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去世前的走馬燈

去世前的走馬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0 21:31:55

來源:漯河日報-漯河名城網

走馬燈又叫跑馬燈,是一種中國傳統花燈。走馬燈起源于隋唐時期,因有轉運、走馬上任等美好寓意而深受人民群衆喜愛。漯河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但随着時代的發展,走馬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去世前的走馬燈(消失的走馬燈重獲新生)1

林平是市區泰山路德澤陶瓷博物館館長,今年58歲的林月平是館内工作人員。二人都是召陵區召陵鎮林莊村人。2016年,林平和林月平聯合走馬燈第三代傳承人林大毛先生,成立了“搶救·傳承傳統走馬燈”制作小組,對傳統走馬燈進行改良,融入現代元素,讓在漯河消失了幾十年的走馬燈重新轉了起來。

走馬燈制作原理飽含古人智慧

在近期公布的第六批漯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出現了走馬燈制作技藝,讓走馬燈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7月15日,記者采訪了我市“搶救·傳承傳統走馬燈”制作小組負責人林平和走馬燈第四代傳承人林月平,為廣大讀者揭開走馬燈的神秘面紗。

據史料記載,走馬燈起源于隋唐時期,盛行于宋代,常見于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在古代,走馬燈是用高粱稈作為框架,用宣紙包裹四周,用彩紙編成精美吊飾。燈内平放葉輪,下面有燭台。點上蠟燭,蠟燭燃燒産生的熱力形成氣流,推動葉輪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将剪紙的影子投射到燈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古人喜歡在燈的各面繪制武将騎馬的圖畫,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這種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的制作原理,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讓人欽佩。”林平告訴記者。

關于走馬燈的民間傳說

林平告訴記者,因為走馬燈仿佛幾個人在你追我趕,現在也用來比喻穿梭不停的事物。關于走馬燈,有很多民間傳說。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王安石撿聯獲妻”的故事。相傳,王安石23歲那年去趕考,晚上在街上閑逛時,見一馬姓人家門口的走馬燈上有一副對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這是馬家小姐為擇婿而出的上聯。能對出下聯的人,就可成為馬家小姐的良配。

當時,王安石看完便走了。後來在考場上,王安石第一個交卷。主考官見他交卷快,想試試他的才藝,就指着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讓王安石接下聯。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馬家門前的“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又快又好,令主考官驚喜不已。

考試結束後,王安石想起走馬燈給他的靈感,忍不住又來到馬家門前。馬家人請他到府中應對,他将主考官的飛虎旗對聯說了出來,馬家當即決定将女兒許配給他。二人舉行婚禮時,喜報來了:“王大人高中,明日請赴瓊林宴。”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官,下獲賢妻,一時傳為美談。走馬燈也被人們賦予了轉運、走馬上任的吉祥寓意。

傳承三代的走馬燈制作技藝

走馬燈作為燈籠的一種,是漯河富有特色的民間喜慶元素之一,頗受民衆喜愛。20世紀30年代,每逢春節,林莊村的林穆氏都會用高粱稈、白紙、紅色剪紙等制作走馬燈。她的制作技藝師承其父親穆老先生。她制作的走馬燈,圖影似駿馬奔騰,用來寄托對幸福平安的美好期盼。

林穆氏的兒子林大毛從小看母親制作走馬燈,對走馬燈很是喜愛。20世紀70年代,林大毛正式随母親學習走馬燈制作技藝。隻是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讓他成為走馬燈制作技藝的孤獨守護者。

在那物資匮乏的年代,林家的“走馬燈”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很多快樂。但随着時代的發展,機械化、批量化生産的各式燈籠走進大衆生活,走馬燈這種傳統的燈籠逐漸被人忘記,願意學習走馬燈制作技藝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林大毛如今已經70多歲,家族傳承了三代的走馬燈制作技藝瀕臨失傳。

衆人接力使走馬燈獲新生

林平和林月平小時候經常到林大毛家看走馬燈。她們熱愛傳統文化,對給兒時帶來很多歡樂的走馬燈有深厚情感,決心拯救這項傳統技藝。2016年,林平主導成立了“搶救·傳承傳統走馬燈”制作小組,邀請林大毛老先生任技術指導,培養愛好剪紙的林月平作為走馬燈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

他們一起對傳統走馬燈進行創新。為了提升穩定性,他們将高粱稈改成木材,運用現代美學、光學原理,以及繪畫、剪紙等技藝,讓走馬燈有了更高的審美、觀賞、娛樂功能和文化藝術特色。在部分燈的制作中還融合了小商橋、賈湖骨笛等漯河元素,也引入了一些兒童喜歡的現代元素,如小豬佩奇等動畫人物。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2018年,他們精心制作出12盞走馬燈,并在2019年農曆新年隆重推出為期5天的走馬燈展覽,使在漯河消失了幾十年的走馬燈重新轉了起來。他們為走馬燈取名“望舒禦月走馬燈”。傳說“望舒”是為月亮駕車的女神。他們期盼走馬燈這項傳統技藝如同望舒駕月,由東至西循環往複,周行不殆。“當時燈就挂在我們博物館門前,很多路過的人前來觀看,還有學校組織學生來參觀。”林月平告訴記者,大家希望博物館經常辦展覽,讓這項傳統技藝被更多的年輕人所了解。

如今,在德澤陶瓷博物館的一個展廳裡,懸挂着十多盞精美的走馬燈。采訪時,林月平和館内的幾名年輕人正在制作台前做新燈。“我們打算做一些新品,希望到新年時能展出。”林平告訴記者,走馬燈制作技藝已經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她們打算成立“走馬燈制作技藝”傳習工作室,培養第五代傳承人,希望能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曉玉

本文來自【漯河日報-漯河名城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