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橙子
“四九城聞名的裕泰老茶館,大方桌寬條凳燙金的對聯兒,銅搬壺細蓋碗小葉香片兒,侃西山道北海取樂消閑兒。”這是由顧威導演、老舍原作的話劇《龍須溝》的序曲。
“四九城”三個字,外加一個意猶未盡的“兒”,仿佛一下子伴着耳邊的京片子穿越回上世紀的老北京城。過去的老北京人總喜歡将北京稱為“四九城”,北京為何會有“四九城”這個别稱?
關于北京的老城門有句俗話,叫“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其中“内九”與“皇城四”就是“四九城”這個名稱的來源。
圖/北京城門平面示意圖
北京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個部分(如上圖所示)。紫禁城也被稱為宮城,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故宮。皇城環繞在宮城之外,是拱衛皇宮并為皇宮提供各種服務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
“皇城四”就指的是皇城城牆設的四個門。明永樂四年(1406)成祖朱棣诏修北京宮殿及城垣,十八年(1420)竣工。随後又拓展了舊皇城南、北、東三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四向開門。正南門為承天門,當時隻是一座黃瓦飛檐樓式的五座木牌坊。成化元年(1465)擴大為九開間的巨大城門樓式建築。此後明代近兩百年間雖屢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改動。
清順治八年(1651),清世祖又下令大規模重建,将正南的“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其餘三門分别稱為“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以示外安内和。故這四個門就是“皇城四”。
圖/天安門
皇城之外是内城,舊時北京城中的百姓大都居住在内城當中,清早期内城隻準滿族百姓居住,而王公貴族的府邸和中央國家機關也都設在内城之内。
“内九”指的就是内城城牆的九個門,分别為: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西直門、東直門、德勝門、安定門。他們建成于明正統四年(1439)。内城九門是北京幾門中最重要的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北京人形象地稱:朝陽門走糧車,崇文門走酒車,宣武門走囚車,阜成門走煤車,西直門走水車。正陽門走龍車,德勝門走兵車,安定門走收兵車與糞車,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
圖/崇文門
此外,在内城南面還有外城,其始建于嘉靖二十三年(1553),主要用于加強城防。原計劃環内城四面一律加築外垣,但當時因耗資巨大,僅建成環抱南郊之部分,開七個城門,故又被稱為南城。外城城牆所開的七門被稱為“外七”,分别為:南面的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側的廣渠門,西側的廣安門,東北隅的東便門,西北隅的西便門。
圖/永定門
清朝定都北京後,将北京内城的漢官、漢民一律遷往外城,而将内城留給八旗官兵分占。其中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為左翼,分居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内。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為右翼,分居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内。因八旗官兵分居在皇城四門之外、内城九門之内,故當時的旗人自我标榜所居為“四九城”,以示身份高貴。到了清朝中後期,才有少數漢人高官,被特允在内城居住,如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曾受過這種優待。
圖/清八旗駐地示意圖
到了今天,四九城早已不僅僅指朝陽、宣武、崇文等中心城區,而是帶着人們對北京文化和情懷的懷念,成為整個北京的代稱。
參考文獻:
申秀婷、邵新春:《北京的城門(上、下)》,《北京檔案》2002年第10、12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