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階段
《詩經》和《楚辭》作為秦漢前漢族詩歌的兩座高峰,雖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寫,如“關睢”、“桃花”(《詩經》)“薄荷”“摯鳥”(楚辭)等,它們或者是作為比興之媒介,或是作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審美的價值。諸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樣的寫景佳句,也隻是作為人事活動的一種背景而出現,起得是藝術媒介的作用,自身還不是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在《詩經》、《楚辭》所經曆的漫長年代,還沒有出現一首專門描寫自然山水為主要内容的詩篇。兩漢數百年,樂府五言詩,特别是鋪采摛文的辭賦,已有了較多的自然風光描寫。隻是漢末建安時期,曹操寫了一首《觀滄海》,這才算是曲終奏雅,為漢以前詩壇獻上了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魏晉之前,漢族詩歌的内容都是與人本身有關的生存、欲望、政治、戰争等等,自然風光還是未被人識的一塊天然璞玉。
出現的時代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于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一個幹戈紛擾,政治紊亂,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叠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詩人,産生了“膏火自煎熬,多财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蕩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隐之風一時大熾。魏末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左思《拈隐詩》)。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曆,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運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時期山水詩形成以後,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内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而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态,但是,道釋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藝術精神,卻始終貫穿于山水詩的發展中。随着唐詩繁榮局面的到來,山水詩出現了麗日經天的壯觀。王維與孟浩然等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山水詩傳統,形成了一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一個詩人沒有寫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唐代詩人中以山水詩聞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李白。山水田園詩到了宋代以後,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詩的境界上子已遠遠比不上唐朝。[3]
代表詩人陶潛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隻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通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鈎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
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于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濁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複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已。《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閑、适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樸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于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隻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隻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謝靈運如果說陶淵明開寄意田園山水之先河,與陶同時代而稍後的謝靈運則開模山範水、雕縷字句的先河。謝靈運山水詩句秀辭巧,如善于調度語言的匠師,往往一字而傳山水情态,在提煉詩意,感悟語言方面有過人的才氣,這一點連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斂冥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亂流趨正絕,孤嶼嵋中川。”(《登江山孤嶼》)“白雲抱幽石,綠蓧媚清連。”(《過始甯野》)“池塘生春草,柳園變鳴禽”。(《登池上樓》)“春晚綠野秀,岩高自雲屯。”(《入澎蠡湖口》)“野曠河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對山姿水态、昏曉陰晴的變化窮貌極形精雕細刻,細微獨到描摹,再現了一種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從這一點上看,謝靈遠絕對的靈慧,觀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風光,經他妙手剪輯,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麗畫面,因而在魏晉時代漢族詩歌中獨樹一幟,令後人有“謝詩如新發芙蓉、自然可愛”之說。
孟浩然幽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時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李白有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清心寡欲,淡泊甯靜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詩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詩近于陶詩,而又自有風格。“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類氣象雄渾的詩并不多見。有代表性的還是那些呈現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調的詩作。他詩寫隐者的情懷:“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飛天。……”。(《秋登蘭山寄張五》)他詩寫田家的歡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飾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詩人郁郁獨行在山道上,山風吹拂着飄逸的長衫。
王維
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别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将,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阙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岚疊翠,千岩萬壑盡都籠罩于茫茫“白雲”,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緻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态,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莊禅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緻,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裡篁》、《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裡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谧、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莊禅境界!
《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着一種仍有的禅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裡,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陽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内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内涵了一種靜态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緻”“深厚閑雅”的藝術特色。
李白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對象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托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隻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着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西嶽峥嵘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裡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鬥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羁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态美,與王維形成對照。
如果說,王維在靜态的山水中隐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借助動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隻是動态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态顯示着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齊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态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産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衆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遊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别武功山,何時複更還。”這裡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于一爐,自成風貌。
楊萬裡
楊萬裡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遊)範(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鐘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萬象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捉哲理。楊萬裡對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緻,領會深刻,描寫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
範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範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并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
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範水、寄寓閑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山水詩并不隻寫山光水色,名曰“山水”僅舉其大端而已。有的關于民生,有的是随性而作·····我們也不能以為隻要詩中有了山水描寫就是山水詩了,至少應是全詩的主體部分是描寫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詩。同時還要注意作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的态度:是将山水本身作為審美對象加以觀照,還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有所寄托的内容也要注意區别才行。
1.《小池》宋朝·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歸去來兮辭》晉朝·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欤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3.《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宋朝·辛棄疾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4.《山居秋暝》唐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5.《過故人莊》唐朝·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6.《江雪》唐朝·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7.《鳥鳴澗》唐朝·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8.《四時田園雜興》宋朝·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興(12首)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饷開。舍後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牆來。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攜向田頭祭社來。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騎吹東來裡巷喧,行春車馬鬧如煙。系牛莫礙門前路,移系門西碌碡邊。
寒食花枝插滿頭,蒨裙青袂幾扁舟。一年一度遊山寺,不上靈岩即虎丘。
郭裡人家拜掃回,新開醪酒薦青梅。日長路好城門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尋春有好懷,雨餘蹄道水如杯。随人黃犬攙前去,走到溪邊忽自回。
種園得果廑賞勞,不奈兒童鳥雀搔。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綱蓋櫻桃。
吉日初開種稻包,南山雷動雨連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漲看看拍小橋。
桑下春蔬綠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頭洗擇店頭賣,日暮裹鹽沽酒歸。
晚春田園雜興(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長。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風雨宿橫塘。
湖蓮舊蕩藕新翻,小小荷錢沒漲痕。斟酌梅天風浪緊,更從外水種蘆根。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窦,知有行商來買茶。
湔裙水滿綠蘋洲,上巳微寒懶出遊。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綠園林曉氣涼,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飄盡桑麻小,來路風來阿魏香。
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
污萊一棱水周圍,歲歲蝸廬沒半扉。不看茭青難護岸,小舟撐取葑田歸。
茅針香軟漸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紅。采采歸來兒女笑,杖頭高挂小筠籠。
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魨上,楝子開花石首來。
谷雨如絲複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
雨後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莺啭,童子開門放燕飛。
烏鳥投林過客稀,前山煙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葉,獨自編闌鴨陣歸。
夏日田園雜興(12首)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蛱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鬥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
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缲湯雪湧波,缲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隻得三株看,閑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侬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黾無邊聒夜長。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争得到藜床?
秋日田園雜興(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紅,兩蛩相應語莎叢。蟲絲罥盡黃葵葉,寂曆高花側晚風。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蠶入化機,枝間垂繭似蓑衣。忽然蛻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學飛。
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蜒倒挂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垂成穑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牋訴天公休掠剩,半賞私債半輸官。
秋來隻怕雨垂垂,甲子無雲萬事宜。獲稻畢工随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
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鐘輸一斛,尚嬴糠核飽兒郎。
菽粟瓶罂貯滿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細搗枨虀買鱠魚。
細搗枨虀賣脍魚,西風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裡萬黃金。
冬日田園雜興(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餘行藥繞江郊。霜風搗盡千林葉,閑倚筇枝數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後困蒙蒙。過門走馬何官職,側帽籠鞭戰北風!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從教屋外陰風吼,卧聽籬頭響玉箫。
松節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栊;晚來拭淨南窗紙,便覺斜陽一倍紅。
乾高寅缺築牛宮,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無瘟犢兒長,明年添種越城東。
放船開看雪山晴,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門肉食無風味,隻作尋常菜把供。
榾柮無煙雪夜長,地爐煨酒暖如湯。莫嗔老婦無盤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臘後蒸,一年長飨甕頭清。廛居何似山居樂,秫米新來禁入城。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門,枝北枝南總未春;忽見小桃紅似錦,卻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雲是家機自織成。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範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園詩,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詩歌描寫了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9.《舟過安仁》宋朝·楊萬裡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10.《新晴野望》唐朝·王維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11.《終南山》唐朝·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2.《題破山寺後禅院》唐朝·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13.《送靈澈上人》唐朝·劉長卿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14.《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朝·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随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15.《宿王昌齡隐居》唐朝·常建清溪深不測,隐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鸾鶴群。
16.《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唐朝·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17.《題稚川山水》唐朝·戴叔倫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18.《春泛若耶溪》唐朝·綦毋潛幽意無斷絕,此去随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19.《漆園》唐朝·王維古人非傲吏,自阙經世務。
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
20.《牧童》唐朝·呂洞賓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21.《春晚山莊率題》唐朝·盧照鄰
其一
顧步三春晚,田園四望通。
遊絲橫惹樹,戲蝶亂依叢。
竹懶偏宜水,花狂不待風。
唯馀詩酒意,當了一生中。
其二
田家無四鄰,獨坐一園春。
莺啼非選樹,魚戲不驚綸。
山水彈琴盡,風花酌酒頻。
年華已可樂,高興複留人。
22.《積雨辋川莊作》唐朝·王維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23.《秋登巴陵望洞庭》唐朝·李白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
風清長沙浦,山空雲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
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蓮。
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24.《書事》唐朝·王維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25.《夏日南亭懷辛大》唐朝·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26.《登池上樓》南北朝·謝靈運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栖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卧疴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岖嵚。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27.《桃花溪》唐朝·張旭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28.《江村》唐朝·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29.《青溪》唐朝·王維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萬轉,趣途無百裡。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将已矣。
30.《岘山懷古》唐朝·陳子昂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
猶悲堕淚碣,尚想卧龍圖。
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
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
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
誰知萬裡客,懷古正躊蹰。
31.《終南别業》唐朝·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32.《山中雜詩》南北朝·吳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裡出。
33.《春中田園作》唐朝·王維屋上春鸠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觇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觞忽不禦,惆怅遠行客。
34.《初夏遊張園》宋朝·戴敏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35.《村居》宋朝·張舜民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
36.《山居即事》唐朝·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晖。
鶴巢松樹遍,人訪荜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37.《與諸子登岘山》唐朝·孟浩然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38.《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南北朝·謝靈運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惬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39.《遊赤石進帆海詩》南北朝·謝靈運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
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發。
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采石華,挂席拾海月。
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仲連輕齊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請附任公言,終然謝天伐。
40.《村行》宋朝·王禹偁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籁,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荞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怅,村橋原樹似吾鄉。
41.《桃源行》唐朝·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1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争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拟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42.《入彭蠡湖口》南北朝·謝靈運客遊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辍流溫。
徒作千裡曲,弦絕念彌敦。
43.《贈王子直秀才》宋朝·蘇轼萬裡雲山一破裘,杖端閑挂百錢遊。
五車書已留兒讀,二頃田應為鶴謀。
水底笙歌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識故侯。
44.《雙調·沉醉東風·歸田》元朝·汪元亨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鏟削去時官樣,演習會牧歌樵唱。老瓦盆邊醉幾場,不撞入天羅地網。
達時務呼為俊傑,棄功名豈是癡呆?腳不登王粲樓,手莫彈馮讙铗,賦歸來竹籬茅舍。古今陶潛是一絕,為五鬥腰肢倦折。
45.《歸園田居·其三》晉朝·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46.《吳興雜詩》清朝·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47.《新涼》宋朝·徐玑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莺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
48.《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唐朝·貫休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49.《巽公院五詠·苦竹橋》唐朝·柳宗元危橋屬幽徑,缭繞穿疏林。
迸箨分苦節,輕筠抱虛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
差池下煙日,嘲哳鳴山禽。
諒無要津用,栖息有馀陰。
50.《初夏遊張園》宋朝·戴複古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51.《春暮西園》明朝·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裡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52.《題大禹寺義公禅房》唐朝·孟浩然義公習禅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衆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53.《巽公院五詠》唐朝·柳宗元淨土堂
結習自無始,淪溺窮苦源。
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
華堂開淨域,圖像煥且繁。
清冷焚衆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導師,超遙謝塵昏。
曲講堂
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
曲堂何為設?高士方在斯。
聖默寄言宣,分别乃無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與誰期?
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
發地結菁茆,團團抱虛白。
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萬籁俱緣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
芙蓉亭
新亭俯朱檻,嘉木開芙蓉。
清香晨風遠,溽彩寒露濃。
潇灑出人世,低昂多異容。
嘗聞色空喻,造物誰為工?
留連秋月晏,迢遞來山鐘。
苦竹橋
危橋屬幽徑,缭繞穿疏林。
迸箨分苦節,輕筠抱虛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蕭蕭吟。
差池下煙日,嘲哳鳴山禽。
諒無要津用,栖息有馀陰。
54.《田園作》唐朝·孟浩然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蔔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餘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将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鹄,争食羞雞鹜。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55.《田家》宋朝·歐陽修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鸠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56.《還自廣陵》宋朝·秦觀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晖。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水響一齊飛。
57.《雨過山村》唐朝·王建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闆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栀子花。(閑看 一作:閑着)
58.《白石灘》唐朝·王維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59.《田家三首》唐朝·柳宗元蓐食徇所務,驅牛向東阡。
雞鳴村巷白,夜色歸暮田。
劄劄耒耜聲,飛飛來烏鸢。
竭茲筋力事,持用窮歲年。
盡輸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子孫日已長,世世還複然。
籬落隔煙火,農談四鄰夕。
庭際秋蟲鳴,疏麻方寂曆。
蠶絲盡輸稅,機杼空倚壁。
裡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
各言官長峻,文字多督責。
東鄉後租期,車毂陷泥澤。
公門少推恕,鞭樸恣狼藉。
努力慎經營,肌膚真可惜。
迎新在此歲,唯恐踵前迹。
古道饒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綠。
是時收獲竟,落日多樵牧。
風高榆柳疏,霜重梨棗熟。
行人迷去住,野鳥競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陸。
今年幸少豐,無厭饘與粥。
60.《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晉朝·陶淵明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塗情己緬。
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複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讵乃淺。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顔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61.《蝶戀花·春漲一篙添水面》宋朝·範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
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江國多寒農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62.《雨晴至江渡》唐朝·柳宗元江雨初晴思遠步,日西獨向愚溪渡。
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
63.《彭蠡湖中望廬山》唐朝·孟浩然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挂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岩栖者,畢趣當來同。
64.《渭川田家》唐朝·王維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
65.《觀田家》唐朝·韋應物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禀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66.《詠山泉》唐朝·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67.《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唐朝·王維寥落雲外山,迢遞舟中賞。
铙吹發西江,秋空多清響。
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
時賽敬亭神,複解罟師網。
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
68.《田園樂七首·其六》唐朝·王維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莺啼山客猶眠。
69.《春題湖上》唐朝·白居易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70.《尋西山隐者不遇》唐朝·邱為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71.《田園樂七首·其四》唐朝·王維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72.《田園樂七首·其一》唐朝·王維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裡南鄰。
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73.《田園樂七首·其五》唐朝·王維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顔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74.《田園樂七首·其二》唐朝·王維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
讵勝耦耕南畝,何如高卧東窗。
75.《田園樂七首·其三》唐朝·王維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
76.《田園樂七首·其七》唐朝·王維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
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77.《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宋朝·張元幹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雲乍起、遠山遮盡,晚風還作。綠卷芳洲生杜若。數帆帶雨煙中落。
傍向來、沙觜共停桡,傷飄泊。寒猶在,衾偏薄。腸欲斷,愁難著。倚篷窗無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過卻。最憐輕負年時約。想小樓、終日望歸舟,人如削。
78.《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宋朝·張元幹山繞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雲度月,
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
79.《雙調·水仙子·自足》元朝·楊朝英杏花村裡舊生涯,瘦竹疏梅處士家。深耕淺種收成罷。
酒新篘,魚旋打,有雞豚竹筍藤花。客到家常飯,僧來谷雨茶,閑時節自煉丹砂。
80.《田家》唐朝·王維舊谷行将盡,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愛粥,卒歲且無衣。
雀乳青苔井,雞鳴白闆扉。
柴車駕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紅榴折,新秋綠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歸。
住處名愚谷,何煩問是非。
81.《觀村童戲溪上》宋朝·陸遊
雨餘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鸢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82.《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唐朝·王維帝子遠辭丹鳳阙,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岩間樹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83.《淇上田園即事》唐朝·王維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随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84.《贈裴十迪》唐朝·王維風景日夕佳,與君賦新詩。
澹然望遠空,如意方支頤。
春風動百草,蘭蕙生我籬。
暧暧日暖閨,田家來緻詞。
欣欣春還臯,淡淡水生陂。
桃李雖未開,荑萼滿芳枝。
請君理還策,取告将農時。
85.《渡河到清河作》唐朝·王維
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
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
行複見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舊鄉國,淼漫連雲霞。
86.《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晉朝·陶淵明蕤賓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駛亦不遲,飄飄吹我衣。
重雲蔽白日,閑雨紛微微。
流目視西園,晔晔榮紫葵。
于今甚可愛,奈何當複衰。
感物願及時,每恨靡所揮。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賒遲。
逸想不可淹,猖狂獨長悲。
87.《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唐朝·李白峨眉高出西極天,羅浮直與南溟連。
名公繹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
滿堂空翠如可掃,赤城霞氣蒼梧煙。
洞庭潇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驚濤洶湧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
征帆不動亦不旋,飄如随風落天邊。
心搖目斷興難盡,幾時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噴流泉,橫石蹙水波潺湲。
東崖合沓蔽輕霧,深林雜樹空芊綿。
此中冥昧失晝夜,隐幾寂聽無鳴蟬。
長松之下列羽客,對坐不語南昌仙。
南昌仙人趙夫子,妙年曆落青雲士。
訟庭無事羅衆賓,杳然如在丹青裡。
五色粉圖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88.《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唐朝·李白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晖。
89.《遊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唐朝·白居易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遊悟真寺,寺在王順山。
去山四五裡,先聞水潺湲。
自茲舍車馬,始涉藍溪灣。
手拄青竹杖,足踏白石灘。
漸怪耳目曠,不聞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誰知中有路,盤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邊。
龛間長丈餘,門戶無扃關。
仰窺不見人,石發垂若鬟。
驚出白蝙蝠,雙飛如雪翻。
回首寺門望,青崖夾朱軒。
如擘山腹開,置寺于其間。
入門無平地,地窄虛空寬。
房廊與台殿,高下随峰巒。
岩崿無撮土,樹木多瘦堅。
根株抱石長,屈曲蟲蛇蟠。
松桂亂無行,四時郁芊芊。
枝梢嫋青翠,韻若風中弦。
日月光不透,綠陰相交延。
幽鳥時一聲,聞之似寒蟬。
首憩賓位亭,就坐未及安。
須臾開北戶,萬裡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繞棟雲回旋。
赤日間白雨,陰晴同一川。
野綠簇草樹,眼界吞秦原。
渭水細不見,漢陵小于拳。
卻顧來時路,萦纡映朱闌。
曆曆上山人,一一遙可觀。
前對多寶塔,風铎鳴四端。
栾栌與戶牖,恰恰金碧繁。
雲昔迦葉佛,此地坐涅盤。
至今鐵缽在,當底手迹穿。
西開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鬥薮塵埃衣,禮拜冰雪顔。
疊霜為袈娑,貫雹為華鬘。
逼觀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觀音堂,未到聞栴檀。
上階脫雙履,斂足升淨筵。
六楹排玉鏡,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燈燭然。
衆寶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風來似天樂,相觸聲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點綴佛髻上,合為七寶冠。
雙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見舍利,圓轉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園。
吹如秋鶴聲,可以降靈仙。
是時秋方中,三五月正圓。
寶堂豁三門,金魄當其前。
月與寶相射,晶光争鮮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曉尋南塔路,亂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飛翾翾。
山果不識名,離離夾道蕃。
足以療饑乏,摘嘗味甘酸。
道南藍谷神,紫傘白紙錢。
若歲有水旱,诏使修蘋蘩。
以地清淨故,獻奠無葷膻。
危石疊四五,靁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東偏。
冷滑無人迹,苔點如花箋。
我來登上頭,下臨不測淵。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頭看。
風從石下生,薄人而上搏。
衣服似羽翮,開張欲飛骞。
孇孇三面峰,峰尖刀劍攢。
往往白雲過,決開露青天。
西北日落時,夕晖紅團團。
千裡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東南月上時,夜氣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寫出黃金盤。
藍水色似藍,日夜長潺潺。
周回繞山轉,下視如青環。
或鋪為慢流,或激為奔湍。
泓澄最深處,浮出蛟龍涎。
側身入其中,懸磴尤險艱。
扪蘿蹋樛木,下逐飲澗猿。
雪迸起白鹭,錦跳驚紅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體煩。
淺深皆洞徹,可照腦與肝。
但愛清見底,欲尋不知源。
東崖饒怪石,積甃蒼琅玕。
溫潤發于外,其間韫璵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棄捐。
或時洩光彩,夜與星月連。
中頂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冋令上不得,豈我能攀援。
上有白蓮池,素葩覆清瀾。
聞名不可到,處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磚。
插在半壁上,其下萬仞懸。
雲有過去師,坐得無生禅。
号為定心石,長老世相傳。
卻上谒仙祠,蔓草生緜緜。
昔聞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曬藥台,猶對芝術田。
時複明月夜,上聞黃鶴言。
回尋畫龍堂,二叟鬓發斑。
想見聽法時,歡喜禮印壇。
複歸泉窟下,化作龍蜿蜒。
階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煙。
往有寫經僧,身靜心精專。
感彼雲外鴿,衆飛千翩翩。
來添硯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複,時節長不愆。
經成号聖僧,弟子名揚難。
誦此蓮花偈,數滿百億千。
身壞口不壞,舌根如紅蓮。
顱骨今不見,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吳畫,筆彩依舊鮮。
素屏有褚書,墨色如新幹。
靈境與異迹,周覽無不殚。
一遊五晝夜,欲返仍盤桓。
我本山中人,誤為時網牽。
牽率使讀書,推挽令効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員。
拙直不合時,無益同素餐。
以此自慚惕,戚戚常寡歡。
無成心力盡,未老形骸殘。
今來脫簪組,始覺離憂患。
及為山水遊,彌得縱疏頑。
野麋斷羁絆,行走無拘銮。
池魚放入海,一往何時還。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華篇。
終來此山住,永謝區中緣。
我今四十餘,從此終身閑。
若以七十期,猶得三十年。
90.《幽居初夏》宋朝·陸遊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鹭,草深無處不鳴蛙。
箨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瓯茶。
91.《辋川集·木蘭柴》唐朝·王維
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岚無處所。
92.《早春夜宴》唐朝·武則天九春開上節,千門敞夜扉。
蘭燈吐新焰,桂魄朗圓輝。
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
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
93.《陸渾山莊》唐朝·宋之問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藥行。
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
去去獨吾樂,無然愧此生。
94.《東溪》宋朝·梅堯臣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凫眠岸有閑意,老樹着花無醜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于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95.《栾家濑》唐朝·王維飒飒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鹭驚複下。
96.《郊居歲暮》唐朝·柳宗元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
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燼落。
世紛因事遠,心賞随年薄。
默默諒何為,徒成今與昨。
97.《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絕》唐朝·李商隐嘉陵江水此東流,望喜樓中憶阆州。
若到阆中還赴海,阆州應更有高樓。
千裡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于藍。
今朝相送東流後,猶自驅車更向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