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曆史、感悟思辨。
公元1038年到1044年,是第一次宋夏戰争,結束的标志是慶曆和議。
公元1064年到1066年,是第二次宋夏戰争,結束的标志是李諒祚崩。
公元1081年到1086年,是第三次宋夏戰争,結束的标志是宋神宗、梁太後和李秉常相繼去世。
戰役是事件性運動,戰争是趨勢性運動。事件性運動,一般會有清晰而明确的開始和結束。趨勢性運動,則或者是明确的大事件劃分,比如慶曆和議、澶淵之盟;或者是新舊交替劃分,比如第二次、第三次宋夏戰争。傳統國家是君主主權。因此,舊君去世、新君登基的劃分,更為明确。
公元1081年的靈州之戰,是第三次宋夏戰争的高峰之時。
但戰争遠還沒有結束。一個原因是沒有形成慶曆和議那樣的大事件,另一個原因是新老交替在宋朝和西夏都沒有出現。
但是,經此一戰,北宋失去了戰場主動權。宋神宗恢複定難五州的雄心壯志,已經蕩然無存。北宋的西北戰略,由主動進攻變為積極防守。
注意,這裡是積極防守。
北宋對西夏,在實力上是碾壓的。所以,即便靈州戰敗,北宋也有實力遏制西夏。因此,接下來,北宋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積極防守。
公元1082年,北宋發現了一個關鍵遏制點,即橫山地區。西夏與北宋在南部地區沒有明确的邊界線,而是一片廣袤的地帶。從陝西關中平原向北,首先是由六盤山、橫山等組成的陝北山脈;陝北山脈再向北,是陝北沙碛;跨過這片沙碛,則是西夏腹地。
所以,無論是北宋進攻西夏,還是西夏進攻北宋,在陝西方面都要穿過沙漠。于是,橫山這個關鍵點就非常重要。
西夏穿越沙漠行軍,需要到橫山地區集中休整,蓄力之後,再發起進攻。所以,隻要控制住橫山一帶,就可以把沙漠當成天塹,隔絕西夏人的進攻。即所謂“以包橫山,使夏人不得絕沙漠”。
于是,北宋需要在橫山建造一條堅固防線。公元1082年,七月,經多方考察,北宋開始銀、夏、綏三州的交界之地建立永樂城(又名銀川寨,今陝西米脂縣西北)。
北宋這麼幹,西夏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橫山築城就是對西夏的威脅。北宋以橫山為跳闆,能夠随時陝北沙碛進攻西夏。因為北宋有這個實力。而失去橫山,西夏則無法對北宋實現威脅。即便進攻,也隻能以疲敝之師應對早有準備的宋軍主力。
但北宋基建效率太高。二十多萬民夫一起動手、十四天完成永樂城,建立了橫山防禦工事。永樂城是主陣地,還修建了大量的堡壘和砦栅。這一通操作,完全沒給西夏反應的時間。
但是,西夏騎兵還是沖過沙碛、兵臨永樂城。
公元1082年,九月,西夏舉國出動,号稱三十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永樂城之戰,繼承了北宋對外戰争的一貫調性,又是一場窩囊的敗仗。
首先,是被動,宋軍再一次被西夏包圍。
其次,是混亂,陝西宋軍無力互相協調。
第三,是内鬥,宋軍将領之間都不是救援不力的問題,而是巴不得對方死。
重點說一下宋朝将領間的内鬥。此次内鬥還是要溯源到北宋朝堂,甚至直接要到大宋皇帝宋神宗身上。
最初提議經營橫山地區的,是陝西邊将種谔。老将軍派自己的兒子親赴朝堂,上書宋神宗,建言在橫山一帶築城。
然後,宋神宗同意了。但築城這麼大的事情,朝廷必須親自指揮。于是,派來了給事中徐禧和内侍押班李舜考察築城事宜。
這時候,築城橫山的戰略決定權和執行權,就被朝廷收走了。
如果徐禧、李舜這兩個人堪比張良、蕭何,那也行,證明了皇帝神武、朝廷英明。然而,這兩個人卻是一對兒書呆子,完全照着地圖來。
永樂城的選址,在地圖上看,怎麼看怎麼好。但是,老将種谔是打過仗的,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永樂城附近沒有水源。隻要被包圍,便必死無疑。然後,在修城和駐守這件事上,種谔開始不聽調遣了。地方官幹中央官,而且還是幹皇帝身邊的内朝官,那肯定是怎麼幹怎麼死。于是,種谔連降三級,被趕到延州守城。
之後,築城永樂以及主持橫山防務的任務,就落到給事中徐禧身上。而這家夥的戰場神操作,絕對屬于連續穿越級别的存在。因為曆史上的典型敗軍之策,徐禧全用了個遍。
馬谡失街亭,因為街亭沒水,蜀軍先被困死、再困獸猶鬥、最後直接報銷。這是前車之鑒。
而從築永樂城開始,徐禧就準備把自己打造成北宋版的馬谡了。西夏大軍開到之前,将軍高永享再一次指出了缺水的問題,即“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徐禧卻認為這是動搖軍心,然後把高永享送進了監獄。
隋滅南朝陳,五十一萬隋軍四千裡長江列陣,而陳後主卻死活不信。這是昏聩的極緻。
西夏的舉國主力全速開進。宋軍的前哨探馬頻繁回報。而徐禧呢?“馳告者十數,禧等皆不之信”。這家夥居然不信,雖然不是皇帝卻也當了一回陳後主。徐禧必須要做一個聽得到炮火的前敵統帥。
以卵擊石、以少敵多,基本都找不到像樣的戰例可供參照,因為往往都是逼不得已。這是兵家大忌。
夏軍二十萬主力已經屯兵泾原,先鋒部隊以王牌鐵鹞子開道。而永樂守軍有多少?有七萬說、三萬說以及一萬說。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永樂城和橫山防禦體系的問題。除了永樂城,還有很多砦、堡要塞,都要駐守軍隊。看到夏軍到來,徐禧不僅不慌,反而打了雞血,非要出城跟西夏的鐵鹞子硬剛。
宋襄公不擊半渡之師、不鼓不成列,這叫戰之以禮,卻遺笑後世。這是愚蠢之鑒。
比至,夏兵傾國而至,永享兄永能請及其未陳擊之。禧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禧執刀自率士卒拒戰。
兵臨城下的西夏傾國主力,立即渡河列陣。這就準備開打,根本沒有廢話。這時候,将領高永能建議迅速出擊,先趁人之危、打個勝仗再說。然而,徐禧這家夥卻要勝之以武,等他們過了河、列完陣,咱們堂堂正正地打。不知道的話,還以為徐禧是從春秋時代穿越過來的。
再一個神奇的找死,就隻能是徐禧的發明創造了。徐禧竟然放着堅城不用,玩起了主動出擊,非要跟西夏騎兵打野戰。
宋軍營建橫山防線、修築永樂城,是為了什麼?當然可以屯兵,但主要是搞防禦。城修好了,你就用啊!把城門一關、把辎重備足,看西夏騎兵怎麼爬城牆。但是,徐禧非要出去搞野戰。
珍白禧曰:“今衆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禧曰:“君為大将,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邪?”
将領曲珍彙報說敵人太多,還是精銳,前鋒是王牌鐵鹞子,咱們打不過,趕緊收兵入城吧。然而,徐禧卻非要當拼命三郎,把軍隊拉出去跟西夏人硬剛。你要是這麼幹?大宋朝廷派二十多萬民夫修永樂城,還有什麼意義。
兩軍交戰,宋軍真的打不過。因為西夏是拿出了老底子死磕的。鄜延選鋒軍最是精銳,卻瞬間被打垮。西夏人趁勢掩殺,宋軍死傷無數。随後,就是馬谡怎麼敗、徐禧怎麼敗。因為永樂城真找不到水源。
水砦為夏人所據,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但是,徐禧比馬谡要幸運得多。因為宋軍還有突圍的機會。于是,将領們建議拿出錢來組建敢死隊,從城南突圍出去,至少能保存十之七八的力量。然而,徐禧不幹,非要玩死守,就在永樂城跟西夏死磕。
珍度不可敵,又白禧,請突圍而南;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将走免,禧、舜舉、稷死之,永能沒于陣。
一将無能、害死千軍。永樂城之戰,宋軍就是這麼敗的。據種谔奏報,“永樂城陷,漢、蕃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三百馀人皆沒”。
但是,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一是宋朝為什麼沒有派出援軍?陝西戰區常年重兵雲集。而橫山離宋軍大本營更近,離西夏腹地更遠。
二是這個徐禧到底是哪路神仙?大宋朝堂怎麼派了這麼一個“人才”,當真是個空前絕後的極品。
能夠及時支援永樂城的,有兩路宋軍:
一個是種谔所部,正在延州守城。但是,種谔因為徐禧所以連貶三級。能放下這種私人恩怨的君子,多在演義小說,現實世界幾乎不存在。所以,種谔巴不得徐禧趕緊被西夏人弄死。關鍵是種谔早就認為永樂城守不住,因為沒水。所以,他不會去送死。
另一個是沈括所部,但沈括所部不足萬餘,同時這家夥耍滑頭絕對是一流的。先是說“欲分兵救永樂城及應接糧道,為賊大兵所隔,不得前”,我去救了,但被擋住了,沒救成。後是又說“已轉戰往綏德城,部督将兵照應諸寨”,我去救綏德了,綏德才是“國之門戶”,于是“甯釋永樂而救綏德”。
兩路宋軍,一路見死也不救、一路沒工夫去救。徐禧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萬人嫌。再加上他的那些個戰場神操作,我們就不得不問他到底是哪路神仙。
徐禧這路神仙,就是被宋神宗給放出來的。宋夏交戰,宋軍屢戰屢敗。原因總會溯源到的大宋官家身上。因為徐禧這種神仙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
“少有志度,博覽周遊”,徐禧玩得是古代縱橫家的路子,徹底不走科舉這條路。但是,蘇轼的老爹蘇洵,那麼大的本事,都沒能靠縱橫遊說上位,徐禧也不會有啥希望。因為科舉是大宋的人才晉升通道,要上位必科舉(當然蔭庇也行)。
但是,徐禧比蘇洵幸運,他趕上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獻”。徐禧及時獻策:你看我這韬略怎麼樣?然後,被變法的二号人物呂惠卿重用了,以布衣充檢讨。
再後,徐禧的獻策被宋神宗看到了。王安石變法最缺的就是人才。因為保守勢力太強大,保守派精英大多看不上王安石。所以,徐禧的獻策,居然直接遞到了宋神宗的案頭。
宋神宗一看徐禧這文章,覺得還行,“宜試于有用之地”。後來,還親自面試一番。于是,徐禧的縱橫遊說之學終于派上了用場。召見之後,宋神宗大喜過望:朕多閱人,未見有如卿者。
随後,徐禧開啟了飙升之旅,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但是,歸根結底,這家夥隻是剛剛晉級到内臣和小臣,跟大臣和外臣沒法比。大臣以道侍君,如司馬光、王安石;外臣以義侍君,如種谔、範仲淹等。那小臣和内臣呢?
“得任則治其職,受事修其業,思不出其位,慮不過其職,竭力緻誠,忠信而已”。這就是小臣、内臣該幹的事。簡單說就是忠于職守、好好幹活,沒事别瞎摻和,大事輪不到你們。
然而,宋朝皇帝的一貫風格卻是信不過外臣,尤其是封疆武将,甚至也信不過大臣。所以,清朝皇帝用奴才、明朝皇帝用太監,宋朝皇帝就用内臣和小臣。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這個府是丞相府,擴大引申為朝廷,都是正兒八經的命官;而這個宮是皇宮,皇帝想用誰就用誰,太監、内侍、奴才都行。前者是制度性人才,走流程走出來的精英;後者是皇帝用着順手的,可以不按制度、也可以不走流程。
而從宋太宗開始,内臣外放就成了宋朝官場的常态。而徐禧這種神仙肯定要被放出來的,最後也真被放出來了。
那麼,徐禧忠于大宋嗎?戰死也不投降,他必須是忠于大宋。徐禧有能力嗎?“禧日懷二燒餅,往來巡城,親以矢石擊賊,困則枕卒股假寐,士皆扶瘡忍渴以拒賊”。臨危不亂、身先士卒,徐禧這也沒問題。
但徐禧卻有三個緻命傷,一是專業性太差,跟種谔這種老将沒法比;一個是不會搞關系,被圍了竟然沒人救;一個是過于自信,已經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而徐禧的所有戰場神操作,全是縱橫家要建功立業的套路。西夏人來了,他為什麼不害怕?因為這是建功立業的機會。縱橫家折騰來折騰不去,不就是要折騰這麼一個機會嗎?
徐禧不是大宋官場的産物。大宋科舉,嚴苛地走流程,輪不到徐禧這種人上位。但是,大宋官家卻可以,而大宋官家長期重用内臣和小臣,所以更可以。趙氏皇帝總會不合時宜地向前線輸送徐禧這種“人才”。
而宋軍之所以敗績不斷,就是因為總有一些内臣和小臣被放出來。機關翹楚當了方面軍司令,這就是内臣幹了外臣的事、小臣幹了大臣的事。“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沒有用”。但趙宋皇帝一直喜歡這些好用而沒有用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