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重塑城市?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在以文化建設帶動城市建設的實踐中,藝術日益成為城市轉型的重要助推器從城市建設到城市更新,越來越多的美術元素融入公共空間,以小中見大的特質,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彰顯城市特色品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連接生活和空間美學出發,充分發揮藝術優勢,有助于增強城市的生命力與藝術的延展性,以藝術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體形象和發展品質,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藝術重塑城市?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以文化建設帶動城市建設的實踐中,藝術日益成為城市轉型的重要助推器。從城市建設到城市更新,越來越多的美術元素融入公共空間,以小中見大的特質,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彰顯城市特色品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連接生活和空間美學出發,充分發揮藝術優勢,有助于增強城市的生命力與藝術的延展性,以藝術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體形象和發展品質。
以藝術設計美化城市公共設施,延續城市文脈。公共設施是城市美學的載體,也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如今,不論是小型服務設施,如路标、座椅、公交站亭,還是大型交通設施,如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等,在城市建設中都越來越受重視。在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資源、梳理曆史文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手法将其豐富意蘊轉化為設計元素,運用到城市公共設施的整體規劃中,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彰顯城市品格。比如,杭州地處江南水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故其城市色調以淡雅的低飽和色彩為主,力求體現水墨畫般的韻味。同時,杭州城市中的部分标識融入市花桂花、西湖、錢塘江等代表性圖案元素,以精妙的現代設計凸顯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魅力流淌于每一條街道。
以藝術活動融入城市社區發展,激發城市活力。美好的社區生活,不僅在于人居環境美化,還在于人們精神生活富足,有着強烈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藝術活動成為以藝術聯結人與城市的一種有效方式。它往往由藝術家發起,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促進人際互動,加強社群凝聚力,提升藝術修養,豐富城市文化生活。像在北京市西城區楊梅竹斜街,藝術家團隊利用閑置空間創新打造“胡同花草堂”,收集廢棄容器作為花盆,鼓勵居民通過養花、種菜等活動增進交流。随着居民參與度日益提升,鄰裡關系更加融洽,社區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這一藝術實踐也為城市曆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提供了新方案。在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師生團隊走入社區,與居民深度交流,用藝術的方式記錄百姓故事。同時,團隊通過手繪等方式改造垃圾桶、宣傳垃圾分類理念,使藝術真正服務大衆,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多種藝術活動的開展,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徑,為閑置的社區空間注入文化活力,使城市文化建設的主體不再隻是藝術家,而是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居民。
以藝術作品點亮城市空間,塑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設不僅需要開展城市色彩規劃、城市标識設計等,更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藝術名片”。如大衆熟知的城市雕塑《黃河母親》《五羊石像》《開荒牛》,分别代表了蘭州、廣州與深圳的城市文化、曆史和精神。從體量上看,這些雕塑雖不如大型建築醒目,卻以獨特的藝術創造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對城市的認識。優秀的藝術作品,還可以搭建起公衆與城市對話的橋梁。比如地鐵空間的藝術創作,越來越注重對地域文化曆史的挖掘。通過藝術的形式将其提煉、放大,可以提升地區知名度、強化人們記憶。像長春地鐵一匡街站内的大型壁畫《工業記憶》,将齒輪、轉軸、管道等工業生産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機械元素加以組合、重構,輔以長春工業機械制造史,向來往的行人講述着工業留給這座城市的珍貴印記。與之類似的還有北京地鐵清華東路站的《學子記憶》、深圳地鐵紅嶺北站的《深圳記憶》等一批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地鐵公共藝術。這些作品巧妙诠釋站點所在地的文化底蘊,将地鐵站化為小型展館,讓藝術空間化、空間藝術化,使人們進入地鐵站時,就能通過具有獨特文化氣質與審美取向的藝術作品,了解該地的人文曆史,感受城市文化的豐富多彩。
如今,各地正在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這為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的融合發展帶來新契機。統籌運用不同門類的藝術,共同參與城市空間、視覺、文化等多層面的生态建構,将為城市帶來更多人文氣息與發展活力。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1日 08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