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消失的孩子》大結局了,袁午藏屍的事終于曝光了,而他也付出了應有的代價,被判一年零十個月。
不免讓人惋惜,眼看着一個學霸就這麼廢了。
魏晨主演的袁午是個“别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高考以645分,數學滿分的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之後的人生順風順水,工作穩定,家庭美滿,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可這個“天之驕子”最後卻淪落到買不起一袋金針菇。
自從母親車禍去世後,袁午的人生就像坐過山車似的,從頂峰直落谷底。
原來,母親對袁午極盡寵愛,萬事包辦。袁午從不需要做出選擇,因為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母親都安排妥當。
上大學之前,母親切斷了他一切的社交,交朋友隻會浪費時間,把學習弄好才是王道。
從未與外界相處,導緻袁午有社交恐懼症,上大學後無法融入集體。母親便一一指導該如何和同學搞好關系,親近老師。
母親一手遮天,無孔不入地滲入袁午的生活。就連相親找老婆,也是她安排的。她拉着袁午提前預演,一字一句指導袁午相親時該如何回答女方的問題。
一切都如母親掌控般發展,袁午結婚生子,人生幸福圓滿。
可意外來臨,母親去世了,袁午的天塌了。
沒了母親在旁支招,袁午沒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不知所措,迷茫之下,他染上了賭博,輸光了家底,丢了工作,還不知悔改。
妻子帶着女兒離開了他,隻剩下袁午和父親相依為命,靠着父親那點退休金艱難度日,飯菜沒有一點油水。一天,父親想吃金針菇,袁午卻空手回來。
原來,袁午路過賣棉鞋的攤位, 10元2雙,想着父親缺雙棉鞋,袁午遞出5元,老闆說:“10元兩雙,7元一雙。”
袁午掏出最後1元錢,讨價還價以6元買下了一雙棉拖鞋。
沒錢買金針菇,袁午隻能騙父親,賣完了。
袁午又孝又廢的狀态,讓人可悲又可歎。明明有着大好的前程,卻親手斷送了一切。
袁午的悲劇,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犧牲品。
父母的溺愛,是自以為是的愛。
在父母過度保護,包辦之下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曆風雨,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遇挫折,便無法承受,隻想逃避。
一,養廢一個孩子,害了三代人
養廢一個孩子,毀的不止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上至父母,下至孩子,都難免遭殃。
為了救袁午,父親賣了房子還賭債。一大把年紀了,背井離鄉,帶着袁午來到新的城市,讓他重新開始。
可是,袁午卻再也站不起來了。
他連跟人正常說句話都做不到,每次跟人溝通前要自己提前練習很多遍,結果還是說得結結巴巴。
新的工作,袁午沒能過試用期,卻瞞騙父親,每日西裝革履假裝去上班,其實是去棋牌室。
父親喝酒去世後,袁午想把父親砌在衛生間空心的牆内,藏屍隻為繼續領父親的退休金。
袁午這一生,隻剩下無盡的悲劇。
妻女被迫離開,一個無法養活自己的父親,又如何為孩子的人生托底。孩子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和原本好的起點,以及可觀的未來。
袁午廢柴的一生,三代人都要買單。
看過一個故事,一次,台灣首富郭台銘在美國黃石公園,看見牌子上寫着禁止喂鴿子,感到奇怪,便問管理員,為何禁止喂食。
管理員說:“前一年冬天,一場大雪之後,鴿子全都死了。因為習慣了人類喂食,失去了自己覓食的能力,結果沒能撐過遊客極度稀少的日子。“
無論是誰,隻會坐吃等死,都捱不過寒冬和困苦。
對孩子日複一日的溺愛,就像溫水煮青蛙,讓他在蜜糖般的生活裡,失去了謀生的能力,不能存活。
二,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個孩子未來是翺翔天際還是苟活一生,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說的是一對親兄弟,從小同吃同住,環境一樣,資源相同。長大後,哥哥與弟弟的人生竟然有雲泥之别。
哥哥是高高在上,資産千萬的企業家,政要富豪。
弟弟卻是居無定所,卑微靠打零工過活的底層人。
而造成他們天壤之别的“罪魁禍首“就是他們的父母。
原來,父母對弟弟格外寵溺,對哥哥卻十分嚴厲。
哥哥8歲時就有忙不完的活,幫人遛狗、修理草坪,早上送報紙,晚上還要在超市打工。而弟弟,每日遊手好閑,破壞公物,賣小黃書,抽煙,到處闖禍。
哥哥從小就獨立,掌握了謀生的技能,21歲時就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此後财富滾滾,躍升富人階層。
而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弟弟,在父母的溺愛和包辦之下,養成了巨嬰。好高骛遠,幹什麼工作都不長久,隻能賣點苦力。人到中年,何以為家,隻能四處“流浪”。
兄弟倆命運的風向标,早在童年時期就已悄悄定格。
父母怎樣愛孩子,孩子會以适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
當孩子拿起拖把時,你心疼他,隻管學習就好,久而久之,他就成為那個你拖地,腳都不擡一下的人。
當孩子想要放開父母的手獨立行走時,你心疼他,一直抱在手上,他就永遠無法學會,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是渴望獨立的,而很多父母都小看了孩子。
美國一個3歲的小男孩,在超市推着比他人還要高的購物車采購食材,他要為媽媽做晚餐。采摘鮮花,裝飾餐桌,擺放餐具,用烤箱烤面包,微波爐煮千層面。
一個人獨自完成,一系列操作娴熟。這個孩子,隻有3歲。
很多時候,父母的不放心,焦慮,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孩子。他們往往比你想象中的更勇敢,能幹。隻不過,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
三,越是寵愛,越懂狠心
暢銷書作家劉墉是個很寵愛孩子的父親。正因為寵,他才對孩子特别“狠”。
他深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立足,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他跟女兒打球,從不讓她,是希望她能接受挫折;讓女兒去遠在曼哈頓的史蒂文森念高中,是希望她能獨立;當女兒考上哈佛,又讓她自己選擇科系,是希望她能夠決定自己的未來。
即便女兒出生在條件優渥的家庭,劉墉依然告誡女兒:
“孩子,這世界是充滿競争的。你千萬不能因為自己幸運,就把幸運當成習慣,因為幸運不是總留在我們身邊。你必須随時告訴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
獨立才是孩子行走社會的護身符,從小培養孩子獨立,不妨從這三點做起。
1,忍住,不插手
有些父母看見孩子搭的積木倒了,就幫忙扶起。看見孩子摔跤了,立馬把孩子抱起。看見孩子打不開蓋子,便伸手一開。
長此以往,孩子遇到再小的困難,也會習慣等着父母來幫忙。
蒙特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沒有發出請求時,不妨再等一等,或許這點困難對孩子來說并不算什麼,多試幾次,他有解決的能力。當他無法完成,向你求助,再去幫忙也不遲。
2,放手,讓孩子嘗試
父母釋放自己的雙手,不要大包大攬。
我兒子上幼兒園時,老師會布置家庭勞動作業,可以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收拾家裡,倒垃圾等。勤快能幹一點的孩子會洗碗,切菜,在班級群裡經常能看見家長分享的圖片。
從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是家庭的一員,應該力所能及得出一份力。
鼓勵孩子做家務,舍得用孩子,将來才有大作為。
3,狠心,讓孩子面對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父母雖有不舍,但也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孩子大了,自然想飛。
當哪天孩子想要登高望遠,獨立生活時,父母牙一咬,狠下心,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一次次挑戰中,孩子會找到自信,變得強大。
父母早年的養育,都是為了日後潇灑的退出。
把舞台留給孩子,父母做個幕後的守望者。
為孩子插上一雙強有力的翅膀吧,從此,天高任他飛!
#育兒事務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