀音化美女,八仙顯神通。通篇故事下來,大意是蔡大人是文曲星下凡,自蔡母懷胎時已經有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路佑護,當然傳說故事中出場最多的是八仙各顯神通斬妖助建。
蔡襄是不是文曲星下凡,時至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是泉州百姓對其感激之情千年不改初衷。橋南村自宋代建有蔡忠惠公祠,被邑人世世代代虔心供奉着。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蔡襄在記文裡不贅一詞、不短一字、不脫一意記錄了建橋點滴,對自己的功績隻字不提。蔡襄祠院裡,一株古榕遮了半院,廊下曆代碑刻上光影憧憧,走廊盡頭是一張簡單的竹椅。千年前,建橋總指揮盧錫可曾在此小憩,椅背上沉沉的灰漬可是盧指揮身上未來得及清洗的沙泥,公務結束自州衙趕來巡視的蔡大人可曾輕輕拾起舅父委地衣裳。
修橋人盧錫、蔡襄,更有無數連名字都沒有出現的能工巧匠、役人漁夫,他們的智慧、生命、汗水融入了洛陽橋,橋欄是他們有力臂膀,石橋闆是他們堅定地脊梁。護橋者不僅有仙佛,還有凡人武士,猛獸雄獅。橋南橋北各有兩位護橋将軍,手持佩劍的美髯石将軍,面目和藹嘴角含笑。
橋東是望不到邊際的桐華樹林,邑人們稱最美紅樹林。晨時的紅樹林大多是迷濛虛幻,遠處的高樓在重重水霧中隐現,綠色像是海水無邊無際。海水退潮無蹤,樹間逶迤的海溝裡小舟陷進淤泥,大長腿白鹭在舟楫上、在樹梢上、在礁石上歇腳,黑嘴鷗、白頭鹞成群的從樹叢中飛出。生長紅樹林的地方以前是廢棄養蛏灘塗,闆結破爛污濁不堪,治理後種植桐華樹海成為候鳥的越冬場所和遷徙中轉站,更有大批候鳥留下來繁衍生息。
洛陽橋不僅是中國橋梁史上的代表作,還是鳥類樂園,鳥兒或低飛盤旋,或埋頭捕魚,或翻抓蟹蝦,又或者隻是發呆,漁人們耕海牧漁,撒網穿梭,與鳥兒們仿佛舊相識重逢,不熱烈不疏離,無擾相處。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不僅便利了兩岸邑人,對泉州乃至整個福建的經濟帶來了千年不絕的裨益。洛陽口是廣東、福建入江浙、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至此福建地産,内地物資往來不絕,閩地經濟更上一層樓。
跨海石橋南端是晉江市,北端是惠安縣,橋中間有小小石闆,标注着兩地分界。走過長長的古石橋,光陰已經過了千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