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教育”關注,後台回複:學習,0元領古詩文音頻
教育
父母掌握一點,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 | 語不惜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前陣子,表姐一臉愁容地跟我聊起外甥的一個「怪癖」:
「兒子都6歲了,晚上睡覺還要摸胸。」
表姐說,她不止一次跟孩子解釋,這是媽媽的隐私,寶寶大了,不能再摸了,每次他都答應得好好的,但過一陣子又忘了。
這讓表姐很是煩惱。
其實我是知道的,外甥的這個習慣也不難理解。
孩子5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爺爺奶奶帶回老家了,接回來的時候已經4歲了。
外甥被接回來以後,通過摸媽媽的乳房,重新取得了和母親身體上的鍊接,他在試圖找回缺失的安全感。
很慶幸,表姐沒有簡單粗暴地制止。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退行」,也就是說,孩子在童年時期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太少,回到父母身邊後,行為才會退化到嬰兒時期。
雖然孩子一直摸乳房不對,但總需要一個過程。
這個時期,父母無需焦慮,隻要全然接受,再給孩子耐心指引就好。
當孩子從媽媽那裡感覺到愛和安全感後,這種行為自然就痊愈了。
孩子的「退行」不隻表現在摸乳房上,很多孩子還會出現其他「退行」行為:
比如抱胳膊、摸肚子、聞衣服、揪耳朵,喜歡抱着自己常用的布偶、小毯子、小被子、枕頭等才能入睡等。
對于孩子身上的這些「小怪癖」,我們往往感覺不理解,甚至匪夷所思:「娃娃多髒了,還不扔了?」「你都多大了,還摸,羞不羞?」……
甚至,我們會給孩子貼标簽,「有病」、「戀物癖」、「小流氓」。
知乎上,有個網友求助說:侄女有戀物癖該怎麼辦?
這名網友說,外甥女今年5歲,從小睡覺的時候有個小狐狸玩偶。現在上幼兒園都得帶着,要不睡不着。
她小時候還特别喜歡一塊小床單,睡覺的時候必須要鋪在身下,除了她自己的房間哪裡也不睡。
他的叙述中有一個細節,小女孩4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自此,孩子就出現了這些異常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過渡性客體」,過渡性客體是孩子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征。
5歲小女孩之所以出現了行為「退行」,很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離婚,波及到了她。
失去了安全感,從而把不安和焦慮轉嫁到小狐狸玩偶和床單這兩個「過渡性客體」上,來尋求心理慰藉。
事實上,玩偶、床單都是「媽媽」的替代物,孩子通過它們,來療愈自己的内心,再次搭建起和母親之間的情感鍊接。
對于孩子而言,那些「不可理喻」的「癖好」,恰是他們表達愛、釋放情緒的一種表現。
我曾經辦過一件特愚蠢的事情。
女兒有個枕頭,上面的印花都已經掉了色,四個角也被洗衣機蹭破了。可是,她就是把那個枕頭當寶貝一樣,每晚都要抱着它才能睡。
前年,搬家的時候,我自作主張把她那個舊枕頭跟一堆舊物一起,當廢品給買了。
沒想到,女兒找不到那個枕頭,竟然急哭了。
「媽媽,我的枕頭呢?」
「那個枕頭已經破了,你看,媽媽剛給你買的這對枕頭多好看!」
「可是,那個枕頭上有媽媽的味道!」
我的眼淚瞬間下來了!
原來,從兒子出生後,女兒就是這樣獨自渡過一個個漫長黑夜的。
在那個小小人兒心裡,該是多麼渴望媽媽再次擁她入懷,陪她睡一覺呢?
我們當大人太久,久到已經忘記了,我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也這般強烈地渴望過「媽媽再愛我一次!」
心理學家哈洛,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
他把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恒河猴關在一個籠子裡,裡有一個「絨布媽媽」和一個「鐵絲媽媽」,「鐵絲媽媽」身邊有食物。
實驗證明,小猴子隻有在餓的時候才會到「鐵絲媽媽」身邊,其他時候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
如果沒有「絨布媽媽」,小猴子就蹲在地上,縮成一團,啃手指、搖擺、尖叫、或是蜷縮在毯子上,表現得非常緊張和不安。
恒河猴貪戀「絨布媽媽」的懷抱,跟我們的孩子喜歡摸媽媽的乳房、耳朵、眼睛,抱着小毯子、布娃娃等才能入睡,其本質是一樣的。
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反常現象,都是在向我們發射「求救」信号:他們需要愛和陪伴。
心理專學認為:4-5歲的孩子之所以有「戀物」情結,是情感關懷缺失造成的。
孩子睡眠的時候,如果缺少陪伴,就會把枕頭和小毛毯當做心理的一種依托,有了他們,孩子會感覺心安。
孩子有老人、保姆照看時,平時互動少,也會把情感寄托在卡通玩偶上,甚至和玩偶對話,當做一種交心的玩伴。
面對一個有着「小怪癖」的孩子,其實有兩種方式最簡單,也最有效:
抓住機會多「撫摸」孩子
孫瑞雪老師說,兒童是在抱中成長的,抱是愛的身體語言。小孩子,大孩子都需要愛。沒有愛,我們就不再成長。
她還認為,兒童是通過皮膚來思考的,也是通過皮膚來獲得愛的。要盡可能觸摸0—3歲孩子的肌膚,擁抱孩子,親吻孩子。
這和哈洛的理論不謀而合。哈洛在《母愛本質》演講中說:
「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媽媽們,請伸出你的雙臂,孩子哭了抱抱他,難過了抱抱他,高興了也抱抱他……
和孩子發生親密鍊接,在孩子3歲前,給足孩子精神和心靈給養。
「讨好」那個受傷的孩子
朋友是個女強人,一直忙于事業,孩子出生不久,就讓婆婆帶回了老家照看。
在女兒3歲時,朋友的工作沒有那麼忙了,于是把女兒接回身邊。原想着一家人其樂融融,卻不曾想她被女兒的行為傷到哭了好幾次。
女兒出門、睡覺、走路都抱着娃娃不放。甯可對着一隻不會說話的布娃娃喃喃自語,也不和她交流。
她很是後悔,想把虧欠了孩子的都彌補回來,試圖找回她的小棉襖。
于是,她開始嘗試自己帶孩子。
女兒喜歡畫畫,她就陪女兒一起畫;女兒喜歡聽故事,她每天晚上雷打不動地給女兒講故事;女兒喜歡吃紅燒肉,她就跟着婆婆學習烹饪......
對的,她幾乎是在用「讨好」的方式接近女兒,但這樣真的很受用。
在她「認真」地陪伴下,女兒那個布娃娃很快就「失寵」了。
愛,真是妙不可言,生命最初的那種情感鍊接,在愛的互動下,重新産生了「心電」反應。
我們給孩子的愛和陪伴,可以不是全天的,但一定是高質量的。
爸媽們,請每天拿出一些時間,甚至短到隻有15分鐘,給孩子全身心的陪伴。
和孩子一起運動、一起遊戲、一起愉快地玩耍。用力擁抱、親吻、愛撫那個小孩吧。
我的孩子,遇到你之前,我想去看全世界,遇到你之後,你就是全世界。
孩子,謝謝你選擇我做媽媽,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
作者簡介:語不惜,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學資深愛好者,專注分享婚姻、情感、育兒知識,理性思考,用心寫文。本文轉載于微信公衆号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0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 ,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嬌媽有話說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好多朋友跟嬌媽留言說找不到教育了,為了讓大家更快地找到教育,并不錯過我的更新,大家可以給教育設置星标哦,按下面的方法設置,就不會找不到我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