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

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0:07:48

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來源于原創 小樓聽雨詩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堅持求正容變不要使格律詩複雜化)1

五言絕句格律一覽表

來源于原創 小樓聽雨詩刊

劉宗群

當今,一些詩詞專家在評定一首詩時,往往不看詩的意境如何,卻常常指出詩中所謂的重字、三仄腳、出韻、不合律等所謂的一堆禁忌,并闡述一些無關痛癢、似是而非的道理來。大家知道,即使是初學詩的人也懂得這些道理。其實古人作詩沒有現在這麼多禁忌,本是非常簡單的問題被後人複雜化了。我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下面從古人的作品中驗證一下。

比比皆是的“三仄腳”

五言詩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杜甫的“長為萬裡客,有愧百年身。”“十年可解甲,為爾一沾巾。”“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故園不可見,巫峽郁嵯峨。”“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北風昨夜雨,江上早來涼。”“别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北庭送壯士,貔虎數尤多。”孟浩然的“童顔若可駐,何惜醉流霞。”“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崔道融的“香中别有韻,清極不知寒。”陸龜蒙的“何須萬裡外,即此是天涯。”還有大衆熟知的“潮平兩岸闊”“清晨入古寺”“山光悅鳥性”“山中一夜雨”“興來每獨往”“江流石不轉”“浮雲一别後”等等。事實證明,唐五言格律詩,不忌“三仄腳”。七言格律詩中的“三仄腳”相對要少一些,詩以義為主,但也不能以詞害意。

七言詩如:王維的“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難受兩三人。”“不是看花即欲死,隻愁花盡老相催。”“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予見亂離不得已,子知出處必須經。”沈佺期的“誰為寒愁獨不見,故教明月照流黃。”白居易的“出郭已行十五裡,惟銷一曲慢霓裳。”蘇轼的“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今來。” 楊萬裡的“拼卻老紅一萬點,換将新綠百千重”等等。從以上所例,可見古人對于“三仄腳”是不刻意回避的。如果當時“三仄腳”是禁忌,這些大師級的詩人是不會犯如此低級錯誤的。

目不暇接的“重字”

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不僅“春”“山”二字重複,第二句還是“三平調”。元稹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話說玄宗。”“宮”字三見。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桃花”重複。蘇轼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不”“山”二字重複。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青,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江”字重複。袁枚的“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其中“水”“頂”兩見,“青”“山”皆三見。曾幾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鹂四五聲。”“時”字重複。趙嘏的“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月”字重複。程颢的“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紅”字重複。王安石的“屋繞彎溪竹繞山,溪山卻在白雲間。臨溪放杖依山坐,溪鳥山花共我閑。”“溪”“山”二字皆四見。以上所舉僅為絕句,律詩中更是目不暇接,限于篇幅僅舉兩例:杜甫的“朝回日日典春衣,終日江頭盡醉歸。”“日”字重複。“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二字重複。若是今人作詩,為了不使“江、村”二字重複,或許寫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鄉中事事幽。”之句。韋應物的“去年花裡逢君别,今日花開又一年。”“年”“花”二字重複。從以上詩中不難看出,古人不以重字為禁忌,這些詩因重字并無累贅之感。一首詩是否用重複字,首先要看語句是否通暢;是否有利于情感的抒發;是否有利于詩意地表達。

俯首可拾的“出韻”

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來”屬十灰韻,“衰”屬四支韻。衰,讀shuai,衰弱、衰老之意。鬓毛衰即衰鬓之意。陸遊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即是此意。有人說衰,此處讀cui音,借“斬衰”之音。斬衰,喪服名。衰通縗(cui),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桑麻布制作,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可見“斬衰”毫無鬓毛衰老之意,因此“斬衰”之說詞不達意,牽強附會。所以說“衰”在當時肯定能押韻,不然怎麼會流傳千載呢?元稹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話說玄宗。”“宮、紅”屬一東韻,“宗”屬二冬韻。王安石的“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屬六魚韻,“蘇、符”屬七虞韻。

邵雍的“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況複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正芳菲。酒涵花影紅光溜,争忍花前不醉歸。”“卮、枝、時”屬四支韻,“菲、歸”屬五微韻。這首詩不僅出韻,更有多少字重複?但它卻被選入《千家詩》中,幾百年來廣為傳誦。程颢的“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容”屬二冬韻,“紅、同、中、雄”屬一東韻。

李白《永王東巡歌》“祖龍浮海不成橋(蕭韻),漢武灣陽空射蛟(肴韻)。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蕭韻)。”本詩押“二蕭”韻,卻于次句押“三肴”韻中之字。蘇轼《次韻答寶覺》“芒鞋竹杖布行纏(先韻),遮莫千山又萬山(删韻)。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寒韻)。”首句押“一先”韻,次句押“十五删”韻,而末句押“十四寒”韻。楊萬裡《聞莺》“曉寒顧影惜金衣(微韻),著意聽時不肯啼(齊韻)。飛入柳陰深處去,數聲隻有落花知(支韻)。”首句押“五微”韻,次句押“八齊”韻,而末句押“四支”韻。還有許多詩有此通韻相押現象,不再一一例舉。僅以以上三例,可以看出好多韻腳并不按照當時的韻書要求押韻,肯定聲韻發生了變化,不然這幾位大家不會作不押韻的詩。

袁枚《随園詩話》雲:“餘《祝彭尚書壽》詩,‘七虞’内誤用‘餘’字,意欲改之,後考唐人律詩,通韻極多,因而中止。劉長卿《登思禅寺》五律,‘東’韻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東山草堂》七律,‘真’韻也,而用‘芹’字。蘇颋《出塞》五律,‘微’韻也,而用‘麾’字。明皇《餞王朘巡邊》長律,‘魚’韻也,而用‘符’字。李義山屬對最工,而押韻頗寬,如‘東、冬’、‘蕭、肴’之類,律詩中竟時時通用。唐人不以為嫌也。”這說明唐人用韻已經放寬,今天我們更不能死守平水韻。

人類自有詩歌以來,詩歌形式總是随着社會發展需要而向前發展的。随着時間的飛逝,語音也發生了變化。所以宋代在《唐韻》等基礎上改為《廣韻》,除了詩韻,又有《詞林廣韻》。詞又叫“詩餘”,既然是詩餘,那麼用韻應該是一樣的。蘇轼的《水調歌頭》韻腳為“天、年、寒、間、眠、圓、全、娟”其中“寒”屬十四寒韻,“間”屬十五删韻,其餘為一先韻。可見宋人都不墨守陳規,更不抱着唐詩的作法及用韻不變。到了宋末又有了《平水韻》,從宋初的206部《廣韻》到宋末的106部《平水韻》,可見是逐步合并簡化的。時間又過了七、八百年,許多語音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至今許多人固步自封,抱着它不放,并極力排斥以普通話為基礎的《中華通韻》。如果現在你用蘇轼的《水調歌頭》中“寒、間、天”等韻作一首詩,肯定會招來一些專家的非議。今人作詩,是給今人看的,而不是給古人看的。不能抱殘守缺,食古不化。

屢見不鮮的“不合律”

格律詩的出句往往較為寬松,對句相對較為嚴謹。如按某格律書的要求,下面所舉均不符合所謂的格律。五言詩如:賀知章的“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杜甫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懶心似江水,日夜向滄洲。”“宋公舊池館,零落守河陽。”“壯年學書劍,他日委泥沙。”“壯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間。”“昔年有狂客,号爾谪仙人。”以上所舉之例句式為“仄平仄平仄”如按某格律書要求為不合律。事實上,此句式與“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一樣,同為正格。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以上兩句“不”字皆違律。有人說對句第三字可用平聲字救之,試問白居易的排律“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怎麼不按照要求去救呢?而且,山字孤平。白居易的“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為問長安月,誰教不相離。”以上兩句“司”“相”本為平聲,此處皆作仄聲用。五言與七言同理,如: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甫的“予見亂離不得已,子知出處必須經。”“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再涪江濱。”“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古人不以辭害意,此二句按今人之意當雕琢為“仰望城中雲出門,俯觀城下雨翻盆。”這樣即不使“白帝”重複,也符合格律要求。白居易的“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文錢。”“出郭已行十五裡,惟銷一曲慢霓裳。”“黃鹂巷口莺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蘇轼的“初驚瘦鶴不可識,旋覺雲歸無處尋。”黃庭堅的“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陸遊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時風雨來。”劉克莊的“何曾雲夢芥八九,一任狙公芧四三。”從以上可看出,今之詩論家把近體詩的平仄規律的論述頗有齒空無根、繁瑣之嫌,一些用對句拗救之說更顯得勉強。

以上所舉三仄腳、重字、出韻、不合律等所謂的禁忌,在前人的作品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綜合以上所例不難看出,古代詩人創作氛圍很寬松,沒那麼多條條框框。不像今人,動辄以某某人的《詩詞格律》為準則,以此去衡量一首詩是否符合格律,這是不科學的。一首詩,隻要看起來清新流暢,讀起來舒心順耳,這就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