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曙明
國企改革之前,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型國有企業,大都是一個“五髒俱全”的“小社會”模式。
當年很多國有企業不僅有職工宿舍,而且還有食堂、澡堂、學校、醫院等等。
北園路上的濟南卷煙廠,雖然規模不算太大,員工不過八九百人,可上述這些設施卻是一應俱全。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濟南卷煙廠北園路廠區大門。】
濟南卷煙廠在遷址北園路的當年,就建立起了職工食堂。
記得我十歲之前,也就是我們家在煙廠南宿舍居住期間,我們家人大都是到食堂打(買)飯吃,早中晚飯皆是如此。
一來因為家裡住房面積小,安不下爐子,沒法子生火做飯;
二來母親父親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做飯,而我們兄妹年齡太小,也還不會做飯。
記得那時候的煙廠食堂在大禮堂内,我們打好飯後,大都是坐在禮堂的連椅上就餐。
1966年我們家搬到西工地宿舍之後,在禮堂吃飯的時候才漸漸少了,但仍幾乎是天天到那裡去買幹糧。
以後随着我們兄妹漸漸長大了,學會了料理家務,到食堂裡買幹糧的情況才越來越少了。
濟南卷煙廠的醫務室成立于1950年,1952年将某私人診所并入後更名為衛生所。
當時的衛生所内,分設有内科、外科、藥房、挂号室、接生站和擁有23張床位的病房。
1956年衛生所改名為保健站,1987年保健站擴充為職工醫院。
據《濟南卷煙廠志》載:
從1952年到1960年,其接生站共接生了嬰兒758人,這其中就包括筆者我。
記得我們小時候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到廠子裡的保健站去診療,很少往城裡的大醫院去看病。
再說了,那時候的孩子們,似乎都不怎麼長病,或是說不那麼嬌貴,所以我都不記得自己曾經得過感冒發燒的事,擦破胳膊碰破頭的情況倒是常有。
【20世紀70年代,濟南卷煙廠生産車間開展技術革新活動場景。】
職工住房是廠子裡統一分配的公有房,房租低廉得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家後來居住的西工地宿舍,是由坐西面東的倉庫改建而成,每戶統為裡外間,二十多平方米,這在當年算是比較寬綽的了。
除了住房之外,很多人家的睡床也是廠子裡配給的,不記得有租賃費之說。
在我的記憶裡,當年的家庭用電是按燈口(盞)計算收費,每盞燈每月五分錢,私拉亂扯的無人管理,也不計算收費。
自來水是每個院落安裝有一個水龍頭,而我們西工地宿舍,由于南北長有兩三百米,且無院落之分隔,因而從南至北安裝有三個水龍頭。
自來水是随便使用,沒有計量,我也沒記得收取過水費。
當年的職工宿舍,家庭内皆無衛生間,在家洗澡也就無從談起。
為此,廠内設有對職工及家屬開放的洗澡堂,隻不過對家屬限定開放時間。
南宿舍入口處,還有一處廠辦小商店,以售賣油鹽醬醋為主。
在南宿舍裡面,還設有廠辦理發室,專門為職工及家屬服務,理發每次五分錢。
後來理發室遷入廠内,與洗澡堂為鄰,這更方便了職工及家屬理發。
此外,在南宿舍還有茶水爐,每暖瓶開水收一分錢。
我們家搬到西工地宿舍之後,由于距離南宿舍遠了些,所以沒有再去打過熱水。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國企改革後,國有大型企業原有的社會職能,逐步分解到了地方,大企業小社會逐漸成了曆史。
但這段時代變遷在我生命中留下了無數往事,至今仍時常回響。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