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現狀?【光明論壇】作者: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現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光明論壇】
作者: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2月21日,新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發布。文件指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産品供給、生态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文件進一步強調了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内涵。
鄉村文化建設既是鄉村建設的難點,也是鄉村建設的靈魂。鄉村文化的振興是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标的重要途徑。以往一些鄉村文化建設項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們對鄉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認識三個問題,即鄉村有哪些文化,鄉村文化保存在哪裡,以及如何建設鄉村文化。
鄉村是文化的寶庫。鄉村文化總體而言可分為四大類。一是農耕文化。這是與農業生産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術、理念的綜合,包括農學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等,農耕文化還包括了農業哲學思想和農業美學文化。二是鄉村手藝。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繡、釀造等技藝,凝結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們的精神信仰與心理訴求。三是鄉村景觀文化。鄉村景觀以農業活動為基礎,以大地景觀為背景,由聚落景觀、田園景觀、社會生活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等共同構成,集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四是鄉村節日與習俗。生活習俗作為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習俗,以及民間信仰與禁忌等廣泛内容,也包括鄉村藝術和娛樂活動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載體,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就在鄉村。由于傳統文化的複雜性,每一類文化的存在空間、呈現形态都不盡相同。以下三個方面對鄉村文化建設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鄉村的空間形态。鄉村空間形态是鄉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質載體。鄉村空間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間等構成。村落空間具有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鄉村生産方式。農業生産是傳承農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農具的使用、地方品種的延續與更新、傳統栽培措施、特殊的農業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農業生産過程之中。顯然,沒有農民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産方式,種養之間循環利用文化就難以存在。三是鄉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以及街談巷議、飲食習慣等都是傳統文化載體。失去了鄉村生活,再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成為“展品”和記憶。
農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等,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中央強調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在理解鄉村文化的内涵基礎上,鄉村文化建設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兩個原則。
一是堅持農民主體原則。農民是鄉村的主人,他們既是鄉村文化的建設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受益者,隻有農民最理解鄉村文化與自身生産、生活的關系。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助于維系農耕文化的代際傳遞,強化農民把家庭責任和維護土地的責任、生态責任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生活有助于維系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任何排斥農民主體地位,試圖越俎代庖,把本來的主人變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敗。因此,要尊重農民的創造,如倡導德孝文化、弘揚優秀家風、通過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均是來自基層行之有效的鄉村文化建設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二是堅持保護好村落原則。豐富的農業文化以及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鄰裡互助、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存在于鄉村空間結構和社會結構之中,農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構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間,鄉村的勞動與消費方式、節日與交往習俗,以及鄉村的家庭、家族、鄰裡、親緣關系等,都是鄉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續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正是要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嚴格規範村莊撤并,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上樓的重要原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鄉村文化建設隻有從保護村落開始,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現建設性破壞。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5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