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小聚聊天,聽說了一件蹊跷的曆史趣聞。
朋友一家人随旅遊團去江西九江遊玩,在參觀“琵琶亭”景點時,導遊小姐繪聲繪色地給遊人們講述起有關琵琶亭由來的故事。
其中,談到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寫的琵琶女時,真是令人腦洞大開。
據導遊小姐介紹,琵琶女是緬甸人,當年跟随父親往返長安做玉石生意,後來路遇劫匪,流落長安才成了歌女。
多年以後,也才有了琵琶女與白居易的偶遇淵源。
白居易《琵琶行》中,對琵琶女的身世是這樣說的:“自言本是京城女,曾在蛤蟆陵下住。”
然而,導遊小姐說她是緬甸女,是有意編造琵琶亭的神秘之感,還是旅遊文化的确鑿有據呢?
01 白居易與骠國樂的機緣要想弄清楚琵琶女是不是緬甸人,首先我們要簡單了解一下緬甸的曆史。
中國古籍中,緬甸在漢代稱撣國,唐代稱骠國,宋代稱蒲甘,明代始稱緬甸。
在緬甸早期國家史和緬甸文化史上,骠國(公元前後到9世紀)具有重要的地位,初步奠定了緬甸曆史發展的核心地域、族群和文化基礎。
按照《新唐書》的《骠國傳》史籍記述,骠國北接南诏(中國雲南),在地域上正處于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通的從中國四川到印度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核心路段,與古代中國的關系密切。
公元801年,骠國國王雍羌派遣以王子舒難陀為首的使團樂隊來唐朝朝貢,作梵歌疊舞,申請作“唐外臣”。
著名演員于榮光、秋瓷炫主演的《舞樂傳奇》就是這段曆史故事的真實再現。
當年11月到達南诏首府大理,12月到達成都,次年2月到達長安。随行的有樂工35人、樂器22種,獻樂12首。
其中,在這22種樂器中,《新唐書》詳細羅列了19種,共計38件,詳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得知,骠國所進貢樂器就有龍首琵琶和雲頭琵琶。而他們帶來的“骠國樂”轟動長安,受到了唐宮廷和當時文人學士的歡迎。
唐德宗對骠國樂也是贊賞有嘉,令當時的校書郎白居易寫信給骠王,稱贊唐與骠的友好邦交,并封雍羌為檢校太常卿,舒難陀為太仆卿。
同時唐代文人們記下了自己對骠國樂的感受。白居易、元稹都作有《骠國樂》,這些文字一直傳誦至今。
其中白居易所寫的是新樂府詩《骠國樂》:
欲王化之先迩後遠也,貞元十七年來獻之。
骠國樂,骠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杖禦紫庭,黈纩不塞為爾聽。
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
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鬥薮龍蛇動。
曲終王子啟聖人,臣父願為唐外臣。
左右歡呼何翕習,至尊德廣之所及。
須臾百辟詣閣門,俯伏拜表賀至尊。
伏見骠人獻新樂,請書國史傳子孫。
時有擊壤老農父,暗測君心閑獨語。
聞君政化甚聖明,欲感人心緻太平。
感人在近不在遠,太平由實非由聲。
觀身理國國可濟,君如心兮民如體。
體生疾苦心憯凄,民得和平君恺悌。
貞元之民若未安,骠樂雖聞君不歎。
貞元之民苟無病,骠樂不來君亦聖。
骠樂骠樂徒喧喧,不如聞此刍荛言。
可以說,沒有現場的聞聽觀賞,白居易寫出如此震撼人心之詩是難以想象的,也是萬萬不可能的。
其中的“玉缧一吹椎髻聲,銅鼓千擊文身蛹,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鬥擻龍蛇動”,白居易也見證了骠國音樂水平的不同凡響。
這其中也包含了骠國樂之“琵琶曲”。
從史料記載看,白居易是深谙音律的,骠國樂之鮮活新奇,之曲婉調轉,也是給白居易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2 《琵琶行》寫作的難言之隐《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這時距離骠國來朝十四年之久了。
我們再來看看《琵琶行》的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铮铮然有京都聲 ……
從詩前小序,我們可以了解到,白居易送别客人到湓浦口,夜裡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聲韻。
白居易離開京城長安快兩年了,仍然能聽出琵琶曲的韻味應該屬于長安京都一派的。
一般的俗樂是無法引起“音律”行家白居易共鳴的,古代是這樣,現在也如此。
白居易在不經意間就聽出了曲韻分别,不可說不是高手,正因為白居易對音律的精準專業,還有他對骠國樂的記憶猶新。
據“緬華網”記述,曆史上,尤其是處于骠國時代的緬甸人崇尚自然、純樸,表現歌曲上不重視氣勢音量,音域的寬度,着重内心的表達,溫柔宛約的吟唱是一大特色。
白居易恰逢貶谪江州(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司馬,心情十分低落,溫柔宛約的骠國樂也正可以給他以心靈的慰藉。
況且也會使白居易回想起十四年前的熱鬧精彩場面,發出“此曲隻屬骠國有”的感慨吧。
十四年前的現場賞樂,十四年後的舊曲重溫,不也是一種巧妙的契合嗎?
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沒有确切點明,也是有他的顧慮。當時是唐德宗執政,現在是唐憲宗為皇,自己剛遭陷害,又何必再添新的“莫須有”呢?
03 宮内女樂師鄭中丞的骠國樂唐文宗時期著名琵琶女鄭中丞用過的“小忽雷”也就是龍首琵琶,據專家考證,是緬甸民族樂器,也是緬甸、印度、中國文化交融的産物。
前文筆者也引用《新唐書》作了交代。
曆史上,鄭中丞還有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有個士人小官梁厚本,正在宮外護城河垂釣,看到飄來一個大箱子,赫然發現箱内有位氣息奄奄的豔裝女郎,動了憐憫之心,抱回家中将女郎救活過來。
原來女郎名叫鄭中丞,是宮中彈奏琵琶的女樂師,不知何事觸怒龍顔被賜絞死,宮中侍女憐之将其“屍”置于箱子中,随護城河飄出宮外,終命不該絕,被救“重生”。
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樂女感恩圖報下嫁于他。夫妻二人每遇良辰,飲于花下,酒酣之時,鄭中丞便懷抱龍首琵琶小忽雷,朗彈數曲。
這一天,有黃門放鹞子(也就是太監放風筝)路過其門,在牆外偷聽,自言自語:“此鄭中丞琵琶聲也,骠國樂也。”
回宮後,報告給了皇上。
唐文宗深感震驚、更為迷惑,立即宣召梁厚本進宮。
梁厚本跪在文宗面前,面如土色,如實供出了救鄭中丞并納為妻的經過。
文宗拍案而起,仰天大笑:“免厚本無罪!”并賜金銀财寶。
不過,唐文宗又令他立即将鄭中丞送回宮中,派黃門小太監前往迎接。
據《樂府雜錄》雲:“自賜鄭中丞缢死,文宗方是追悔,獲知得救,至是驚喜。”
唐文宗在位時間為公元826年至840年,正是白居易54歲以後的後仕途時期。
皇宮内的鄭中丞所彈奏是骠國之樂,樂器也是骠國所獨有,能達到如此熟練精巧程度的,也一定是骠國樂師所為。
我們再來過濾一下開篇的疑問,那位導遊小姐關于琵琶女身世的說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梁厚本能娶逃亡的鄭中丞為妻,白居易詩中的琵琶女也一定是年老色衰之後,“老大嫁為商人婦”的。
因此,白居易詩中琵琶女“半遮面”的身世也梳理清楚,她原本就是緬甸人。
文|鶴鳴甘棠
參考資料:賀聖達《緬甸曆史文化發展及中緬交往》、陳序經《骠國考》、《新唐書》、《樂府雜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