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聖人之心是在于有一顆有過而改之,無過而加勉的智慧。
人這一生誰都會犯錯,不管是誰,大大小小都犯過很多錯誤,有的時候越怕出錯越容易犯錯,但是這個世上卻沒有不犯錯的人,最重要的是犯錯之後敢于承認,敢于改正,敢于直面自己的問題。
更何況,隻有什麼都不做的人才不會犯錯,越努力犯錯的幾率越大,但是每一次的錯誤都會讓他踩着錯誤不斷的攀升。
古往今來,有很多知錯能改的事例,比如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趙國有蔺相如和廉頗兩位大将,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勞被分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非常不服氣,故意找茬,後來蔺相如知道之後盡量回避寬容,并且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将軍,我對廉頗将軍寬容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私仇放在後面。”
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裡面,廉頗非常感動,便光着身子負荊請罪,來到蔺相如家裡,兩個人最終結成了視同生死的朋友。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五:敦複,無悔。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六五,憨厚的本性促使你迷途知返,可以無悔。
六五在外卦坤的正中,得中,因為中庸柔順,又處于尊位,象征笃守原則,反省自考察自己的行為,得以完善自我,當然不會後悔,而這一爻說明,經過一番自我考察,要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在春秋時期,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丞相士季對他進言,晉靈公當時就說:“我知道了,一定會改正錯誤。”
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就是說:誰能不犯錯呢,犯了錯就改正,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情了,但是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依舊殘暴,最終被臣下謀殺。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為人君王,雖不至于下令叫人放生,但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濫殺生靈,因為世間萬物值得愛惜。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隻是用各種方法引導衆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因為這樣才能使衆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即便是聖人也會存在過失,就好像是孔子,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但是孔子也曾犯過錯誤。
有一次孔子去武城查看子遊治理的情況時,聽到歌聲,孔子笑着說:“武城這個地方哪裡用得着禮樂之教?”
子遊就說:“你說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當時就肯定了子遊的觀點,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連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普通人呢,而犯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而且最重要的是做人要實在一點,下點真功夫,真正做到學而有法,為人有德,知錯就改,必然會因此受益良多。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