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催淚?來源:【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團圓催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團圓,是中秋最鮮明的節日内涵。無論是團聚相守,還是遙寄相思,團圓承載着人們對家庭、親人的樸素情感。其實,不隻是中秋,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團圓的期盼和追求赓續綿延、無處不在。
一輪明月、萬家燈火,團圓——是相伴
這次,說起團圓,我們想先談的卻不是人類。畢竟,守護家人,守護在一起的時光,并非人類才有的情感。
最近,由國新辦對外推廣局指導,解讀中國工作室和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共同出品的紀錄片《與象同行》在國内外熱播。這部紀錄片見證亞洲象“短鼻”家族北遷南返的漫漫回家路:兩頭母象順利誕下新生兒,兩個小家夥的到來為家族增添新生力量;象群相互依偎,把幼象圍在中央,安然入睡;當小象掉進水泥池塘,大象們用盡力氣推小象爬出泥潭……雖有來來去去,但是家族團結友愛的一面,不由讓人覺得:它們的世界和我們沒什麼不同。
一路相随、一心相伴,大象感知到人類的善意,在人們的引導下成功返回栖居地,與更多同類相聚。目前,中國正在推動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建,以建立“短鼻”家族和其他亞洲象家族所在保護區之間的生态廊道,讓它們不再迷路。人類與大象相随,何嘗不也是一次與自然的相知相聚?
紀錄片《與象同行》裡有個細節,在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分隊隊員執行任務的最後一天,心心念念要為這14頭象拍一張“全家福”。“舍不得,大象陪伴了我們三個月,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生活習慣,而且我們的生活習慣,也跟随大象有了改變。”說這話時,鏡頭裡的畫面,是隊員看着手機裡的家人,笑出了聲。其實,與大象同行的三個月,也是與家人分開的三個月。但對家人的牽挂,始終在心頭。
此刻,象與象、人與象、人與人,彙聚成一句話:守護,就是最好的家園;牽挂,就是最美的時光。
念念不忘、溫情綿長,團圓——是牽念
隔千裡兮共明月。走得再遠,故鄉的色彩在心底都不曾改變。
在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第四集《子胥》裡,曾經無論如何也要從子胥村裡走出去的少年們,在時代的浪潮中,互相扶持,實現了當初的夢想。如今,他們心心念念返回故鄉,帶動村子一起緻富。
正如柯文思在導演手記中所說:“就像植根于中國人的基因中一樣,無論去離家多遠的地方打拼,無論職業如何成就如何,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回饋家鄉。”
紀錄片《走近大涼山》裡,為了更好的未來,大涼山的父母希望孩子們走出大山,離開家,去見識更廣闊的天空;練習踢足球的孩子們,脫口而出的願望是:“給學校修個大的足球場”“賺錢給爸爸媽媽買大房子。”
雙向奔赴的牽挂,令人動容。無論走得多遠,來自家人親友的記挂、牽念、祝福和期冀,或許這正是“家”的意義,是“團圓”的價值和力量所在。
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團圓——是堅守
感知團圓的可貴,不盡然在面對面的相聚相伴裡。很多時候,恰是分離時刻,讓相思更顯長情,讓奉獻更為動人,讓我們更真切感受到團圓的來之不易。
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裡,為了幫扶貧困群衆搬離大山,摘掉“窮帽子”,基層幹部常開勇把更多時間留給了鄉親,把大部分收入花在山區裡跑上跑下的汽油費上。時間是公平的,他犧牲的,隻能是對家人的陪伴,他得到的,是更多人的理解。
紀錄片《超凡未來:你不了解的中國科學故事》裡,為從一句“咱們也建一個吧”到FAST工程主體落成,我們用了整整22年;“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完成蛟龍号7000米海試,置身于極端環境,陪伴他的,隻有孤獨與未知。他們的堅守,為的是全人類的未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短短兩個月内,全國各地共選派330多支醫療隊,超過4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其中重症醫學科、感染科等相關專業醫護人員達到了16000多人。紀實短視頻節目《恰是韶華》第四集《“疫”無反顧》,講述了北京協和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成員曹玮義無反顧地沖在了抗疫第一線的經曆。
在《我們的“戰”疫》裡,為與時間賽跑,疫苗研發人員夜以繼日,堅守實驗室;在海外疫情高發期,血液專家毅然離家,奔赴馳援。
這些與團圓、分離、堅守有關的故事裡,有你有我,有家有國;有團結奮進的精神,有命運相連的情懷。
“天使冒着生命的風險,推我度過病魔的險灘。天使忍住親人的思念,日夜守在我的身邊。”抗疫音樂短視頻《星光》,孩子們純淨的童聲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如今,疫情還未結束,如約而至的這個中秋,一些人無法返鄉團圓、舉家賞月。但是,此時我們更深深懂得:正是一些人的分離,一些時候的堅守,換來了更多人的重逢、更長久的相守。
惟願所有堅守,終将通往平安,終将奔赴團圓。
本文來自【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