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07:51:24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1

在每年清明節假期中,有不少人選擇在這個難得的機會裡和家人朋友們在祭掃後,一同到郊外踏青,感受春天的氣息。

相信不少朋友在享受春日暖陽的時候,也會出現一個小小的疑問,那就是清明節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其氣氛應該是凝重肅穆的。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2

▲踏青的人群

為什麼踏青這種歡快的活動,也成為了清明節習俗的一部分呢?這就要從清明這個節日的根本屬性講起了

一、清明節的由來

對于清明節的起源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為常見的說法為清明節是從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的。

随着時代的發展,原先三月三的上巳節和寒食節融合到了一起,就成為了如今清明節的雛形。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3

▲清明節宣傳畫

所謂寒食節是古人為了紀念春秋三傑之一的介之推,當時他跟随晉文公重耳一同逃亡,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曾經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但是在重耳登上國君之位後,卻沒有封賞介之推,在得到其他人的提醒後,他派人找到了介之推的住處,并希望能請他出山為官。

但介之推拒絕了重耳的邀請,無奈之下,重耳接受了他人的建議,想通過放火燒山的方式逼他出來見自己,但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卻被活活燒死在一株大柳樹旁。

這讓重耳感到十分難過,并決定将介之推的死期定為寒食節,并曉谕全國在這天禁火、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其日期大約在如今清明前幾天。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4

▲介之推與母親

據傳重耳在第二年,又去到了介之推去世的地方,他驚訝地發現介之推臨死時抱着的柳樹竟然又複生了。

重耳便取下了柳枝,編成了枝圈戴在頭上,并為這株柳樹賜名為清明柳,這也是後來該節日改名為清明的原因之一。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5

▲晉文公重耳

到了唐代的時候,原本三月三日的上巳節逐漸和寒食節結合到了一起,這也讓寒食節最終演化成了清明節,并繼承了上巳節踏青的習俗。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到,此時清明節并沒有祭祖的習俗,但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明确寫出了,清明這一節日中包含的愁緒,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二、辭舊迎新

這我們就要重新回到寒食節的習俗問題上了,寒食節中最重要的習俗便是禁火和寒食,這裡面不但包含了紀念介之推的含義,還有另一層非凡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絕大多數節日都和農業生産息息相關,寒食節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其正好處在陽春三月這個萬物複蘇的季節,因此從寒食節誕生之初,就和春耕聯系到了一起。

而寒食節的禁火,其實也包含了古人對于來年風調雨順的期盼。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6

▲清明節日食品青團

在中國古人的意識形态中,一直有着同類相生的原則,其中火焰和幹旱這兩個意象就經常被聯系在一起。

因此古人在春耕前的寒食節選擇禁火,也有祈求來年不要幹旱的意味。

但古人也信奉萬物有靈,他們認為禁火可能會觸犯司火的神明,因此他們會在寒食節後舉行正式的“改火”儀式,即停用舊火,改燃新火,以表示對于火神的尊敬。

其實,這種類似的儀式在全世界的諸多文明中都十分常見,一些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們會在每年年尾的時候,燒掉一些衣物和日常用品,然後熄滅這個燃燒着的火堆。

在新年到來之際再另起爐竈,這和我國春節辭舊迎新的寓意基本一緻。

對于古代的農民來說,春耕是一年工作的真正開始,在宋代之前,除夕的地位甚至不如清明節,因此他們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舉行這種辭舊迎新的活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7

▲春天的垂柳

從古人在寒食節食用的食物中,我們也能看到辭舊迎新的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雞蛋和子推燕。

雞蛋與新生之間的關系自然不必多說,所謂子推燕,指的是用面捏的燕子狀糕點,在做好後需要用柳條串起插入門楣,之後才可取下食用。

燕子作為候鳥,一直都被中原地區的古人視作報春的信使,而柳樹更是生命力的象征,而且古代在祈雨的時候,柳條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這讓子推燕也包含了祈求風調雨順的含義,其也成為了清明節中最重要的食物。

在傳說中,介之推死時抱着的柳樹在第二年複活,這讓柳樹似乎有了連接生死的意味,其也和人類的生育聯系到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喜歡用柳樹來形容女性的腰。

古人因此希望在這個柳條抽芽的季節,能夠用柳樹的意象,為家庭和農作物帶來更多的生命力。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古人對于清明節的看法,集中在辭舊迎新和萬物複蘇這兩個概念上。

因此他們也會自然地認為先祖的靈魂會在這個特殊的季節蘇醒過來,重新回到世間與後人溝通。

因此每逢這個時節,人們都會帶着祭品去到先人的墳茔前灑掃墳墓,并在其上插上新折的柳條,以求能夠借助柳樹的神力與先人進行溝通。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8

▲向牧童問路的杜牧

和春節時期祭祖以求祖先保佑的訴求不同,清明節的祭祖,蘊含着更多的感情因素,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杜牧的黯然神傷自然就不難理解了。

但縱使如此,清明節的整體情感基調依然是相對積極的,因為新的開始才是清明節其最終極的意義。

三、清明踏青習俗

在确定了古代清明節積極的基調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古人為什麼會選擇在清明節出遊了,那麼他們在清明節,都有哪些活動呢?

在古人的清明節活動清單中,踏青絕對是裡面的重頭戲,清明節踏青,古時稱探春、尋春。

是一項少見的男女共同參加的活動,在這天即使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也要在家人的攙扶下到院子裡走一走,為的就是接觸春天的氣息,并讓它們帶走身上的晦氣。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9

▲《清明上河圖》局部

從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明時節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這也說明當時清明已經成為了一個舉國歡慶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的出遊,更多是為了讓自己和春天形成更多的交互,從而為自己也為即将到來的春耕帶來更多的活力。

除了踏青之外,蕩秋千也是清明時節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動。

據說秋千是古人為了模仿祖先攀樹取食發明的遊戲,而且其最早名字為“千秋”,表示了人們對于長生的追求。後來為了避諱,才改成了秋千。

雖然秋千的名字變了,但其包含的追求健康的寓意卻沒有發生改變。

因此人們都會選擇在清明時到戶外蕩秋千,為的就是讨一個好彩頭,在新的一年裡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與此同時,秋千蕩得越高,也意味着新一年莊稼的收成就會越好,今天的山東地區依然流傳着“秋千打得高,莊稼收成好”的民諺,也是從這一習俗中演變出來的。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10

▲蕩秋千的古代女性

如果大家關注中國古代文學的話,會發現蕩秋千似乎是一項專屬于女性的娛樂活動,其實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對于農耕生産的期望。

他們希望借助女性的生殖力來幫助莊稼生長得更好,就讓女子多蕩秋千,久而久之蕩秋千就成了女性的專屬遊戲了。

除了蕩秋千之外,古人在清明時節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拔河了,和蕩秋千不同,在拔河活動裡男性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這項活動的舉辦是為了彰顯男人們強健的體魄,同時也是為了喚醒他們的身體,以便于盡快投入到繁忙的春耕之中。

由此可見,古時候的清明節雖然也有祭祖活動,但其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迎合春天萬物複蘇的特點,并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春耕做着準備。

雖然中國是一個講究“事死如事生”的國度,我們對于先人的祭祀也十分重視,但是實際的生産生活始終都是人們最牽挂的。

因此清明節更像是人們在投身勞動前的一次放松,是為了後面的勞作積攢力量,這也讓古代的清明節充滿了勃勃的生氣。

國内各個地方清明的風俗習慣(清明作為一個祭祖的節日)11

▲踏青的古人

如今随着社會的發展,從事農業生産的人數不斷下降,人們對于春耕的感受也不如古人那般強烈,清明節似乎成為了祭祖的專屬節日。

在這裡筆者希望大家在每年的清明時節,在祭祖的同時也要用心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機,在紀念親人之後找到生活的積極意義,并為之努力奮鬥。

另外,起初古人在清明祭祀先人之時,是不會焚香燃紙的,今人也應該效法古人,摒棄陋習。不妨在清明時節為過世親人擦拭墓碑,在墳前插上一株柳條或是鮮花以示紀念。


注:

本文關于古代清明文化的相關内容,參考自《清明節:中國古代的一個大型春祈儀式》,刊登于《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月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