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封地,大雪封河。鐵角正肥,湯羊正美。
時近大雪,伴着一場初雪的來臨,一地銀白的北京城,搭配火鍋可謂絕配!在老北京,那必須得是銅鍋涮肉。
清水一盞,蔥姜二三,鍋一定得是銅鍋,肉也一定得是羊肉。
“金盤初脍鯉,金鼎正烹羊。”古時,人們認為世上最鮮美的食物無外乎兩樣:魚和羊,這兩樣東西合起來,就組成了“鮮”字。
很多美味都和羊有關。像羞,就是羊加上一個醜,這裡的醜指的是手,手持羊進獻,就是羞,珍馐美味就是這麼來的。
“羞”的甲骨文可能表達得更直接一點。
養生的養字,過去寫作養,即羊字加上食字。
“養”的字形演變,簡體字之前一直都是由“羊”和“食”構成,但最初隻用在地名和族名,在篆文中明确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對羊肉有很高評價:"羊肉補中益氣,性甘,大熱。"民諺中也有"牛羊吃百草,百草是百藥"的說法。
元代《食療諸病》中有61種方子,其中也有12種要用到羊肉。
考古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山文化遺址中都曾發掘出羊骨。
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無論是最隆重的祭祀“大牢”,還是“少牢”,都要有羊。
不僅吃羊肉,古人對羊的崇拜也是源遠流長。羊是先民的祭品,自然也就成為了溝通天地和鬼神的神判靈物,神話中的法獸獬豸,就是羊的形象,至今也經常和公正無私的法官聯系到一塊去。
“ 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後漢書》)圖為清代獬豸補服圖案。
《論衡·是應篇》記載:“臯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不能觸……故臯陶敬羊,起坐事之。”
羊的這種公正法治的形象還被深入挖掘,甚至被認作是古人道德審美的象征。
不信?來看看“善”“義(義)”“美”,三個道德哲學範疇的字,其字形中都包含“羊”,内核也都和羊的公正法度脫離不開:
善為羊下兩言,可理解為評判兩方的争言。
義即羊頭放在長柄的三叉武器上,表示威儀,也可以理解為法度。
美即大羊,羊即法度,可見古人眼中的美,是道德上的美,而羊則是古人的道德審美象征。
在祭祀之外,人們當然也吃羊肉,《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的記載。
不過當時所吃的肉類也是和地位等級挂鈎的:“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也就是說,諸侯才有資格吃牛肉,大夫隻有吃羊肉的資格,士過年過節時隻能吃狗肉和豬肉。
《孟子·梁惠王》中,談孟子的“五畝之宅”時,一般的民家蓄養的是“雞豚狗彘之畜”,其中并沒有羊,可見羊确實不在平民的食用範圍之内。
當時沒有調料,吃羊肉,不外乎烤、煮、煎或醬腌。不過,天子的飲食還是很講究的,《周禮·天官》中就記載了周天子的“八珍”,其中的炮、搗珍、漬等是以羊肉為原料。
至唐代 北方遊牧民族讓羊肉走進中原自秦大一統之後,吃羊肉這件事就和北方遊牧民族有很大關聯。每當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其獨特的飲食風俗會和中原飲食習慣逐漸交融,産生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羊肉便是其中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随着匈奴、鮮卑等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羊肉也逐漸取代了豬肉,成為六畜之首,經常出現在北方漢人的餐桌之上。《洛陽伽藍記》稱:“羊者陸産之最。”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大量以用羊肉、羊蹄、羊腸、羊肚等為原料的名菜。唐朝,李唐王室本就有着胡人血統,生活習慣也多喝西北少數民族多有相似之處。另外,開放的民族也吸引着衆多胡人來此經商或入朝為官。
逐漸地,北方地區胡風盛行,胡家酒、胡姬等等在詩詞中屢屢出現,羊肉更是作為胡家特色,走入了朱門和寒戶。
其吃法也是異彩紛呈,回湯武庫、紅羊枝杖、逡巡醬、升平炙、羊皮花絲、珍郎……不一而足。
《長安十二時辰》中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剛出獄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而且一吃就是兩盆。
可以說,以唐為起點,羊肉從番邦食品徹底融入了中原飲食文化。
宋朝的羊肉 兩種意義上的“貴”到宋朝,飲食上不僅繼承了唐代的習慣,還做出了革新:批切羊頭、蒸軟羊、美醋羊血等不勝枚舉。
首先是因為宋朝的皇帝們愛吃羊,宋仁宗甚至做夢都想着吃烤羊。《武林舊事》中還曾記載過紹興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親臨清河郡王張俊府第,并在張府接受張俊的宴請時的菜品,羊肉可謂重頭戲:羊頭菜羹、燒羊頭、羊舌托胎羹、鋪羊粉飯、燒羊、斬羊、羊舌簽等等。
烤全羊,555,想吃!
羊肉在皇家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禦膳房還有明文規定:飲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禦膳房隻用羊肉就夠了。确實如此,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神宗時期的禦膳房每年羊肉就要消耗40多萬斤,平均每天要殺10隻羊。而宋真宗時期,每天宰殺的羊就有350隻……
所謂上行下效,宋朝官員也十分看重羊肉。羊肉吃法頗多,總的來看可以分為兩類:文吃和武吃。
文吃講究氣氛,羊肉好吃是基本條件,還要有美酒,環境要雅緻,最好還能有音樂舞蹈助興。武吃則直接多了,靠的就是對羊肉的滿腔熱愛,隻吃羊肉,别的什麼都不講究。據傳宋朝大臣蒲宗孟一家是武吃的代表。一家人一天要吃十幾隻羊,一年共需四千多隻。
所謂不會釀酒的詩人不是好的美食家,蘇東坡在谪居惠州期間,買不到羊肉,隻能買到羊脊骨,于是,樂天派的他發明了烤羊脊。據他給弟弟蘇浙的信中寫道:“得微肉與牙綮間,如食蟹螯逸。”
能吃出螃蟹味兒的羊肉,也算是一絕。
貴族們如此大的需求,但民間養羊的人家卻并不多。因為宋朝養馬有指标,草料都用來養馬了,養羊的自然也就少了。再加上原本适合養羊的地方又都歸了少數民族,所以吃的羊肉多依賴“進口”。
羊本身也是軍用物資,少數民族政權為削弱宋軍,羊自然被限制得很嚴格,價格極其昂貴。
到底有多貴呢?宋高宗紹興末年,“羊肉一斤,為錢九百”(《夷堅丁志·三鴉鎮》),一斤羊肉要九百文。而當時縣級公安局局長(縣尉)每月才拿七千七百文工資(《宋史·體祿制上》),掙一個月薪水,還不夠買十斤羊肉。
元:回回遍天下
遼金元時期,尤其是元朝,有“回回遍天下”之說,大都城内,更是集中居住這回回人中的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賈。蒙古人和色目人都習慣吃羊肉,因此,羊在肉類中的地位更為突出。
元朝皇帝也愛吃羊,據載每天“例用五羊”。《山居新語》記載,元順帝即位後将制度改為每日四隻羊,還被視為賢明之舉。
元代宮廷飲食全集《飲膳正要》中的“聚珍異馔門”記載的菜品,總共96道,有73道是以羊肉作為主料或者輔料,占了3/4還要多。
《飲膳正要》聚珍異馔門第一章,圖中三種湯原料都包含羊肉,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明清:豬強羊弱 豬賤羊貴
明初,羊肉式微,豬肉迎來了春天。永樂年間的禦膳菜單中,豬肉用了6斤,羊肉用了5斤,豬肉實現了反超。
不過在民間,羊肉依舊盛行,是比豬肉更為普遍的肉類。萬曆年間,北京的物價顯示,萬曆五年牛肉1斤0.013兩紋銀,豬肉0.018兩紋銀;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牛肉和羊肉1斤都隻需要0.015兩。
到清代,“豬強羊弱”的趨勢愈加明顯。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舉辦除夕宴,食材中家豬和野豬肉有90斤,羊肉則僅僅用了20斤。
豬肉的崛起,和養殖的性價比不無關聯。豬耐粗飼,可圈養,羊則不然。即使是同樣的飼養條件,豬的産肉率明顯要高于羊。且豬的繁殖率也遠勝羊。難能可貴的是,豬的糞便還可以作為肥料,為土地補充有機肥。
明清時期人口增長迅速,為了吃上飯,養殖業必定要為農業讓路,而更高性價比的豬肉必定是首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不得不承認:“豬,天下畜之。”
最早的涮羊肉:遼宋時期
吃羊肉的曆史這麼長,吃法這麼多,那麼涮羊肉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考古資料顯示,遼代壁畫中就已經有契丹人吃涮肉的畫面。
涮羊肉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詳細記載了兔肉的涮法、調料的種類,還寫詩加以形容,詩曰:“浪湧晴江雪,風翻照彩霞。”作者還将涮兔肉命名為“撥霞供”。
《山家清供》目錄中的撥霞供,圖源水印。
在涮兔肉之後,作者還說道:“豬、羊皆可”,并介紹了當時的涮羊肉。即把肉切成薄片後,先用酒、醬、辣椒浸泡,使肉入味,然後在沸水中燙熟,這和今天的老北京涮肉還是有些不一樣的。
如今老北京涮肉更多的還是傳自清代的“羊肉鍋子”。
據《舊都百話》記載:“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别風味”。
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櫃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菜館中出售。
四十年代的東來順,圖源網絡。
如今,偌大北京城,高懸“銅鍋涮肉”的門店不一而足,品質卻良莠不齊。
曆史悠久的老店,有的在走下坡路,食材品質和服務水平都跟不上節奏;一時間擁趸者無數的網紅店,也并非全部名不副實,招牌的那幾樣,吃起來也能讓老北京人啧啧稱贊。
而好的涮羊肉,就應該像老舍寫的那樣,吃得出想象,也吃得出詩意,夾起一塊涮到剛變色的羊肉,蘸少許麻醬,塞進嘴裡,口腔瞬間溢滿動植物結合的天地精華,心滿意足。
想象一下,北風肆虐的晚上,邀上三五好友,找上一家火鍋店,煽上一個炭鍋,點上幾盤羊肉,再要上幾瓶“小二”,邊吃邊喝邊聊,什麼樣的煩心事,都無影無蹤了。
您吃過哪家的銅鍋涮肉最地道?· end ·
緻謝和聲明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删。
參考文章[1] 葉晨晖,從吃羊肉說到《豳風·七月》卒章的意思
[2] 黃楊,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申論古代中國“羊文化”的曆史存在,華僑大學學報
[3] 李開周,宋朝飯局,東方出版社出版
[4] 林鵬旭,文史知識:宋朝的羊肉地位崇高
[5] 曆史大課堂,明清以前人們偏愛牛羊肉,後來豬肉是如何逆襲成為主角的
[6] 人民網,古代牛羊肉才是“高大上”肉食 明清逐漸流行吃豬肉
[7] Yota悅她,老北京的銅鍋涮肉,連北京人都不知道怎麼涮!
京西千年煤炭史将徹底終結
家家戶戶都在囤大白菜 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和菜有關的胡同?
北京下雪真的很難嗎?明清時期京城雪災可不少
(更多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