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農村孩子沒什麼錢買玩具,周邊能抓到的、沒有什麼攻擊性的小動物,可能都會成為玩物,很不幸,柞蠶就成為了這樣的對象。
本地的柞蠶,一般都在樟樹上長,似乎也隻有在樟樹這種樹上才能發現。它一般春夏之際出現,吃樟樹的嫩葉子,通體翠綠色,小手指那麼大,周身有褐色或白色的硬刺,有點紮手但是不會傷人,也不咬人。在人的手掌甚至前臂上爬走時,最多有點皮膚發麻的感覺,其實也是心理作用,蠶蟲本身并不會有攻擊性。所以這條僅僅是看上去略顯恐怖的綠色大蟲子,成為小孩的玩物,也就不那麼稀奇了。稍微補充一下,柞蠶不是野蠶,而野蠶據說是一種害蟲。
到了季節,我們這些小孩子放學後,還是會成群結隊地到附近的樟樹那裡,去找這種柞蠶。一般在樹幹或者矮處枝葉上就能找到,它幾乎一直不停地吃葉子,人過去也不跑(恐怕也躲不開吧),隻要手能夠得着,很容易就被我們抓回家裡。
抓到後,我們通常就放在火柴盒裡,會定期采摘樟樹葉子回來喂它,精心飼養,一直喂到它吐絲結繭。吐絲結繭時,一開始淡黃綠色的絲很柔軟,到後面變得灰褐色,也硬起來。再後面,繭裡鑽出一隻大蛾子,并飛了起來,而不是美麗的蝴蝶,說實在的,那一刻挺有點失望的。其實蝴蝶似乎也是從繭裡蛻變出來的,隻是蝴蝶的繭要小很多,不如蛾子的繭大。
不過很多時候,蠶蟲結繭後不久,就會被小孩子撕開,把裡面暗紅偏黑色的蛹拿出來。如果沒有成蛹,蠶蟲一般也卷曲着似乎睡着了,身上的硬毛,也會變軟。從綠色大青蟲變成暗紅滾圓尖頭的蠶蛹,這個變化讓我們覺得很新鮮的,但玩了之後,這個蠶蛹還可能會被烤了吃,真正的高蛋白,可憐的蟲子!所以現在在飯店或者燒烤攤上,也能看到有蠶蛹這道菜,家蠶(桑蠶)和柞蠶的蛹大小、顔色幾乎一樣的,但是即使作為據說很好吃的廣東人,我看到了,也敬而遠之。
放在火柴盒裡的柞蠶結繭,得到的就是長方體形的蠶繭了,而樟樹上我們能找到的蠶繭,則是像是普通的桑蠶繭的樣子,隻是有點灰褐色,不像桑蠶繭的白色。柞蠶繭也很硬的,不過我聽說桑蠶繭其實也硬,需要水煮軟化後,才能抽絲。
離我家不過幾十公裡的地方,就以桑基魚塘的生産方式而出名。農人發揮地理優勢,因時而作,低窪地挖成魚塘養魚,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蠶屎)喂魚,塘泥挖到塘基上肥桑,這是一套科學、良性的生态循環方式,屬于有機耕作。
與江南一帶類似,珠三角的養蠶缫絲業也曾經非常發達,大量生産蠶絲,不過,我們這邊已經靠近丘陵山區了,就沒有什麼人養蠶。我猜測主要是因為山區沒什麼魚塘,而且土地貧瘠,種糧食都不太夠吃,種桑樹不如河流下遊肥沃的沖積平原,所以養蠶不成氣候,也就沒人能堅持下去了。所以有養蠶業的地方一般都比較富庶,不知道哪個是果,哪個是因,或者互為因果呢 ^_^
順便多說一事。蠶絲被算是秋冬季比較熱門的商品了,我剛好有朋友來自江蘇盛産蠶絲的地方,問起蠶絲被來,她卻一臉厭惡。問為什麼,說她家那邊一直都是用百分之百的純蠶絲做被子,不知道是因為吸汗還是沒有采用其他蠶絲特殊處理工藝方式的原因,蠶絲被一般第一年柔軟,第二年開始發硬,幾年後的整張被子就硬邦邦的,很難蓋,而且蓋不嚴,也正是這個原因四處漏風,一點都不暖和,反而是有點冷冰冰的感覺。大家又知道,其實江南地區的冬天是比較冷的……所以她從小孩子開始,特别是走親戚家,屢屢被安排蓋硬的蠶絲被後,就對此就很抵觸。她還勸誡我說,不要想當然地認為純天然的蠶絲被蓋得舒服,一定要慎重選擇,當然,我有點不太理解她強調的是“蠶絲被”,還是“純天然”,關鍵詞把握錯誤偏差可就大了。
但我看過那些廣告說柔軟舒适的蠶絲被,嗯,不知道該相信廣告,還是相信朋友的話呢?所以也就遲遲沒有動手去買蠶絲被。家裡一直蓋着最暖和的被子,其實是老嶽父幾十年前在青藏高原的部隊裡當軍醫期間,從附近牧民手裡買的駝毛做裡子的被子。據說買回的駝毛髒得不行,有一股非常大的怪味,讓老嶽父辛辛苦苦、細細地洗了好久,才千裡迢迢帶回廣東給家裡做被子。洗洗縫縫,幾十年裡都蓋得特别暖和。(除倒數第2張,其他均借用頭條的免費正版圖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