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不再有節奏地浮上水面。原本時緩時緊的導潛繩軟塌塌地垂在一邊。水下的信号戛然而止。
鄒鑫出事了。
這是貴州畢節某景區的水域,暗河自溶洞漫延而出,水深且複雜。4月12日,兩艘搭載着工程平台的無人作業船在洞口傾覆。
兩天後,鄒鑫從遵義出發,開車4個小時,滿載潛水設備趕到這裡。他是遵義藍天救援隊隊長,在水系複雜的貴州,已經成功完成溺水打撈任務超過30次。
按說這是次再簡單不過的任務——下潛、找到船,将随身攜帶的鋼纜擰上去。隻是這一次,他沒能沖出水面,喊出以往上岸後的那句口頭禅——“媽喲,好冷咯”。
鄒鑫生前執行任務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你永遠可以相信鄒鑫”
4月14日16時28分,鄒鑫攥着小拇指粗的鋼纜,從皮劃艇上翻身入水。
隊友王林在艇上攥着鄒鑫身後的導潛繩,這根直徑8mm的細繩是潛水員的生命線,也是水上水下的唯一連接。
“繩語”是交流的暗号,水面上的信标員拽兩下,是詢問潛水員的狀态是否正常,如果一切都好,潛水員也會拽兩下回應;若潛水員拽三下,則是“給我更多繩子”的意思,拽四下表示 “找到被搜尋的物體 ”。
每隔一會兒,王林就會拉動導潛繩,他能清晰感知到鄒鑫的反饋,也可以看到鄒鑫下潛的位置不時有氣泡湧上來。
一切正常。“你永遠可以相信鄒鑫,技術過硬,冷靜克制。”王林甚至開始盤算,任務結束後,要和畢節藍天救援隊的兄弟們好好喝一場。
16時38分,鄒鑫下潛大約10分鐘後,王林手中的導潛繩突然繃緊,他一個前傾抓住繩子,拉動兩下,卻沒有一點回應——原先的拖拽感消失了,水面上翻湧的氣泡也不見了。
接近17時,遵義藍天救援隊副隊長代虹接到了報告鄒鑫情況的電話。
2020年初,代虹在遵義的高速路口撞見鄒鑫。那時,鄒鑫正穿着藍天救援隊的藍色隊服,忙着消殺工作。“太酷了,當時就想着要加入這支隊伍。”此後的日子裡,鄒鑫每一次下潛都有代虹的陪伴,鄒鑫的導潛繩也一直握在代虹手中。
那天是個例外。接到電話時,代虹還抱有微弱的希望,“那時他已經在水下呆了近40分鐘,我什麼也做不了,隻能寄希望于他被卷入了水下的暗洞,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可以讓他等待救援,但是我也知道這已經接近生命的極限了。”
鄒鑫生前執行任務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我是隊長,我要先上”
救援人員從四面八方趕往畢節。17時,貴州省藍天救援隊公共安全潛水隊副隊長楊曦和兩位隊員,駕車從銅仁出發。
另一位副隊長宋建汐則從貴陽動身,是第一個到達現場的潛水員。“我到畢節時,當地政府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應急指揮小組,公安、消防、畢節藍天救援隊都來了。水下環境太複雜,為了避免二次事故,都不建議我下水,隻能用水下機器人進行探測——渾濁,線纜密布,什麼也看不清。”宋建汐隻能等。
鄒鑫今年43歲,比他小14歲的宋建汐卻一直認為自己是看着鄒鑫成長的。“我比鑫哥早入隊5年,他的很多救援知識都是我負責訓練的。”
宋建汐覺得,這個細心、善良的老大哥身上有一股拼勁兒。“他很瘦,在河裡進行激流救援訓練時,我讓他站在靠後的位置,這樣前面的人可以幫他分擔一些水流的沖擊力。可他不服氣,總會搶在第一個。出事前一周,我們還在籌備新一期的水上救援演練,鄒鑫又是第一個報的名。”
2018年,鄒鑫參與組建了遵義市藍天救援隊,訓練、救人,幾乎是鄒鑫本職工作之餘的全部。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隊内工作沒有任何報酬,身為隊長的鄒鑫總是沖在最前頭:“我是隊長,我要先上!”
宋建汐沒有想到,總是沖在前頭的鄒鑫,也會遇到要等待别人救援的這一天。
當晚20時,代虹趕到現場。他一下車就沖到水邊把手探進去。“水溫很低,岸邊的風很大。”
和宋建汐碰面後,二人沒有說話,“這個時候,相互熟悉的人是不想呆在一起的,因為不知道該聊什麼。我們知道,水下救援的黃金時間已經過去,沒有希望了。”
當晚,臨時指揮部給救援人員準備了煮雞蛋和烤土豆。代虹記得,在鄒鑫準備前往畢節的前一天,兩人還商量,等任務結束後,在畢節開展一次賣土豆的助農活動。“他閑不住,隻要有他可以幫到的地方,就一定會去。鄒鑫一直覺得,幫助别人是一件有着巨大成就感的事情。”
代虹吃不下,他離開人群,一直走到可以看到鄒鑫下潛位置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我就站在那兒,看了一宿。”
鄒鑫生前執行任務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他怕水,卻練成了貴州排得上号的潛水員”
15日早8時,楊曦乘着小艇進入溶洞到達鄒鑫出事的水域,開始第一次下潛。前一天夜裡,這位有着30多年工程潛水經驗的老師傅帶隊抵達,接管了救援行動。
楊曦的任務是搭建下潛通道,為其他隊員提供保障。“在現場的救援人員中,我和鄒鑫的交集應該是最少的。很多人都想下水,我沒同意,此時感情用事會産生更大的風險。”
水下如黃泥一般,能見度幾乎為零,水流很急,很難保持固定的方向下潛。楊曦猜測,“前一天上遊應該經曆了強對流天氣,短時間内降雨量很大,鄒鑫可能正巧撞上了這股突然增大的激流,發生意外。”
下潛四五分鐘後,楊曦觸碰到了傾覆的船隻。兩艘自制的鋼棚船,船體周圍盤雜着繩索、線纜、鋼架,擋在下潛的路上。
楊曦試圖清理,但時間不夠了。“水下環境過于複雜,我們把每次下水作業的時間定為半個小時,不管發生什麼,半個小時一到,必須返回。”他隻能将腰間的繩包打開,将牽引繩的一端固定在船上,右手拽着另一端,開始上浮。失事水域的水溫很低,為了确保潛水員不失溫,每個人一天隻能下潛兩次。
16日17時,鄒鑫的潛水教練、貴州藍天救援隊公共安全潛水隊隊長翟轲到達現場。休整準備後,翟轲開始下潛,“我怕找到,又怕找不到。找到,我自己難以接受;找不到,沒法給家屬交代。”
在翟轲心裡,鄒鑫是他最好的學生。“第一次見他時,覺得這人雖然瘦,但有股韌勁兒。他怕水,卻硬生生練成了貴州排得上号的潛水員。那批一共四個學員,隻有鄒鑫達到了下水救援的标準。”
16日晚,先網格化清理水下纜線再搜救的方案敲定。17日11時,在進行第一個網格清理時,鄒鑫被找到了。
“設備完好,身上的浮力馬甲是開啟狀态,面鏡還在臉上,但一側已經垮掉。手電筒也是打開的,隻是沒有電了。潛水空氣瓶裡還有120bar的氧氣,他應該是下水十分鐘後就遭遇意外了。”
鄒鑫的遺體被打撈上岸時,代虹沖到他身邊,脫下大衣幫他蓋上。“以前也都是我接他上岸,每次他都會說,‘媽喲,好冷咯’。”
4月20日,鄒鑫的隊友為他舉辦追悼會。受訪者供圖
178次任務,3986小時
4月18日8時,運送鄒鑫靈柩的車隊從畢節出發回遵義。
隊友餘鵬一路陪着。在餘鵬眼中,鄒鑫除了做公益,似乎沒有什麼特别的愛好。“如果硬要說他喜歡什麼,老娘做的黴豆腐、糖醋蒜是他的心頭好。家樓下的火盆燒小店,是他常挂在嘴邊的‘老地方’。點一份烤小腸,要一瓶啤酒,是他最愛的放松方式。”
代虹在這個“老地方”見到過鄒鑫最放松的笑容,“每次任務結束了,都會來喝幾杯,複盤總結。可能在他心中,沒有什麼比把事兒做好,再和兄弟們一起坐到炭火前,喝上一口酒,吃上一口腸,更快樂的事了。”
現在,代虹暫時接替了鄒鑫的隊長職位,也接過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藍天,‘隊長先上’是不變的傳統。”
從2018年1月加入藍天救援隊,鄒鑫執行過大大小小178次任務,總服務時長3986小時。其中,參與救援任務46次,疫情防控任務41次,活動保障任務3次,社區服務25次,訓練和隊務63次。
他曾為了搜救一名山體滑坡中的失聯女孩,在齊膝的泥潭中,靠吃生辣椒撐了24個小時。他曾在重慶萬州打撈墜江的公交車,在黔西南打撈沉船,四川長甯地震時火速救援,7·20河南暴雨時也不願缺席。
鄒鑫離開後,隊裡多了條新的“規矩”——以後相聚時都會把左邊的第一個位置留出來,這是鄒鑫的位置。貴C0001,遵義市藍天救援隊屬于鄒鑫的編号,也将永久封存。
(應受訪者要求,王林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劉逸鵬
編輯 劉倩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