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語 (Hindi) 是印度共和國第一官方語言, 按使用人口數量來看,它的使用者數量能排進世界前三。一些常見的誤區是把印地語等同于印度語、梵語甚至是印第安語。
導讀:
4月5日,寶萊塢又一力作《起跑線》将在國内上映,影片将以幽默諷刺的方式為中國觀衆剖析印度教育體制弊端。在影片中“說英語是否比說印地語更高尚,哪種語言才能代表印度”的問題被再次提出。對印度總理莫迪來說,自他執政後在政治層面解決該問題的急迫性也日益凸顯。
“印地語是印度語嗎?是印度國語嗎?”
“印地語和梵語有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
“隻懂英語和英印雙修分别會看到怎樣的印度?”
“寶萊塢電影和印地語是怎樣相輔相成的?”
“在莫迪執政下,WHY印地語優先?”
“印地語地位的變化對中國有怎樣的意義?”
注:以下為正文。
2015年9月10日,世界印地語大會在印度博帕爾召開,莫迪出席并緻開幕詞
在印度,除了印地語、英語兩種聯邦級官方語外,憲法還承認包括印地語在内的22種邦級官方語言(表列語言)。但毋庸置疑的是,印地語是印度所有通行語言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自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以來,一系列旨在進一步推廣印地語的政策在印度出台。印地語的勢頭在莫迪政府循序漸進的政策鋪墊下持續走高,已俨然成為其在全國範圍内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有力工具。
1. 多語、國語與官方語多語性是印度曆史上本土文明與外來文明不斷碰撞、融合的結果。據1951年人口普查顯示,印度共有語言或方言845種。早在20世紀上半葉的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以天城體書寫的印地語就因為其與梵語血脈相承的關系,被民族主義者視作印度正統的載體,在構建國族形象、傳播民族意識和團結普通民衆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但1947年印度的獨立反而使印地語的國語化之路阻礙重重:獨立後,印度與其前殖民宗主英國的矛盾消散,而國内各族群之間矛盾湧起,印地語在獨立運動中臨時獲得的“國語”合法性,迅速在區域性民族主義力量謀求自身利益的角力中被撕裂。
在抗議之聲不絕的情況下,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首部印度憲法在語言相關條文中有意回避了“國語”一詞,而是采用了“官方語”這一相對溫和的表述。作為對反印地語勢力的妥協,該部憲法第343條第2款規定:“在憲法生效起的15年間,英語将繼續用于聯邦的官方事務。”很明顯,制憲會議表達了在15年後用印地語徹底取代英語作為唯一官方語的意圖。但非印地語區對此不滿,他們希望英語一直沿用下去,并通過有組織的抗議活動給中央施壓,1965年甚至爆發了泰米爾語區的反印地語運動。為平息沖突,當局保證将根據非印地語邦的意願長期保留英語的官方語地位。
這一事件深刻地影響了印度總體的語言結構。此後曆屆政府都未再試圖對憲法中的語言相關條款做變革性調整。為保障各邦利益,更多的語言政策制定權在不觸及憲法原則的前提下被下放到邦一級。而在聯邦一級,印地語和英語兩種官方語并行的狀态一直延續至今。兩個語種也在長期的磨合過程中,獲得了某種平衡:使用人數占優勢的印地語被視為“人民的語言”,而英語則更多地被貼上“精英語言”的标簽。
2. 印地語的優勢地位不容置疑印地語在印度的優勢地位是不容置疑的。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顯示,在22種邦級官方語中,以印地語為母語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最高,達41.03%。以其餘語種為母語的人口占比均在10%以下,相對較多的有孟加拉語(8.11%)、泰盧固語(7.19%)、馬拉提語(6.99%)、泰米爾語(5.91%)等。視英語為母語的人約22萬,占總人口約0.02%。2005年數據顯示,隻有大約5%的印度人能說比較流利的英語。因此,整體而言,英語在印度的影響并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大。使用區域方面,在印度所聲稱設置的29個邦(包括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和“查谟-克什米爾邦”)、6個聯邦屬地和1個國家首都轄區中,有兩個邦将印地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另有11個行政區将印地語列為主要官方語言,另有兩個邦将印地語确定為輔助官方語言。
印地語的龐大受衆在印度各類媒體中也都有直觀體現。第一,圖書出版。根據印度出版聯盟2004年開展的一項調查,當年印度出版的帶有國際标準書号(ISBN)的圖書共計82537種,其中印地語圖書最多,達21370種,英語以18752種緊随其後。第二,在電視方面,印地語頻道的整體市場份額最高。印度廣播用戶研究委員會2016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收視率前十的頻道中有一半是印地語頻道。第三,在報紙方面,根據媒體研究用戶委員會2014年發布的“印度讀者調查”結果,印度全境發行量最大的10份報紙中,印地語報紙占5席,位列發行量前三位的均為印地語報紙,唯一入選的英語報紙《印度時報》僅位列第八,其發行量不足位于第一的印地語《覺醒日報》的一半。
媒體語種的差異往往伴随着關注視角、政治立場甚至意識形态的分野。同一個印度,在本土語言媒介和印度英語媒介中的形象很可能有天壤之别。《覺醒日報》出版商納蘭德拉·莫漢對此有精辟的論述:“那些生活在德裡的人都深深地被英文報紙影響着……如果你想了解印度,隻能通過地方語言報紙。”長期在印度從事新聞報道的新華社記者唐璐對英語和印地語報紙所折射出的兩種媒體生态也有耐人尋味的總結:“外界如果想了解印度人對外交問題的看法,應該研判印度英文報紙的觀點,而要想真正理解印度政治,則需要閱讀印度語言報紙。”而随着中央政府閣員的更叠及其語言使用的變化,如總理莫迪和外長斯瓦拉吉等一向使用印地語,印度的外交問題也不能單從英文報刊中研判了。這對我國長期以來靠英語感知印度的研究者和觀察家來說是有益的提醒。
3. 印度各屆政府的長期推動印地語市場的培育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幹預。20世紀後期以來,印度政府為将印地語發展為通用語,推行了不少措施。例如,通過印地語标準化提高語言推廣的科學性和便捷性;以法令形式加強印地語在各類政府文書和官方出版物上的使用;通過設立中央印地語管理局、中央印地語學院等專職機構負責印地語在非印地語區的教育和普及;在全國主要交通樞紐、主幹道、行政場所、高等院校等公共區域使用印地語标識;将每年9月14日定為“印地語日”,舉辦各類推廣活動;等等。1968年起,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在全國大多數地區中等教育階段推廣印地語的學習。從1961年到2001年,印地語使用人口(即将印地語作為母語和第二、三語言的人數總和)占印度總人口的比例從 30.37%增長到53.60%。
印度政府還緻力于印地語在世界範圍内的推廣。例如,依托中央印地語學院、聖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長期招收國際學生,以促進印度以外地區印地語的研究和傳播。将每年1月10日定為“世界印地語日”,在印度駐各國使領館及各類文化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展慶祝活動。在毛裡求斯設立世界印地語秘書處,召開世界印地語日慶祝大會。定期召開世界印地語大會,會上向印度國内外對印地語發展有貢獻的學者頒發“印地語語言文學貢獻獎”,等等。
提到印地語在印度境内外的傳播,就不得不提寶萊塢電影。寶萊塢電影以印地語為載體,雖不以推廣印地語為直接目的,但結果卻使印地語成為印度各地文娛生活的某種必需品。寶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夠在非印地語區被廣為接受,有三方面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第一,寶萊塢電影使用的印地語是标準印地語與各類方言及其他印度語言雜糅後形成的變體,這為印度多元文化提供了一個具有彈性的語言載體,同時弱化了梵語化印地語隐含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内涵。其二,寶萊塢電影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使之成為印度國際軟實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寶萊塢電影作為印度流行文化的發動機,其台詞、插曲已經使印地語變為一種文化時尚,一種在風格上更具吸引力和現代性的日常交流媒介,因而尤其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
4.莫迪的印地語優先原則自2014年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執政以來,印度原有的政治生态開始出現結構性變化。具體表現為,之前以國大黨為主體的、強調世俗性的政治精英的衰落,和以印人黨為主體的、強調印度教意識的政治精英的崛起。莫迪在主政後的短短三年裡,推行了一系列加強印地語的舉措。這些政策的出台,也是客觀時機成熟的結果。首先,印人黨的上台使推廣印地語變得更加順理成章,其領導下的各權力機構為之提供保障。其次,此前中央政府長期溫和的語言政策使非印地語區的反對力量大大削弱,寶萊塢的盛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非印地語使用者對印地語的接受度,甚至是認同感。再次,正如泰米爾納德邦不少知名作家向筆者抱怨的那樣,對英語的過高重視正在侵蝕他們的本地語言和文化,人們愈發認識到,用英語替代印地語并非明智之舉。
2017年6月21日,莫迪參與國際瑜伽日活動,在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帶領數千人共練瑜伽
除了延續此前政府已經開展的印地語推廣項目,莫迪上任後圍繞印地語做出了一系列新動作,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政府機關。在2014年就職儀式上,莫迪及其内閣部長全部用印地語(甚至梵語)進行宣誓,引發媒體關注。就在莫迪入主總理辦公室的第二天,印度内政部便通知各級政府官員,要求所有官方運營的社交媒體賬号使用印地語或印地、英雙語;在雙語情況下,應當給予印地語優先地位。不過,此舉遭到南印度各邦的反對,中央政府随後将政策的适用範圍限定在印地語區。2016年2月,政府禁止中央各部委在自己的印地語出版物上刊發英語廣告,并要求它們在廣告預算中明确用于支持印地語的經費比例。第二,教育領域。在所有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下設的公立學校的8~10年級設印地語為必修課;人力資源發展部要求非印地語區的高等院校為學生考核、面試提供印地語選項。第三,公共交通場所。國家級高速公路裡程碑上的英語标識被替換成印地語。要求國有航空公司“印度航空”用印地語出票,飛機上須放置印地語報刊雜志。第四,對外事務。在聯合國等各類重大外事場合的演講和領導人會晤中,莫迪一向堅持使用印地語,而非英語。2015年1月,印度政府史無前例地在外交部設立印地語局,不僅負責總理外事活動中的翻譯工作,還負責管理世界印地語大會等海外推廣活動。據印度官方人士透露,該局在聯合國活動頻繁,正在力争使印地語成為聯合國的第七種語言。此外,莫迪在海外大力推廣瑜伽,力圖在寶萊塢流行文化之外,打造一個新的宣介印度“傳統文化”的品牌。此舉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外國人認識和學習印地語的熱情。
随着印地語所攜帶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資本的全面提升,越來越多原本使用非印地語的公衆人物,開始意識到印地語平台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僅意味着更廣泛的受衆,也意味着自己的聲音可以被那些推崇印地語的政治精英所聽到。在當今印度,越來越多的英語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成印地語出版;原本隻在英語報刊上發文的撰稿人,也開始為印地語報刊寫作。在政治領域,各黨派在競選中使用印地語宣傳、造勢的頻率越來越高。印地語作為政治動員語言的特征愈發明顯,獲得了左派和右派的共同重視。這些變化是公共領域對印地語影響力擴大的自覺反應,也反過來進一步提升了印地語的整體地位。有趣的是,莫迪在外事場合堅持使用印地語的行為也影響了外國領導人對待印度的方式。今年6月在莫迪結束對荷蘭的國事訪問後,荷蘭總理在社交媒體上用天城體印地語文字向莫迪表示感謝,此舉受到印度網民的熱議和歡迎。
盡管莫迪本人從未在公開場合宣稱印地語為國語,但結合上述舉措及其影響可以斷定,其确立印地語為國語的意圖相當明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與此前中央政府推廣印地語的政策不同,莫迪政府的很多政策帶有明确的印地語優先原則,即用印地語代替英語。盡管這些政策不時受到非議,但至今尚未引發有影響的反對聲音。當前,莫迪政府通過有選擇、有節制地動用強制力及國家機器,各項語言政策正在不激化社會矛盾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進行。從長遠來看,其波及範圍之廣、滲透性之強不容小視。可以想見,随着印地語優先原則的不斷推進,印度原有的語言結構将發生重大變化。在此情況下,中國的印度研究者和觀察家隻有進一步加強對印地語的重視,方可摸準未來印度的脈搏。■
本文首發于“世界知識期刊”微信公衆号,文章轉載自“盤古智庫印度研究中心”微信公衆号
責任編輯:宋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