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院士學習什麼?今年9月,楊士莪院士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近日,91歲高齡的楊士莪再次走上講台,為本科新生開講專業第一課,這一幕赢得無數網友的敬意60餘年來,他堅持用自己的科研經曆為大學生上第一課,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向院士學習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今年9月,楊士莪院士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近日,91歲高齡的楊士莪再次走上講台,為本科新生開講專業第一課,這一幕赢得無數網友的敬意。60餘年來,他堅持用自己的科研經曆為大學生上第一課。
從30出頭的青年教師,到名滿天下的院士,六十餘年如一日的堅守背後,隐伏着楊士莪對教書育人的尊重與敬畏。給大學新生開講第一課,并非楊士莪院士的角色義務,而是他的主動擔當。尊重學生、敬畏課堂,“院士堅持上第一課”傳遞出一位“大先生”的價值追求。
在一些高校,專業第一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些人覺得,這種入門級課程既缺乏含金量,也不能體現授課教師的水平。于是,有的高校便将專業第一課安排給年輕的講師或者副教授來承擔。那麼,院士心甘情願來上專業第一課,為何?其實,專業第一課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專業認同。上好課,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扇窗戶;上不好,就可能讓學生對一個專業、一個學科失去信心和趣味。當好“燃燈者”,指引和照亮學生們前進的道路,“院士堅持上第一課”的意義不容小觑。
對于學生而言,“院士堅持上第一課”不僅具有很強的光環效應,也具有很強的育人功效。一方面,院士在學術、科研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另一方面,院士具有豐富的科研經曆和人生經驗,不僅能夠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也能通過現身說法,給學生提供信仰驅動和價值領航。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師不僅是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更是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專業第一課的品質,不僅影響學生們的知識學習和專業趣味,也會影響他們的精神家園建設。重視本科教學、重視教書育人,甘為人梯、獎掖後學,“院士堅持上第一課”不僅體現了育人精神,也彰顯了科學家精神。
個别高校教師認為,教學是“公家田”、科研是“自留地”。本科教學管理相對嚴格,少數教授、博導不願意接受束縛,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與其費心費力給本科生上課,還不如多做課題項目、多寫文章多發論文。
高校教師不管名氣多大、榮譽多高,教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關鍵還要依靠教師潛心教書育人。“院士堅持上第一課”不僅是對學生的關愛與善待,也給所有教師樹立了一個标杆和榜樣。社會規範存在着一種榜樣效應,即那些榜樣人物對待社會規範的态度,會直接影響周圍的人。“院士堅持上第一課”具有鮮活、生動的榜樣效應,能示範和帶動更多高校教師回歸角色本位。
在教書育人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或許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卻能對學生産生深刻而長久的影響。潛心教書、靜心育人,正是有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師和“大先生”的努力與堅持,教育這盞希望之燈才會越來越明亮。
(作者:楊朝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師)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